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2 日,永定河畔的官厅水库迎来 “钢铁巨侠”—— 中交天航局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全电驱可拆装环保绞吸船 “浚澜” 正式下水作业。这座承载北京 1/3 供水的 “母亲湖”,因 6.5 亿立方米淤积泥沙陷入防洪与生态双重危机,而 “浚澜” 船的到来,正以 “每小时挖空一座标准游泳池” 的效率(2000 立方米 / 小时疏浚量),为水库 “舒筋活血”。
经中国疏浚协会认证,“浚澜” 船以总长 67 米、总装机功率 4520 千瓦的 “大块头”,刷新全电驱可拆装绞吸船的全球纪录。其 600 千瓦绞刀驱动功率,相当于 3 台高铁电机的动力总和,能轻松啃下硬度达 25 兆帕的黏土岩层,25 米最大挖深更让深水区淤泥无所遁形,成为唯一能在官厅水库 20 米平均水深中全区域作业的清淤装备。
区别于传统柴油机驱动的 “油老虎”,“浚澜” 船搭载高压岸电接入模块,作业时直接 “Plug in” 水库周边电网,实现绞刀、泥泵等核心设备 100% 电力驱动,单船日作业可减少 8 吨碳排放,相当于 400 辆轿车的日均排放量。中交天航局研发主任杨正军形象比喻:“以前是‘水下耗油兽’,现在是‘电动挖掘机’,环保性能跨代升级。”
采用 “乐高式” 可拆卸设计,船体拆分为九大模块后,单个组件重量控制在 50 吨以内,可通过陆路运输直达内陆湖库。此次从南通启东到官厅水库,全程 2000 公里仅用 12 辆特种卡车运输,抵达后 72 小时完成拼装,彻底打破 “大型船舶只能沿海作业” 的传统定式,让黄河、长江支流等复杂水域清淤成为可能。
船载 AI 控制系统化身 “水下军师”,通过 128 个传感器实时扫描土质,自动匹配绞刀转速与泥泵功率,硬土时如 “金刚钻” 强力破拆,软泥时似 “手术刀” 精准抽吸,避免传统作业中 “挖深不足” 或 “水体浑浊” 的弊端。搭配新型环保绞刀,可将底泥扰动范围控制在 0.5 米内,确保清淤过程不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
独创水下泵与舱内泵 “双泵串联” 模式,5 公里输送距离刷新行业纪录。以官厅水库为例,淤泥从挖取到输送至 2 公里外的脱水场,全程仅需 15 分钟,较传统装备效率提升 3 倍。更关键的是,泵体采用耐磨陶瓷涂层,寿命延长至 8000 小时,相当于连续作业 333 天无需更换,大幅降低维护成本。
针对官厅水库最深 30 米的复杂地形,“浚澜” 船标配 25 米挖深能力,加装深水模块后可拓展至 60 米,适配三峡库区、鄱阳湖等深水区域。其绞刀架采用仿生学设计,能随水流自动调整角度,在 5 级风浪中保持稳定作业,让 “在深海清淤” 从不可能变为日常。
此次试点工程目标清除 1153.87 万立方米污染底泥,“浚澜” 船单船日作业量达 4.8 万立方米,较原计划提前 40 天完成清淤,为水库新增 1.2% 调蓄库容,直接提升北京周边防洪能力。更长远来看,清淤后水库自净能力提升 30%,有望 2035 年恢复 “首都战略水源地” 功能,重现 “高峡出平湖” 的生态美景。
作为 “一带一路” 生态合作的标杆装备,“浚澜” 船的投用标志着我国从 “疏浚装备进口国” 到 “技术输出国” 的质变。其全电驱、模块化设计正契合全球内河治理的绿色化、智能化趋势,目前已有印尼、埃及等 “一带一路” 国家提出合作意向,未来将成为长江大保护、湄公河清淤等跨国项目的 “标配神器”。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河湖淤积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浚澜” 船展现了 “工程疏浚 + 生态保护” 的双线突破: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效率革命,又以零碳驱动、精准作业守护水环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 “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并重” 的示范样本。正如中国疏浚协会秘书长高伟所言:“这是继高铁、核电后,又一张闪耀世界的‘中国基建名片’。”
从南海岛礁建设到内陆湖库治理,中交天航局的 “浚澜” 船,正用科技力量重新定义 “疏浚” 的内涵 —— 不再是简单的挖泥运泥,而是融合绿色能源、智能控制、生态保护的系统工程。当这艘 “水下巨舰” 在官厅水库划出清淤航线,它所书写的,不仅是一座水库的焕新故事,更是中国基建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升级” 的时代注脚。你认为 “浚澜” 船的哪项技术最让人惊艳?未来它还能在哪些生态工程中大展身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