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英皇暴雷,连车位都开始卖
近日,一份来自德勤的“非标”审计报告,直接把众明星老板——杨受成送上了风口浪尖。
报告指出,英皇国际拖欠银行贷款高达166亿港元,甚至直接点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问。”
轻飘飘一句话,掀翻了半个英皇系。
图源:德勤的“非标”审计报告
6月30日,英皇国际股价单日最大跌幅超15%,尾盘仍重挫 11.76%,报 0.210 港元,市值只剩 11.58亿港元,连债务的零头都不够。
图源:腾讯证券
更可怕的是,这场危机迅速外溢,“英皇系”个股全线重挫:截至收盘,英皇钟表珠宝跌8.33%,英皇娱乐酒店跌5.26%,英皇资本暴跌18.18%,英皇文化产业也大跌14.89%。
杨受成多年苦心经营的资本帝国,一天之内跌进寒冬。
这而场震动的导火线,源于英皇国际在2024/2025年业绩公告(截至2025年3月31日),英皇国际在2024/2025财年的总收入为13.76亿港元,同比上涨41.5%,但亏损却进一步扩大。
图源:2024/2025年度全年业绩公告
数据显示,公司股东应占亏损高达47.43亿港元,同比增长131.7%;而上一财年同期股东亏损20.47亿港元,两年累计亏损高达近67.89亿港元。
亏损背后,是资产价值持续缩水与高额财务杠杆的恶性循环。
为了缓解流动性压力,英皇已启动一系列自救措施,其中最显眼的是资产大甩卖。
据港媒报道,英皇旗下多个高端住宅项目陆续放出停车位销售信息,一个车位要价180万港元起跳,部分核心地段逼近250万港元。
图源:香港01
要知道,在香港车位一向“金贵”,但英皇此时大规模放售,显然不是“资产优化”,而是“被迫回血”。
内部员工透露,“总部已经全面冻结招聘,业务压缩50%,有些楼盘宣传费用都停了”。
一句话总结就是:英皇正在清仓过冬,用一砖一瓦填债坑,意图快速变现回笼资金。
娱乐帝国也没法救地产“巨坑”
很多人以为,英皇是“唱片公司”“娱乐公司”,其实这只是“英皇集团”的一部分。
它真正的商业版图,早已搭建起“地产 + 娱乐 + 零售”三足鼎立的架构。哪怕房地产遇冷,靠娱乐明星吸金、钟表珠宝零售、酒店物业撑一下,也能缓过气来。
但现实是,地产一出事,其他两条腿根本撑不住。
其中,英皇文化产业旗下的明星阵容堪称豪华——谢霆锋、容祖儿、Twins、陈伟霆……过去每一位都能带动票房和广告。但现在,流量不再直接等于变现能力。
数据显示:英皇文化2025财年中报,公司营业收入2.43亿港元,同比下降9.0%,归属母公司净亏损5682.30万港元。
图源:百度
英皇戏院是英皇文化的核心资产之一,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场次大幅削减、观众稀少,业务基本以场地出租为主,电影排片也几乎都是外部内容。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明星在内地接商演比在英皇还稳定,英皇只是挂名公司了。”
最讽刺的是,明星老板杨受成,自己旗下的娱乐板块都救不了公司本体。
再看珠宝与钟表业务。英皇钟表珠宝门店遍布中港澳,2024财年营收52.30亿港元,同比增长8.4%,看上去很亮眼。但细看利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57亿港元,同比下降14%。
图源:英皇珠宝2024年财报
这种情况与疫情和消费者转变息息相关。疫情后珠宝消费回暖缓慢,港澳免税红利减少,而本地消费者开始更青睐性价比高的内地品牌。
而这些业务,在英皇整体营收中占比不足30%。真正的大头,还是地产。地产撑不住,其他业务就成了“陪葬”。
用一句话形容英皇现在的处境:主业在漏血,副业也没能提供输血能力。所谓“多元化”,在真金白银的债务面前,多条腿一样全软。
杨老板的最后底牌
也快打光了?
