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The Photographer)火爆全国各大影院,创下了票房的记录,这也使八十八年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又重新映入民众的眼帘。在影片中存在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中国守军撤退时,城门被锁,百姓无处可逃,最终逃不出遭遇南京大屠杀的命运。
这一切与历史档案中唐生智下令焚毁渡船的记载是相吻合的。多年来,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十五万大军不到一个星期,就惨败告终,直接导致了南京大屠杀近30万军民惨遭屠戮,造成了近代以来最惨烈的一场大屠杀。作为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唐生智没有组织好军民撤离的工作,成了南京大屠杀千夫所指的罪人,一直以来饱受诟病。
近年来公开的蒋介石密电,揭开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使人想起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并非不可避免。本文结合日军战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日记、唐生智回忆录、日军战史,还原南京保卫战的具体决策细节全面分析,如果唐生智当年决策更加明智,南京30万普通百姓被屠杀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写,这一场人间炼狱般的灾难,是否本可避免?
唐生智,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在1937年11月12日,历经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中国80多万大军兵败淞沪,30多万官兵付出了生命,却只给日军造成将近四万余人的杀伤。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失败之后,日军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南京挺进,中国守军一路溃败到南京。当时,南京已经陷入了危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官也在决定:在日军大举侵略情况下,要不要守南京,花多大兵力守南京?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11月17和11月18日两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南京战守问题召开决策会议。在会议上,“小诸葛”白崇禧率先提出“打不了,不能打,必须撤退”,反对死守南京。
当时,白崇禧指出历史上南京虽然贵为六朝古都,仗着长江天险,但是很难守住,很多王朝都被打得迁都、惨败的现象很多。面对日军强大进攻,南京成为了危城,再加上守住南京都是淞沪会战的溃兵,士气低落,战斗力不足,还是撤退放弃算了。
于是,白崇禧建议以最多6个团到12个团的兵力象征性地防守南京,并由川军刘湘部来担任这个重任,转移军民物资借此储存实力。根据白崇禧的战略,即使丢掉南京是很没面子,但能保全南京大多数军民的性命,也及时转移战略物资,文物古迹不落入敌手,然后继续与日军打持久战。只要最后能获胜,过程曲折一些,忍一下屈辱也可以的。
白崇禧的建议得到了何应钦在内的大多数将领赞同,小编个人认为白崇禧建议是没错。唐生智却坚决提出反对,他表示:
“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唐生智甚至慷慨激昂:“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的一番言语,令蒋介石意识到南京必需坚守,关乎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面子和国家尊严,更能向国际社会展现国民党抗战的决心。但蒋介石也打着小算盘,他意识到南京是很难守住,却不想耗费太多的嫡系兵力,毕竟兵力有限。
于是,他虽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下了死守南京的命令。但背地里,却告知他只需要坚守一个月,向国际社会和民众展示坚决抵抗的模样就可以。
之后,蒋介石拨给唐生智的10万军队,都是淞沪会战的“残兵败将”,甚至很多都是连枪都不会使用的新兵。唐生智也对蒋介石表达,将会率领部下与南京共存亡,如果南京失守自己将第一个与日军同归于尽,绝对不会辜负誓言和南京父老。
南京的地理特点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一旦日军从东、南、西三面包围,仅剩北面长江可撤退,一开始也是注定了失败的悲剧结局。但蒋介石为防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不战而逃”的负面形象,下令封锁江面,撤走所有船只,彻底断绝守军的唯一退路。
因此,唐生智上任之后,就下令收缴了各部队的船只,关闭南京渡口轮船,封堵码头通道,营造出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态势,借此鼓舞士气!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南京百姓们在江边无船可渡的场景,就是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艺术再现。
但是,唐生智却私下里为自己留了一艘船,各级将领见状,也纷纷效仿,这也为他后来逃离埋下了伏笔。
日军挺进南京
11月25日,日军分成三路向南京挺进。一切如白崇禧预言的:“南京不可固守,日军三面包围,我军无退路”一样,进攻日军从三面包围南京,陆面进攻和飞机轰炸,渐渐推进战线,对南京渐渐包围。
12月1日,日军对南京城发起了进攻,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在强大的日军兵力面前,唐生智率领的国军难以抵御。在日军枪林弹雨和飞机大炮的轰炸下,短短一周时间,南京外围一线的防御阵地便被日军攻破。
