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快哉亭公园南侧,一段约150米长的古城墙静静伫立,它是徐州仅存的古城墙实体遗存,而这份幸运,要从明代修建的城墙说起。

明代洪武年间,徐州大规模修建城墙,长达9里,东边界大约在老东门附近,西边界大致在今西安路一带,南边界在今回龙窝南侧,北边界约在今黄楼附近,将老城核心区圈入其中,成为守护城市的坚固屏障。明天启四年(1624年),黄河决堤淹没徐州城,城墙被冲毁、掩埋地下;四年后(崇祯元年,1628年),又在原址重建地上城墙。可到了清代,因战乱、水患等原因,明城墙屡遭破坏,嘉庆年间官府对其大规模修缮,快哉亭旁这段城墙的砖体,便来自此时的修缮。

1928年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将领刘峙率部驻守徐州,他认为明清遗留的砖石城墙低矮且阻碍军事防御,没有预留当时火炮射击的空间,再者城墙圈住老城区,限制了城市向外扩张,因此刘峙以适应军事防御需求、推动城市发展为由,下令拆除。就这样,全城9里长的明清城墙大部分被拆除,唯有快哉亭旁的150米这一段逃过了一劫。新中国成立后,这段城墙被划入公园保护范围,经修缮后保留至今,成了徐州人触摸老城记忆的窗口。

这段城墙能幸运地被保存下来,背后藏着两个关键原因:
其一,快哉亭的“庇护”。这段城墙紧邻历史名亭快哉亭,苏轼曾为其作赋,早已形成亭墙相依的景观格局。1928年拆除时,若拆城墙难免破坏快哉亭周边风貌,最终因保护历史景观的考量被保留。
其二,地理位置当时不重要。它位于快哉亭公园内,并非当时城市交通或军事防御的关键节点。拆除工程优先针对地理位置重要段落,而这段与公共景观结合的城墙,因“不重要”意外留存,成了全城仅存的城墙印记。

如今漫步城墙下,指尖触碰的清代老砖,既是明代城墙血脉的延续,也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这段幸运保存下来的城墙,成了徐州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历史符号。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