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韩国造船业迎来“黑色星期一”:龙头企业韩华海洋股价暴跌5.8%,市值一天之内蒸发近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6亿元);现代重工、三星重工也被拖下水,股价分别下跌4.1%、4.72%,整个行业一片哀嚎。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中方针对韩国企业配合美国打压中国造船业的精准反制。
事情的源头要追溯到今年4月,美国以中国造船业“扭曲市场”为由,启动对华海事、物流领域的“301调查”。10月14日美东时间,美方正式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用,试图遏制中国造船业发展。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商务部迅速出手,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实施制裁,禁止中国境内组织、个人与其开展交易合作。
中方的反制堪称“精准打软肋”:不涉及韩华海洋韩国本土业务,却直接击中其与中国市场联动的命脉。要知道,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造船国,更是韩国造船业的核心供应链枢纽——从钢材到零部件,韩国企业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中国市场的订单,更是支撑其业绩的关键。投资者的恐慌瞬间爆发:若中方扩大反制范围,整个韩国造船业或将陷入停摆。
面对行业危机,韩国政府彻底坐不住了。总统室紧急表态,称正与中方沟通“最大限度降低韩企损失”,言语间满是无奈。毕竟,这次“打脸”是韩国自找的:为讨好美国,韩华海洋美子公司主动配合美方调查,如今付出代价,连韩国总统室都不得不承认,需重新评估中方措施对美国“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计划的影响——当初押注美国的“筹码”,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更耐人寻味的是韩国的“救火速度”。10月16日,韩国外交部突然宣布任命卢载宪为新任驻华大使,当天下午,卢载宪就已飞抵北京履新。从任命到赴任不足24小时,这样的效率背后,是李在明政府急于修复中韩关系的迫切。
为何是卢载宪?答案藏在他的“中国缘”里:其父卢泰愚是推动1992年中韩建交的关键人物,在中韩关系史上有特殊地位;卢载宪本人长期深耕中韩文化交流,今年8月还以总统特使身份访华,亲手向中方转交李在明的亲笔信,是公认的“中国通”。显然,韩国是想借这位“熟人”打开沟通缺口,尽快平息中方怒火,保住本国造船业。
这早已不是韩国第一次在中美之间“踩坑”。此前配合美方部署“萨德”系统,韩国经济就曾因中方反制遭受重创;如今在造船业上再次盲目站队美国,又一次尝到苦果。要知道,美国市场虽有订单诱惑,但体量远不及中国,且美方的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而离开中国供应链和市场,韩国造船业根本“玩不转”。
眼下,卢载宪的“救火任务”并不轻松:既要安抚中方情绪,又要为韩企争取缓冲空间;李在明政府则面临双重压力——国内民众对股市暴跌、企业受损不满,国际上又要在中美之间重新找平衡,避免彻底得罪任何一方。
这场“2万亿韩元蒸发”的危机,给韩国上了深刻一课:在大国博弈中,盲目选边站队没有赢家,只有认清自身利益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绑定,才能避免再次为错误决策买单。而卢载宪能否撬动中韩关系缓和,韩国造船业能否“渡劫”,还要看后续双方的沟通与行动。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