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4日,埃及南部卢克索的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历经二十余年修缮的古迹。
不仅让大家看到了法英早年盗掘文物的黑暗过往,随着旅游业复苏的信号,背后更是与中国进口埃及产品的贸易格局产生了关联。
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的命运,是埃及文物遭遇的缩影,这位统治公元前1390年至公元前1350年的第十八王朝法老。
其陵墓最早被记录于1799年拿破仑征服埃及期间,据埃及文物部门记载,陵墓刚被发现便遭盗掘,石棺等珍贵文物散落无踪。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证实,1799年法国与1915年英国的两次挖掘,让墓中大部分文物最终流入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海外机构,仅存的石棺框架与盖子,成为那段劫掠史的沉默见证。
这样的破坏并非个例,在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附近,名为Komal-Hetan的祭祀神庙因尼罗河连年洪水损毁严重,仅存的门农巨像虽仍在迎接游客,却难掩文物保护的紧迫。
直到日本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入,一场持续二十年的三阶段修复工程才让局势逆转。
陵墓重开是埃及振兴旅游业的迫切需求,作为该国第二大外汇来源,旅游业占GDP的12%,2023年收入已恢复至130亿美元的疫后新高。
但2011年起义后的政治动荡,曾让这个依赖法老文物的产业陷入长期低迷。
如今随着大埃及博物馆开放,这座耗资12亿美元、规模达卢浮宫2倍的场馆,预计年接待量将突破500万人次。
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与门农巨像等景点形成的游览线路,正成为复苏的关键引擎。
埃及旅游业已呈现28%的游客增长,直接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升温,连开罗出租车司机都开始习惯提及“新博物馆与老陵墓”的双重推荐。
旅游业的回暖,正在重塑埃及的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其对外贸易策略。
埃及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石油、棉花、纺织品等,长期存在贸易逆差且对外依赖度较高。
当旅游业带来稳定外汇后,埃及更有能力扩大优势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出口规模,这恰恰与中国的进口需求形成契合。
中国作为埃及重要的贸易伙伴,已感受到这种潜在变化,近年来中国从埃及进口的长绒棉、柑橘等农产品数量稳步增长。
而埃及旅游业的繁荣正在形成“连锁反应”,游客增多带动的农业增收,让埃及更有动力提升出口农产品的品质与规模。
酒店餐饮需求增长则刺激食品加工业发展,为对中出口的罐头、调味品等产品提供了产能支撑。
更关键的是,旅游业带来的经济稳定,能降低埃及因外汇短缺导致的出口政策波动风险,为中企进口提供更可靠的供应链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木乃伊的展出故事,正成为文化带动贸易的隐性纽带。
这具曾被祭司移至其祖父陵墓的木乃伊,如今与17位古埃及王室成员的遗存共同陈列于埃及国家文明博物馆,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
随着中国游客重返埃及,对埃及文化的关注正转化为对特色商品的需求,从传统纺织品到文创产品的出口增长,或将与棉花、石油等大宗商品形成互补,丰富中国从埃及的进口结构。
从被劫掠到重开放,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的三千年变迁,也表现出埃及从文物流失到文化赋能经济的表现。
当游客踏着36米长的通道走进墓室,凝视壁画上法老与诸神的形象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遥远的东方与中国的进口清单产生交集。
旅游业的复苏不仅让埃及文物重获尊严,更在中埃贸易之间架起了一座由历史与经济共同支撑的桥梁,而这种文明与贸易的共振,或许正是文化遗产最珍贵的现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