国民党高级将领也看到南京保卫战败局已定,1937年12月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向唐生智发出一封关键密电:“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蒋介石在这里是模棱两可,暗示唐生智可以借情势,“相机”撤退,借此之后可以反攻。蒋介石的目的,就是把南京作为政治筹码,试图换取国际调停。但这一封电报成为后续撤退混乱的导火索。
当唐生智接到蒋介石的密电后,就在当天晚上在司令部开会研究,决定第二天就是12日撤退。可是,这时候日军已经对南京合围了,在严峻战争形势面前,城内百姓都是一无所知。
12月12日中午前后,包围南京的日军攻破了中华门,在这里防守的国军第88师被迫撤离,南京已经失陷。
在12月12日下午17时,唐生智看到大势已去,决定遵照老将的命令,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下达撤退的书面命令。
这时候,原定负责突围的36 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到长江边。可是在这时候,唐生智又改了命令,规定其余没突围的部队,可以坐轮渡过江,一起在滁州会集。
这个命令下得太突然,很多守城士兵没接到。一些接到命令的士兵为了逃出南京城,一窝蜂从南京市内疯狂涌向长江江边。士兵与逃难的南京市民一起拥挤在街道上,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在混乱中发生人员冲撞,死伤无数。
可是,驻守在挹江门附近的官兵未收到撤退令,仍执行 “谁跑枪毙谁” 的军令,对撤退的部队认为是逃兵开枪,乃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致使挹江门内军民死伤惨重。另一方面,之前唐生智为了表达破釜沉舟的决心,收走了所有船只。在撤退命令下达之前,来不及调配船只,这造成到了涌向长江边的士兵和市民们,却发现没船可以渡江。
即使一部分军民坐上了唐生智派人调配的船只到长江对岸,但对岸的南京城外浦口守军却未接到撤退令,误以为是敌人日军,对这些调配的渡船开枪,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这样,渡船在江心一直打转,无法靠岸援救军民,场面可谓一片混乱。再加上调配船只有限,也造成大量士兵与百姓被困在城内,面对滔滔长江,却无渡江工具,陷入尴尬的绝境 。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在12月12日晚上,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乘坐预先准备好的船到达浦口,一些高级军官也抵达了浦口。但是,留在南京老城区的大量守军和百姓却是惨了!由于无船被困城中。破城的五万日军如无人之境,长驱直入南京城,对毫无武器装备的30万南京百姓和溃败士兵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如电影《南京照相馆》为我们呈现了南京沦陷后,普通百姓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情景。如邮差阿昌等人藏身于吉祥照相馆,却仍无法逃脱日军的魔掌,这些都是当时普通老百姓恐慌的真实写照。
根据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记录,从 1937 年 12 月 13 日开始,日军在南京城内进行了长达 6 周的血腥暴行,包括屠杀、强奸、抢劫等。在这场大屠杀中,超过 30 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
从南京的地理形势分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南京市民在南京沦陷之后难逃出南京,必然遭遇被屠杀的事实。
在地理上看,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在日军合围之后必然是被包围难以逃出的死地。
尤其是1937年的南京城乃是明城墙,13座城门乃是主要的出入咽喉。日军在12月12日攻占主要的中华门、光华门等主要城门后,城内百姓便失去了向城外逃离和疏散的主要通道。
虽然南京有长江天险为天然屏障,但当时十二月的冬季水位低落,再加上唐生智军事能力不强,破釜沉舟,把长江南岸的所有船只都撤离走了,即使临时下达撤退命令后,调用了少量的民船和军用气舰,根本无法承载数十万南京军民渡江,何况如上文说的当时场面混乱!再加上日军攻占南京之后,海军也跟着驶进了长江,把南京市民逃离的水路也堵死了!
造成南京城市民难以逃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闭塞和决策滞后。当国民政府因抗日局势,在11月下旬宣布迁都重庆之后,却由于宣传不足和当时交通工具匮乏,很多平民都未能即时撤离。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时候,依然有50万南京市民滞留在城内。唐生智的书面撤退令,很多市民和城外的士兵都一无所知。等到第二天日军攻入城内,才知道五路可逃,陷入了困境。
在南京保卫战打响时候,南京百姓基本无法坐火车逃离南京。因为淞沪会战失利之后,日军一路挺进南京,对铁路设施展开了轰炸和破坏,目的就是破坏中国军队和民众的运输和疏散通道,火车站设施也被严重损毁,所以火车逃离的基本条件是不复存在的。
日军的暴行也加剧了百姓的逃生难度。当日军攻克南京之后,立即控制了南京城内主要的街道,在全城进行严密搜查和封锁,任何想逃离的百姓都会遭到杀戮。在日军的恐怖氛围下,南京百姓们也不敢轻易行动,只能在绝望中等待被屠杀的命运。唯一给南京市民生存的希望,就是由约翰・拉贝等 20 多位外籍人士划定的安全区,但容纳市民的人数也是有限。
仓皇渡江的唐生智,在渡江后乘车抵达滁州,后转汉口见蒋介石。在知道自己书面命令下达不及时,许多没撤离南京的官兵和百姓都被日本人残忍杀害,非常自责,辞去一切职务,淡出国民党政府。
引咎辞职后的唐生智,返回湖南的故乡,过着隐居的生活,终身念佛吃斋。后来,他开办一所学校,并自创了一门重纪律、重责任、重家国之心的课程,直到六十年代,才对儿子说自己的身世。
唐生智的逃跑,一直被世人诟病。按照观念,他应该履行守城之前的誓言,与这座城市同归于尽,这样与死于抗战的国军将领张自忠相提并论,在历史上流芳百世。但是他没有,却选择逃离……
世人也批评,唐生智在战斗打响之前,应该筹划组织一个完成的组织南京市民撤离的方案,使得撤离行动陷入了混乱,加重了南京城的灾难。
关于唐生智的责任问题,一直都在讨论不朽。在电影上映时候,我们再一次再一次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致敬参加南京保卫战所有士兵,无论成败,都是英雄烈士。我们需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