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热假设:若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据,康熙会收复台湾吗

近日,电影《澎湖海战》预告片引发热议,让康熙收复台湾的历史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不少网友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倘若郑成功当年并未挥师东渡,荷兰人一直占领台湾,平定三藩之乱后的康熙皇帝,还会派兵发起收复台湾,统一海峡两岸的战事吗?

笔者柳妹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从清初海防战略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台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任何外部势力占据都会触动中原王朝的核心利益。

一 荷兰占领台湾,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威胁

十七世纪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者为了扩充殖民地和争夺资源,在全世界开拓领土,自然把殖民侵略的触角伸到了东亚。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相当于当时的“跨国殖民集团”)在台南安平建了座热兰遮城,把台湾南部变成了殖民据点”,开始对台湾南部实施殖民统治。与此同时,西班牙也在1626年占据台湾北部。

但经过一番较量,号称“海上马车夫”荷兰最终凭借强大的海军实力,把西班牙殖民势力驱除台湾;到1642年,荷兰基本控制台湾西海岸主要区域,开始对台湾南部实施殖民统治。

荷兰人在台湾建立了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开展了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包括税收、土地开垦和传教活动,主要将台湾作为掠夺中国生丝、瓷器的中转站。

郑成功收复台湾

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仅驻兵两千余人,但他们却把台湾打造成了对华贸易与军事渗透的据点。

荷兰殖民者通过控制台湾重要的赤崁、基隆等港口贸易地点,相当于卡住了中日韩到东南亚的海上商路——当时中国的生丝、瓷器要运到欧洲,都得经过他们的“收费站”。同时,在台湾修筑棱堡,控制澎湖列岛,形成“以台制华”的战略支点,对中国侵略殖民的野心可谓是昭然若知。

荷兰殖民统治对中国沿海的威胁

后来,在明末东南沿海从事反清事业失败的郑成功,于1662年率领大军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建立明郑政权。

之后,台湾就作为明郑政权的反清复明基地。当时,荷兰虽然失去台湾,但殖民扩张东亚的野心一直没变,依然试图要重返东亚,甚至在1664年与清军合作,一度占领鸡笼(今基隆),但不久即被郑经驱逐,扩张野心可以看到。

从这些历史事实来看,荷兰的确在台湾有长期的殖民基础,与清朝存在间接冲突,也是清朝必需面对一个外患。

如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早已警示:

“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荷兰长期占领台湾,无异于在东南沿海埋下 “定时炸弹”,随时如明朝中后期的日本倭寇一样,侵骚东南海一带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沿海的和平与安全。

二 康熙对台湾的政策:统一而非扩张

当我们知道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的势力渗透情况,再来看看康熙皇帝对台湾持有怎样的政策。

很多史料表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态度,并非出于领土扩张的野心,却是基于国家安全和政治正统性的考虑。

康熙初年,三藩之乱和沙俄的东侵已经让清朝焦头烂额。在1681年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立即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的海防。

至从元朝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以来,中原王朝对台湾的管辖形成了明确的法理依据,康熙作为清朝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也知道继承这一历史遗产,统一台湾乃是完成“天下一统”的关键步骤。

同时,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作为“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其地缘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明清交替时期已被中原王朝朝廷深刻认知。康熙王朝官员也看到,在明末荷兰殖民者通过控制台湾海峡,进而控制东亚贸易,年获利高达数百万荷兰盾。失去了台湾,清朝将失去这一重要的贸易节点。

再加上台湾处于热带地区,富饶的农业资源(如稻米、蔗糖)对福建等人口密集省份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如果失去了台湾,很可能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百姓失去一大粮食来源,陷入经济封锁之中,加剧了沿海地区百姓们的贫穷。

就是因为台湾的重要性,这也使清初海防政策虽然在“禁海”与“开海”之间反复摇摆,但都还是要考虑海防的边患,借此巩固政权。

当时,康熙王朝一些官员形成了“海疆一体” 的防御认知,如福建巡抚陈瑸主政时候,对台湾问题上报中央朝廷,提出台湾海防直接关系到国家边防建设,如果放弃台湾就造成沿海诸省存在安全隐患。

所以,台湾绝非 “弹丸弃地”,却是东南海防的门户所在,东南沿海的“防盗门”;丢了它,东南沿海四省的海防都成空谈。

三 假如盘踞在台湾的是荷兰殖民者,康熙会出兵统一台湾吗?

现在我们假设,如果1662年郑成功未能收复台湾,荷兰继续统治,直至1683年清初平定三藩之乱后,依然控制台湾。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势力,康熙是否仍会发动跨海作战,军事武统台湾?

