
王大叔今年53岁,性格爽朗,平时和朋友小酌两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乐趣。邻居李大妈羡慕地说:“你瞧人家王大叔,喝了这么多年酒,身体看着挺结实,气色还好!”
可今年公司体检结束后,王大叔紧张地看着自己的检查报告,眉头紧锁:“医生,听说哈佛大学有研究,说适量饮酒反而能延年益寿,这是真的吗?我一天喝一杯,会不会真有好处?”

其实,不少像王大叔一样的中老年朋友,都在“适量饮酒到底益不益健康”这个问题上犯迷糊。一方面,坊间总流传着“少喝点酒,疏通血管防疾病”的说法;另一方面,亲眼见过一些长期喝酒的朋友多了不少健康隐患,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真有科学依据?
尤其是近期有关“哈佛11万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话题的刷屏,您看真的靠谱吗?背后的真相,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不少人坚信,少喝酒不仅能改善血脂、促进血液循环、甚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2024年出炉的哈佛大学大规模队列随访研究似乎也增添了几分佐证跟踪了超过11万人的健康状况,发现“适量饮酒,部分人群出现了血脂改善、短期心脑血管事件减少等”。

但别着急得出结论。与之“打擂台”的,还有一项连续10年、覆盖50万中国人的前瞻性大数据调查,指出:“饮酒哪怕再少,都有患癌风险,几乎不存在‘安全剂量’。”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2024年报告也表达了类似立场:“饮酒与癌症风险呈剂量-反应增加,越喝越危险。”
看起来,哈佛团队与中美权威机构、我国数据分别给出了似乎“对立”的结论,可这恰恰反映了健康科普中的最大误区只看标题、忽略深层科学细节。

大量前瞻性研究发现,酒精代谢产物会损伤肝脏细胞、促使自由基生成、加快血管内皮衰老。
尤其是在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口腔癌、喉癌等疾病方面,喝酒可谓“推波助澜”。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超50万人/10年随访)显示:
平均每周酒精摄入量每增加280克,食管癌风险高达增加98%,肝癌风险上升52%,结直肠癌风险增幅19%。
只要喝酒,男性总癌症发生率比不饮酒者高37%。不仅酒的度数不重要,哪怕是啤酒、红酒只要含酒精,都逃不开这个规律。

空腹饮酒,肝癌发生风险显著上升。
饮酒后脸红的人,患癌概率大幅高于其他人,尤其是食管癌和肺癌。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酒。基因、代谢速度、性别和基础疾病,都会让负担“差别极大”。
除此之外,2018年《柳叶刀》杂志一项涵盖近60万人的全球研究指出:无论饮酒量多少,卒中风险都整体升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可能在低饮酒量下减少,但随着饮酒量的递增,心衰以及其他冠心病风险显著升高。
有研究提示适量饮酒可调节胆固醇水平,但这种微小“益处”很可能被癌症和心脑血管病的高风险所“覆盖”。换句话说所有的“适量有益”的结论都没有明确的普适性,且极易因个人差异而转化为巨大风险。

对于喜欢偶尔小酌的朋友们,以下实用建议帮助您远离酒精伤害:
能滴酒不沾则最好不喝。确实有酒文化场景不得不喝时,应优先控制总量。
饮酒前务必吃点东西垫底,减少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与加重肝脏负担。推荐牛奶、豆制品、粗粮面包。

优选度数低的酒类(如啤酒、米酒),坚决小口慢饮,严禁混着饮料喝或“倒酒干杯”。
避免空腹猛喝或熬夜喝酒。空腹和夜间肝脏代谢能力较弱,酒精损伤更明显。
喝酒脸红或身体不适者,说明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风险倍增,切记要远离饮酒!
戒酒过程中,不可迷信“解酒药”或“醒酒偏方”。科学方法是:合理饮食、多喝水、适当休息。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哈佛最新研究:适量喝酒不仅改善血脂水平,降低死亡风险,还...》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10年50万国人的大型研究打破你的认知|癌症...》
《适量饮酒对健康无害甚至有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10年跟踪13.5...》
《医学界肿瘤频道》
《科学饮酒与健康生活手册》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