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赚大了,中美刚谈完,巴西、印度传来大消息,有望达成协议

2025年10月27日,华盛顿。
就在中美贸易谈判刚刚结束的48小时内,巴西和印度几乎同时向美国释放了“和解信号”。

这一次,特朗普似乎又“赚大了”。

一边刚在吉隆坡会议上与中方达成初步共识,关税危机暂时解除;
另一边,印度和巴西相继传出可能与美方达成新贸易协议的消息。

这意味着,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似乎不仅没折,反而——收回了三国的让步。

但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


一、中美谈完,特朗普就转身“收割”

本周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中美第五轮贸易谈判。

10月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闭门会晤上,双方用了不到两天就结束会议。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场宣布:

“我们达成了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

一句话,让全球市场松了口气。

但在美方的内部视角里,这场谈判更像是一场危机自救——
稀土、芯片、大豆,这三张牌,中国全握在手里。

特朗普政府其实是被逼到墙角:

所以,中美达成的所谓“框架共识”,本质是美方主动“服软”。

可特朗普不会承认这一点。
于是他转身,把镜头对准了印度和巴西——两个此前被他重税“惩罚”的国家。


二、印度:弃俄原油,换取贸易缓和

在中美谈完不到24小时,印度传来重大变化。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最大私营炼油商“信实工业”已决定暂停进口俄油,理由是要“符合美国制裁合规要求”。

这一消息震动了能源市场。

要知道,俄油如今占印度原油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信实工业单独就承担了日均63万桶的采购量。

这意味着,印度开始主动“抽身”,为与美国谈判铺路。

【这不是巧合。】

印度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早已持续数月。
华盛顿对印度出口加征了高达50%的关税,其中一半是惩罚性措施——
理由是印度拒绝停止购买俄罗斯原油。

如今印度突然转向,其实是在为与美国的贸易谈判扫清障碍

消息人士透露,美印贸易代表已就农产品准入、能源合作等议题重新启动沟通机制。

一旦协议达成,特朗普可以在国内宣称:

“看,我让印度都停买俄油了!”

而印度方面也能获得部分关税豁免,缓解出口压力。

这是一场典型的“各取所需”交易——
政治上,美国赢了面子;
经济上,印度赢了空间。


三、巴西:牛肉涨价,逼美方“重新坐下来”

另一个被特朗普重税“惩罚”的国家是巴西。

早在8月,美方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对巴西商品加征50%关税

讽刺的是,美国与巴西其实是顺差关系——
换句话说,美国在巴西赚的钱比巴西在美国赚得多。

结果,这一关税直接反噬了美国人自己的生活

美国人最爱的汉堡、牛排、烤肋排,原材料——牛肉,大多来自巴西。
随着关税暴涨,进口量骤减,美国国内牛肉价格连涨三周

连麦当劳都发了声明:

“牛肉供应紧张,部分门店产品将调整价格。”

这才逼得特朗普在10月26日与巴西总统卢拉会面。

两人在吉隆坡的会晤上达成了共识:
由巴西外长维埃拉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牵头,立即重启关税谈判,期间暂停加征。

换句话说,特朗普又可以说——

“我解决了巴西的贸易问题!”

但这一次,真正让步的,还是美国。


四、糖果苦了,万圣节“变味了”

就在外界都在盯着贸易谈判时,一个看似“小问题”却成了美国人的“大痛点”。

【关税,连糖果都不放过。】

今年的万圣节,美国巧克力价格暴涨10.8%,是整体通胀率的四倍
糖果厂商被迫“减量不减价”,把可可含量从75%降到65%,加糖、稀释、缩水。

消费者吐槽:

“今年的巧克力没味道,连节日都被特朗普毁了。”

其实,这正是“关税经济”的真实写照。

包装用的铝被加税、可可原料被限制、运输燃油成本被推高……
整个万圣节糖果产业链,从农场到超市,全线涨价。

小企业扛不住,
大企业装糊涂,
而最后买单的,是普通家庭。

这,就是“保护主义”的反噬。


五、“赢面子,丢里子”的特朗普逻辑

表面上看,特朗普连赢三局——
中美“停火”、印美松绑、巴美谈判重启。

但仔细看,这些“胜利”几乎都是短期幻象

中国没有真正让步;
印度付出了更高的油价;
巴西逼着美国妥协;
而美国国内物价飙升,通胀阴影再起。

【这不是赢,而是“缓冲期”。】

特朗普用“关税大棒”震住了谈判桌,却无法震住市场逻辑。
每一次“收割”的背后,都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转移。

政治上,他赚了声势;
经济上,他亏得更深。


六、11月5日,“关税大考”将至

按照白宫公布的日程,11月5日是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评估日”。

届时,将决定是否:

这一天,被媒体称为“特朗普关税大考”。

而这场大考的成败,不仅关乎选票,更关系全球市场的信心。

从巧克力到芯片,从稀土到牛肉——
关税的连锁反应,已经让世界意识到:
美国的“强硬政策”,其实是一场自己和自己打的贸易战


七、结语:关税的尽头,是通胀

特朗普短期赢得了外交话语权,但经济学不会说谎。

当一个国家试图用关税堵住赤字,它最终会发现:
成本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

关税可以制造声势,却无法制造繁荣。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
从印度到巴西,从德国到日本——
都在重新审视与美国的贸易关系。

【当政治取代经济理性,全球市场的代价,没人能逃。】


参考资料:

  1. 《华尔街日报》:U.S.-China Trade Talks End in Malaysia With Key Tariff Freeze
  2. 《印度时报》:Reliance Industries to halt Russian oil imports amid U.S. sanctions
  3. 《路透社》:Brazil, U.S. to resume tariff talks, agree to suspend 50% duties temporarily
  4. CNBC:《Halloween candy costs surge as tariffs and cocoa prices bite into profits》
  5. 特朗普称或与巴西达成“不错的协议” 2025-10-26 23:23·杭州日报


你认为特朗普这次真的“赚大了”吗?
还是只是“赚了面子、赔了里子”?
留言区聊聊,你怎么看这场连锁的贸易棋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财经   中美   巴西   印度   协议   消息   美国   关税   美方   吉隆坡   中国   贸易   信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