英皇撑到今天,靠的不是盈利,而是杨受成这位掌舵人一次次“出手自救”。但从这次的核算审计看来,杨老板这张王牌,似乎也快耗尽了。
去年以来,英皇多次披露“资产转让”公告。值得注意的是,其并不是对外售卖资产,很多交易是家族内部腾挪。
去年,英皇国际以7.2亿港元卖掉位于尖沙咀的一栋写字楼,但背后买家其实是杨受成女儿控股的关联公司。
杨受成更是自掏腰包购置英皇资产,共花了30.8亿港元,购入屯门的Lane Up商厦和北角的建威坊商场。
此外,2024年还接连拿下中环的公寓大厦,以及位于铜锣湾、屯门的15项非核心物业,加上跑马地的One Jardine's Lookout双套豪宅,总投入将近19亿港元。
图源:汇港资讯
这些操作看似是在“稳公司”,实际上是左手买右手、注水自救,解决的是账面流动性问题,实质现金并未真正入账。
这种卖资产的自救手段,让曾经与刘銮雄、郑裕彤齐名的杨受成,个人财富从 300 亿港元的峰值骤降至 30 亿港元。同时也反映出英皇现金流已逼近极限。
图源:网络
2023年末,港媒曾传出英皇集团试图与中资基金、地产同业接洽,希望出售股权或合资注资。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出手。
核心问题在于,英皇的资产结构复杂,集团之间关联紧密、债务不透明,加上娱乐业务估值虚高、地产业务风险高企,对潜在投资人缺乏吸引力。
甚至,连杨受成一度引以为傲的明星资源,也无法成为“谈判资本”。机构要的是现金流,不是“谢霆锋代言”。
图源:网络
英皇的危机不仅仅是企业问题,更关系到杨家几十年的信用体系。一旦遭遇违约或资产重组,将遭受不可逆的破坏。
对杨受成本人,对家族子女,乃至整个英皇系未来的融资渠道、商业合作、品牌价值,都是沉重打击。
在金融世界里,一旦资金链断裂,不只是企业崩盘,更可能是一个商业家族信用的“清算时刻”。而这场危机,正一步步逼近英皇的最后防线。
这场风暴,最终会砸向谁?
从表面上看,英皇国际的危机是“地产寒冬”背景下的个案。但从深层来看,它是高杠杆地产时代的集中缩影,是一场早已埋下的金融地震,正在逐步释放冲击波。
英皇帝国崩塌的路径极具代表性:前期大举扩张,靠地产升值与高杠杆堆积资产;疫情三年抽走流动性,导致现金流“踩空”;其他业务“赚吆喝”,扛不住地产的深坑;银行开始收紧,市场信心崩塌,市值一夜蒸发。
图源:网络
而现在资本市场关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英皇会不会撑不住”,而是:一旦倒下,会牵连多少人?
首先,金融机构首当其冲。根据德勤的审计报告,英皇国际的贷款总额高达166亿港元,涉及的银行多达十几家,不乏中资大行和本地老牌银行。
过去这些年,英皇在地产项目上的高杠杆操作,为它赢得了惊人的现金流,也给银行带来不少利润。
但如今,资产贬值、回款困难,银行面临的将是坏账风险与抵押品缩水的双重压力。
其次是债权人和小股东。目前英皇国际、英皇文化产业等多家上市公司暴跌,大量散户被“套牢”。对于信赖英皇品牌、买入其债券与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未来很可能面对“血本无归”的窘境。
图源:新浪财经
而在地产市场层面,英皇的项目遍布香港中环、铜锣湾、九龙等地,是本地商业地产和高端住宅的重要参与者。如今这些资产被迫低价甩卖,不仅拖累市场均价,还可能形成连锁式“估值下杀”。
一个英皇在清仓,十个中小房企就得跟着降价求生,最终影响的是全港楼市的稳定预期。
更不可忽视的是,这场危机还折射出“明星资本”与“地产泡沫”深度绑定的风险。
过去,英皇靠明星光环、娱乐传媒和地产销售的相互加持,构建起一种“虚实结合”的商业模式,一度风光无限。
但如今,英皇文化多个部门被曝裁员、缩编,经营压力浮出水面。
明星们也在悄然“分道扬镳”:前有佘诗曼在内地翻红、资源不断,后有容祖儿接连登上热搜;有人转战内地影视综艺大展拳脚,也有人低调转行,摆摊卖咖啡、做月嫂谋生计——各自找出路,却无一再依赖英皇本身的造血能力。
图源:抖音
英皇的问题,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市场已不再相信“多元化能抗风险”的故事,机构也可能对类似结构的企业重新评估甚至下调评级。
这场动荡背后,反映的更是香港经济信心的转向。
英皇的式微,不只是一个娱乐集团的退场,更是“明星+地产”的光环经济走到尽头的象征。资本市场正加速从讲故事、拼概念,走向“盈利为王、现金为王”的硬逻辑。
写在最后
从谢霆锋到容祖儿,从中环写字楼到九龙豪宅,英皇用40年筑起商业王国,却在短短两年内,被债务击穿护城河。
这不是一场“娱乐圈新闻”,而是一次真实、冷冰冰的资本演化。
如今唯一的问题是:下一个英皇,会是谁?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