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23日,十一世班禅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藏传佛教的最高首领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
班禅在晨诵了将近半个小时后,开始准备享受自己的早餐了。总是有人说,作为藏族文化的领袖,班禅一天所食必定是及其考究和神圣的。
但事实上,十一世班禅一天摄入的食物与普通藏民并没有什么不同,糌粑和酥油茶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饮食。这一幕经由新华社播出之后,不少网友表示:“原来神圣如班禅也食人间烟火啊!”
与此同时,不少网友也借此契机开始接触藏食文化,最后竟发现原本以为禁忌十足的地区竟然也有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那么,本文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像达赖和班禅这样的“藏族大人物”,在餐桌上享受的美食吧。
人们都说,牦牛浑身都是宝,其肉质更是一等一的营养十足。
首先,据《中国食品》牦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1.6%,肌内脂肪含量约为1.6%-4.7%,可以说,牦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类。
高原地区常常会出现冬春季节牧草短缺的情况,而牦牛便成为少数可以在此种情况下生存的食草动物。同时,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牦牛肉脂肪沉积相对较少,也就不会出现“太腻”的情况。
其次,牦牛肉含有十分齐全的氨基酸种类,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还有研究人员研究指出,牦牛肉中铁元素含量比西门塔尔牛(被畜牧界称为“全能牛”)等黄牛品种更高。这与牦牛肉中可发挥贮氧功效的肌红蛋白含量较高存在一定关联。
而如果提到牦牛肉的吃法更是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所以我们这就提几个常见的做法。
首先人们提到牛肉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牛肉干。将牦牛肉加工制成牦牛肉 干制品,是藏区人民存储牦牛肉的一种常用加工手段。
牦牛肉干制品的传统加工工艺是风干,利用藏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去除牦牛肉中的水分,这种加工工艺可以保留牦牛肉中的大部分营养成分,并赋予牦牛肉别样的风味口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是生椒牦牛肉。这种做法不仅收到藏传文化的高级教众的欢迎,同样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
对此,有研究人员基于该传统菜肴研发出一种可满足大众口味的即食生椒牦牛肉产品。
最后是牦牛肉酱。做为开盖即食的下饭神器,牦牛绒同样深受达赖、班禅以及广大藏民和内地群众的喜爱。
牦牛肉酱是将肉糜型重组肉制品与香辣酱调味品的加工方法相结合,对牦牛肉进行加工处理,可开发出多种风味特色的产品。
综上所述,在极具营养价值以及口感的情况下,牦牛便成了藏民餐桌上的“常客”。
要说道糌粑,我们首先要先说说青稞。
实际上,青稞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农作物,这也就意味着在非藏族区域是很少能见到这种植物的,而同样具备这种特点的还有藏马,以及我们上文所说的牦牛。
据有关报道,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疗保健作用。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糌粑,便是将青稞晒干炒熟后磨成的细面,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青稞炒面”。这同样是藏族首脑以及普通藏族人民每天都要食用的。
糌粑的使用方法其实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将糌粑与奶茶、酥油和少许的奶渣放在碗里搅拌均匀,就着茶水食用。
此外,在各种民俗宗教活动和各类节庆期间,糌粑也是必不可少的祭祀品。在民间,人们常常会在自己身上涂点糌粑,表示清身避邪,在别人额头上涂点糌粑,表示祈福祝愿,这样的习俗在藏族也是随处可见的。
说完糌粑,我们再讲讲同样是由青稞制成的青稞酒。
青稞酒不同于内地的粮食酒,其具有清香醇厚、绵甜爽净的特点,同时饮后头不痛、口不渴,在我国酿酒文化中独树一帜,在西部民族地区更是享有独一无二的盛誉。
最初的青稞酒实际上并没有十分复杂的酿造过程,在藏族地区几乎家家都掌握简单青稞酒的酿造方法。
其酿造过程并不复杂,首先将青稞在河水中清洗干净,再以牛粪为燃料将青稞放进锅里煮,此处不使用干柴的原因是防止青稞酒被煮透,从而影响酒的质量。
随后,将煮好的青稞摊开在毯子上散热,并在青稞上涂抹适当的糌粑。再把它放入大铜锅里,同时放进酒曲发酵,据说这个过程叫做“温酒”。
大约经过七八天,再掀开盖物,把发酵的青棵放进底部装有水龙头的大木桶里,加上一定比例的泉水。两个小时以后再打开时醇香扑鼻的青棵酒香就扑鼻而来了。
除此之外,青稞酒深受藏民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其营养价值。研究数据显示,作为原料的青稞是农作物种葡聚糖含量最高的农作物,这对预防结肠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另外,青稞酒还富含稀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是藏族人民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饮品。同时,青稞酒中含有的大量硒元素,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必需元素,以及抗癌防癌的重要元素。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恶劣,土地条件不大适宜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而酥油含有大量脂肪且能量丰富,是一种理想的食物补充,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热量与重要的营养。于是,酥油便担任起了为人类提供高热量的角色。
另外,酥油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不易变质,是一种极易储存的食物,对于藏族人适应恶劣环境和满足营养需求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酥油被视为藏族饮食之精华。
作为藏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酥油的传统制作工艺事实上是及其考究且辛劳的:
牧女们赶着清晨挤奶,在精准控温加热后,倒入专用酥油桶,用活塞棍长时间反复大力抽打,直至油水分离。分离出的黄色油脂经搓捏、浸泡、拍打塑形,最终由男性封装保存。
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却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和经验,牛奶的温度、活塞棍的力度、脂肪的比例等,每个 细节都关乎着酥油的质量。这是藏民们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的劳作,也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积累的经验与传统。
我们前文中说过,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那种气候条件下,藏族同胞的饮食以肉类、粗粮和奶类为主。而脂肪含量与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则会导致消化困难。
而茶叶中的茶氨酸有助于消化,正好能够弥补当地饮食中欠缺蔬菜瓜果的缺陷提供多种维生素。同时,引用热茶还能帮助当代居起到抵抗低温,强身健体的功能。
为此,茶和茶文化其实很早就进入到了藏族社会大众的生活中,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藏族也是世界上3000多个民族中唯一将茶当做主食的民族。
在内地,茶水就是一种饮料,作为餐前的开胃饮品。但是在藏族地区却完全不一样,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就是由茶水、糌粑和酥油构成的酥油茶。而且在酥油茶里放糌粑是作为最重要的主食吃的。
回顾我们本文中所讨论的藏族美食,可以注意到,我们一直在谈论的都是普通大众的藏食文化。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论是达赖还是班禅,实际上他们的饮食都并没有脱离普通藏民的。这些看似神圣无比的藏区活佛,实际上也是会以人间烟火为食的。
参考文献:
[1]王占华.藏族茶叶的功能演变、需求扩张及其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4
[2]王国忠.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J].创造,2020
[3]杨悦彤.浅谈藏族茶文化及其传承与创新[J].福建茶叶,2025
[4]益西翁姆,桑周才仁,央金翁姆.饮食符号与地域感知:酥油作为藏地象征符号的文化意涵[J].新楚文化,2024
[5]赵国栋.一杯酥油茶,一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N].中国民族报,2022
[6]雷娟.牦牛肉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2023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