1. 荷兰 vs 郑氏:威胁性质不同

我们现在看看,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与明郑王权,对清朝威胁的性质不同。在台湾的明郑政权,属于明朝残余势力,一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在东南沿海频繁袭扰,目的与内地反清力量呼应,光复明朝,对清朝构成直接挑战。

荷兰殖民者属于外国商业势力,如主要殖民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目标在于贸易利益,目标不是在于推翻清朝。如果清王朝给予荷兰商人通商的许可证,更倾向于与清朝和平共处,并不是如明郑王朝用军事行动威胁清朝。

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Nationaal Archief, Netherlands)显示,1660年代荷兰曾多次请求与清廷通商,愿缴纳关税借此换取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经商贸易权。为了答应荷兰的通商要求,增加财政税收收入,康熙初期也曾允许广州、厦门等口岸有限开放。

由此总结,如果盘踞在台湾的是荷兰殖民者,对清朝的威胁远远小于明郑政权,只要不从事反清活动,清政府可能也选择容忍其存在,就如同容忍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存在一样。

2 清朝的海防战略,决定必然会攻打台湾

但即使战略台湾是经商的荷兰殖民者,康熙的海防思想可能会深受明朝中晚期的教训,依然会攻打台湾。

在明朝中晚期,由于日本倭寇、海盗、葡萄牙人占据澳门等问题,频繁骚扰东南沿海边疆,造成沿海地区百姓们生命和财产受严重威胁,国土安危难保。

清朝最担心,也就是外国势力和国内隐藏在民间的反清复明势力勾结,共同推翻清朝,如

“海疆之患,不在外夷,而在奸民勾结,潜通信息。”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本人也意识到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如多次强调:“台湾远在海外,民夷杂处,易生叛乱。”

所以,郑氏是动摇清朝统治的“内”’,荷兰是掐断国运的“外患”,康熙从来不会放任外寇守家门。康熙帝对台湾的态度,并非出于领土扩张野心,却是基于国家安全与政治正统性的考量。

3 施琅对台湾的重视

康熙决定出兵台湾,关键人物是施琅。他在1683年上奏《边患宜靖疏》,明确提出:

“台湾一地,虽属海外,实关紧要。彼所恃者,长江天险;我所虑者,海外逋逃。若不早为绸缪,恐酿成大患。”

施琅

这一句话彻底打动了康熙,最终决定出兵征讨台湾。由此证明,康熙出兵台湾并非出于“恢复中华故土”的民族主义情怀,却是消除割据势力、防止沿海再起动乱的现实安全需求。

再加上如果荷兰人控制台湾,不仅会截断中国-日本-欧洲的三角贸易,更可能效仿葡萄牙人在澳门收取“过路费”。这种经济威胁远超军事占领本身。

由此可以总结,如果台湾属于荷兰殖民者,鉴于上文讲述台湾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更防止外国势力与内部反清势力的勾结,出兵的动机可能比明郑政权更为强烈。

如清初顺治年间就明确将 “防范西洋势力” 列为禁海核心目的之一,康熙延续了这一思路,始终将海外殖民势力视为 “心腹之患”,这也是清初闭关锁国的缘由。

四 康熙能打败荷兰殖民者吗?

要知道,在十七世纪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海军实力强大,如果占领台湾,康熙派兵出征,能收复台湾吗?

答案是肯定的,凭借当时清军实力也能收复台湾。从雅克萨到台湾海峡,康熙的底气从来不是运气——是威远炮的射程,更是对领土的执念。

如果荷兰人继续占领台湾,清朝朝廷的反应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试探期

康熙可能延续“以抚为主”的策略,派使者去台湾游说荷兰殖民者遵循大清的律令,可能也会以“自治权换承认主权”。但荷兰人必会要求“不剃发、不登岸、不纳贡”,不愿意成为朝鲜一样的藩属国,这与清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根本冲突,必然惹怒康熙,命令大将出兵征伐台湾。

第二阶段:军事准备期

康熙王朝时期,决定有实力对抗荷兰殖民者。清军在1681年已装备“威远将军炮”(射程达3里),荷兰战舰在十六世纪,却一直依赖风帆动力。

在炮火上,当时清军实力也胜过西方火炮,1684年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已用红夷炮逼退沙俄。

再加上历史的澎湖海战,康熙命令南怀仁监造的“神威将军炮”,在海战中摧毁了明郑军水军的防线。如果在交战中面对荷兰棱堡,清军完全可以使用“神威将军炮”展现“炮舰协同”作战的能力,击溃荷兰殖民者的海军防线。

同时,清朝的水军也会加速建造“赶缯船”(载重3000石的大型战船),在金门、厦门部署水师营,以便能更好对付荷兰海军的进攻。为了发动民众力量对付荷兰殖民者,清军也可能会效仿郑成功的“以台制台”策略,招抚台湾汉族移民,使得台湾民众内附清朝,从内部瓦解荷兰殖民者的统治。

第三阶段 决战时刻

当荷兰人拒绝类似于沙俄《尼布楚条约》式的平等谈判,康熙必然动用水军发动“海陆协同”作战。参考澎湖海战战术,清军可能会借着台湾海峡的台风风力,然后偷偷登岛,之后以火炮轰击热兰遮城,再派福建藤牌兵实施两栖登陆,这种战术在1696年乌兰布通之战中已验证有效。

在清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如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样,荷兰殖民者肯定会望风而逃,台湾必然会收复,海峡两岸必然会统一……

结语:

历史是不能假设,但是通过对历史活动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决策,并非单纯针对明郑政权的反清复明活动,却是基于地缘战略、领土主权、经济利益、政治合法性等多重因素的考虑……

由于台湾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决定康熙皇帝出于保家卫国需要,必然出兵台湾……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任何外部势力对台湾的染指,都必遭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我们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历史   澎湖   殖民者   荷兰   海战   台湾   康熙   清朝   势力   沿海   海防   王朝   东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