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渊子崖保卫战:“抗日第一村”的誓死不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邱明 赵彦辰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时隔80多年,渊子崖抗日烈士纪念塔上的题词依然醒目。

1941年,面对1000多名全副武装的凶悍敌人,渊子崖全村男女老少拿着简陋的土枪、土炮、砖头和棍棒奋起反抗。这场自发的、激烈悲壮的农民浴血保卫战,以巨大的牺牲让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成为“村自卫战的典范”。从此,“中华抗日第一村”的荣光,永远属于渊子崖。

回应伪军敲诈

“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碧空瓦蓝如洗,村北山岭上,重重苍松翠柏挺劲,在渊子崖保卫战中牺牲的242位烈士就长眠于此。9米高的烈士塔屹立向天,塔下摆放的鲜花已经凋敝,但过不了多久,人们又会带来新的鲜花,斟上一杯烈酒,缅怀先烈。

苍松翠柏间,9米高的烈士塔屹立向天。

沭河东岸的这座小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中共山东滨海区抗日根据地沭水县板泉区。西临沭河敌占区,以东则是八路军的抗日活动区域,渊子崖村正处在敌我交错的拉锯地带。鬼子和汉奸经常来此“扫荡”,残杀百姓、抢掠财物,全村人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直到1940年1月,八路军一部来到板泉区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0月,抗大一分校民运工作团二队20余人进驻渊子崖及其附近村庄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在渊子崖村发展了十几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村政权,农救会、妇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还建立抗日自卫队和游击小组。从此,渊子崖村民在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下,把过去打土匪用的“生铁牛”、五子炮、大刀、长矛、土枪等集中起来作为武器,同日伪军展开英勇的斗争。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为躲避匪盗祸乱,渊子崖村四周就筑起了5米多高、1米多厚的土夯围墙,墙上有垛口、枪眼,四个角还各建一座炮台。啃不下这块易守难攻的“肥肉”,日伪军对渊子崖恨之入骨,不断伺机寻找机会拔除这颗“眼中钉”。

1941年12月中旬,在沭河西岸小梁家据点活动的伪军,给渊子崖村送来一张条子,要村里上交鸡、肉、酒、白面等食品,还要大洋1000块,并扬言“如果不答应,就血洗渊子崖。”

“我父亲一听,当时就气了!”林凡义的儿子林祥秀回忆道,“抓过来就撕了,叫村里的文书写回条,东西都准备好了,有本事就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随后,时任村长的林凡义带领全村做好迎接敌人的一切准备。

12月18日,150名伪军包围渊子崖村。面对伪军进犯,全村男女老少众志成城,用土枪土炮将来犯之敌打得抱头鼠窜、大败而逃。首战告捷,全村士气大涨,却没有因此掉以轻心。为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渊子崖重新整顿备战。

挥动大刀长矛

贴身肉搏誓死守卫家园

12月20日清晨,一阵急促的枪声打破了渊子崖村的宁静。

原来,伪军队长梁化轩得知有一批日军要西渡沭河,就指使伪军在渊子崖村附近故意打枪、放炮、扔手榴弹,吸引日军的注意,并乘机告密渊子崖内藏有八路军。1000多名日军,携带4门大炮,意欲与伪军形成合围,突袭渊子崖。

战斗一触即发。眼见日军从四面八方包来,林凡义大声动员乡亲,“现在跑是跑不掉了,退也没有后路,土墙后面就是我们的家,家里有老人、妇女和小孩,一旦敌人进来,后果不堪设想,只有拼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渊子崖村不分男女老幼,拿起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锄头、菜刀、木棍等当武器,誓死守卫家园。

日军首先从东北角发起进攻,炮弹像流星似地飞向围墙,一些墙被炸毁,林凡义就带领自卫队拿起铁锨、镢头抓紧修补。炮击过后,日军没有听到村内的动静,于是端着枪以散兵阵形向村庄摸来。瞅准时机,自卫队土炮和枪支一起开火,浓烟滚滚,前面的日军纷纷倒下,后面的掉头就跑,日军的第一轮进攻就这样被打退。

渊子崖村民就是使用这样的农具和冷兵器抵抗日伪侵略。

一上午,村民们冒着弹雨,不停用门板、石块把日军炸出的缺口堵上。等日军靠近就用枪打,没有枪的就用大刀砍,没有大刀的就用石块砸。弹药逐渐耗尽,负责后勤供应的老人和儿童送来了砖头、铡刀、菜刀、铁叉,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毫不畏惧,连续打退敌方的6次冲锋。

激战至午后,敌人再次集中炮火猛攻相对薄弱的东北角。围墙、炮楼彻底倒塌,大批日伪军攻进村内。自卫队员和乡亲们随即与敌人展开了巷战肉搏,村民的喊杀声不绝于耳。“有个叫林老七的,身高有一米八左右,拎着大闸刀,站在豁口边上,鬼子过来一个砍倒一个,连砍死了七个。” 林祥秀说。

拼死肉搏中,村自卫队队员林九臣英勇牺牲,他的妻子手拿一把菜刀,仍奋力与敌人搏斗,在砍死一名日军后被敌人刺死。几名日军包围了林庆海,他点燃火药罐扔向敌人,自己也被烧成了火人。林清义、林九星等十几个会武功的老人,同日军拼杀在一起,也不幸全部中弹牺牲……

情况越来越危急,得知消息的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和区长冯干三,率领县区武工队和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火速赶到,随即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面对内外夹击,敌人难以招架,最后不得不狼狈撤出村子。

“村自卫战的典范”

渊子崖重获新生

落日西沉,渊子崖村三分之二的土地已被火海包围,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街道、断墙,触目惊心。

在增援战斗中,刘新一、冯干三和40多名八路军战士、县区中队战士壮烈牺牲。而渊子崖村民以原始简陋的武器,同装备精良的千余日伪军血战一整天,打死日军官兵100余人,但自卫团员和群众也有147人在搏斗中壮烈牺牲。

渊子崖村自卫战的英勇事迹传开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因此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1942年,滨海专署授予渊子崖村“抗日楷模村”光荣称号。两年后,滨海专署为了纪念在渊子崖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在村北山岭上,用紫红色的巨石建成了一座六角七级的纪念塔。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勇敢的村庄。1985年,在纪念塔的基础上,莒南县建造了渊子崖村抗日保卫战纪念遗址,现已成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英勇悲壮、感人至深的事迹还载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199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专题片《血战渊子崖》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渊子崖抗日楷模村村民被民政部授予“抗日英雄群体”荣誉称号;10月,红色沂蒙爱国主义情景组歌《沂蒙红崖》唱响首都北京。同年,著名军旅作家铁流的报告文学《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发表于《人民文学》。铁流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抗战时期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抗战,激战都非常惨烈。而农民群体,农民的血性、中国人不甘心当亡国奴的精神,都在渊子崖保卫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逝者已去,余荫尚存。如今,渊子崖村依托红色资源,规划的文化综合体项目,正加速实施中。同时,以渊子崖文化综合体项目为抓手,以花生等特色产业为支撑,构建起集河渠景观带、北部红色研学区、中部农业示范区、南部生态休闲区于一体的“一带三区”布局的“红崖沭柳·梳心板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涵盖渊子崖、新城、周家岭等10个村。

丰碑不朽,英灵长眠。80多年来,那座烈士纪念塔仍旧巍然耸立,守卫这片掩埋忠骨的黄土地,见证渊子崖村蓬勃新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历史   先烈   保卫战   铭记   誓死不屈   伪军   日军   敌人   自卫队   烈士   全村   纪念塔   牺牲   村庄   大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