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男子,资助17岁贫困女孩上学,女孩毕业上门感谢,男子却说:我没钱给你了,女孩一句“爸爸”,让人泪目

一个17岁女孩,在命运的重压下几乎失去所有希望,直到一位陌生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更完美诠释了“感恩”的深刻含义。

这个故事,关于超越血缘的守护与爱的循环。

对我们每一位父母而言,它更像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让我们反思:

在日常点滴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爱、学会爱,并最终有能力传递爱?

一个真实故事

17岁的小珊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抉择。父亲早逝,母亲意外摔伤失去自理能力,高考失利的她不得不辍学到县城物流公司打工。

2010年9月6日,店铺老板李勇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女孩。了解小珊的遭遇后,他主动提出资助她重返校园。两天后,小珊重新拿起课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李勇的帮助远不止学费和生活费。发现小珊为了省钱啃咸菜窝头后,他坚持让女孩每天来家里吃午饭;得知她母亲无人照料,便每日送饭从不间断;发现她近视影响学习,立即带她去配眼镜。

复读一年后,小珊成功考上大学。李勇激动得热泪盈眶:“咱们家终于出了个大学生!”他还特意举办宴会为小珊庆祝。

四年后,小珊大学毕业回来却找不到李勇。原来他的店铺遭遇事故,损失惨重,不得不搬离。当小珊终于在狭小出租屋找到他时,李勇因无力继续资助其他学生而内心愧疚,甚至不好意思见面。

小珊没有放弃,她联系其他七名受助者筹集资金,但李勇坚决不收。于是大家用这笔钱延续他的善业,资助那些失去帮助的孩子。小珊还为李勇一家租回旧居,让他们重返熟悉的家。

在电视节目现场,小珊满怀深情地喊出那声“爸爸”,感动了无数人。从资助到守护,从感恩到传承,这段没有血缘的父女情,诠释了感恩最美好的模样。

故事里藏着4个教子真相,
尤其关于感恩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动容,不只是因为李勇的善良,更因为小珊把这份善意,活成了自己的人生底色。

而这背后,藏着我们家庭教育中最该重视的4个核心——尤其是在“感恩教育”这件事上,它给了我们太多启示。

1.感恩教育:不是“索取回报”的算计,而是“感受爱”的能力

李勇资助小珊四年,从没提过“你要报答我”,只默默做实事:每天送热饭、接回家吃饭、陪她配眼镜。

正是这种不掺杂质的爱,才真正滋养了小珊的心灵,让她感受到的不是“欠债”的压力,而是“被爱”的温暖。

反观我们身边,很多家长的“感恩教育”却走了偏,总把“我辛苦都是为了你”挂嘴边:

孩子没收拾玩具,会说“我每天给你收拾多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考试没考好,会说“我花这么多钱给你报补习班,你对得起我吗”;

甚至孩子没说“谢谢”,会立刻指责“我白疼你了”;

……

这种“带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觉得“爸妈爱我是因为我听话”,感恩变成压力,而非真心。

真正的感恩教育,从来不是“教孩子怎么回报我们”,而是让孩子先学会“感受爱”——让他知道,妈妈做的饭菜里藏着心意,爸爸修玩具时费了力气,老师讲题时花了心思。

当孩子能真切感受到“被爱”,感恩才会从心里自然长出来。

2.担当教育:是“推己及人”的格局,是“延续善行”的传承

小珊对李勇的回报,最让人感动的不是筹钱、租房子,而是她懂得了李勇“助人”的本质——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回报,而是希望“让更多人有机会改变命运”。所以她没有把钱直接给李勇,而是用来资助更多像她当年一样的孩子,把这份善意传了下去。

这才是担当教育的最高级形式:不只是“别人帮了我,我要还回去”,更是“别人帮了我,我要学着帮更多人”。而这种格局,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点点培养。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用懂这些”,可正是这些小事,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

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小伙伴,不是“强迫分享”,而是让他体会“看到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开心”;

让孩子帮妈妈摆碗筷,不是“使唤他”,而是让他知道“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能为家里做事”;

带孩子给山区孩子捐书本,不是“走形式”,而是让他明白“还有人需要帮助,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

担当从来不是长大后突然学会的,而是在一次次“给予”和“分享”中,慢慢扎根在心里的。

当孩子懂得“推己及人”,他的感恩才会更有力量。

来源:视觉中国

3.逆境教育:是孩子人格的“磨刀石”

小珊的坚韧是熬出来的:12岁丧父、母亲瘫痪、高考落榜,可她没抱怨,反而撑起家。李勇的善良也源于童年的艰辛——自己淋过雨,才想给别人撑伞。

现在不少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摔倒了立刻扶,吵架了马上找老师,遇到难题全包办。我们以为这是爱孩子,却忘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一旦遇到风雨,很容易就蔫了。

逆境教育不是“故意让孩子吃苦”,而是不回避困难。

允许孩子体验挫折,引导他学会面对,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乐观和坚韧——而这份品质,会让他更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更能体会别人的付出。

4.父母的身教,永远重于言传

李勇从没让小珊“回报”,可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小珊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帮助素不相识的人,照顾瘫痪老人,甚至在自己落难时,还在愧疚“帮不了别人”。这些行为,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家庭教育的真相,从来都是“孩子是家长的镜子”。

你怎么对待父母,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怎么对待陌生人,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身边的人;你是否懂得感恩,孩子就会是否懂得珍惜。

这就是身教的力量。

你想让孩子成为懂得感恩的人,首先你自己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你的每一次善意,每一次珍惜,都会悄悄刻进孩子的心里,成为他未来待人处事的样子。

来源:视觉中国

5个简单方法,
在家就能教孩子感恩

看完故事,或许很多家长会问:“道理我都懂,可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呢?”

其实不用刻意“教”,只需要把这些小事融入日常生活,孩子自然会慢慢懂得。

  1. 家里多说说“谢谢”,让感恩成习惯

感恩不是“特殊时刻的表演”,而是融入日常的小事。

家人之间可以多说说“谢谢”:

妈妈做好饭,爸爸可以说“谢谢老婆,今天的菜真好吃”;

爸爸帮孩子修好了玩具,孩子可以说“谢谢爸爸”;

孩子帮妈妈拿了拖鞋,妈妈可以说“谢谢你呀,宝贝真能干”;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话,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被感谢”,也会让他慢慢养成“表达感谢”的习惯。

久而久之,感恩就会变成一种本能,而不是需要提醒的“任务”。

  1. 跟孩子聊聊“家里的事”,让他看见你的辛苦

很多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是因为他们没见过父母“辛苦的样子”。我们日常可以和孩子讲讲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与成就,讲讲老一辈人当年的不容易,让孩子理解付出,珍惜当下。

家族史是最好的感恩教材。

  1. 每天留5分钟“感恩时刻”,帮孩子找生活里的小美好

我们可以每天晚餐时,或者睡前,留5分钟作为“家庭感恩时刻”,每个人分享一件当天值得感恩的事(哪怕很小),引导孩子从平凡的日子里发现“小美好”,而这也会让孩子更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1. 一起参与“公益小事”,让孩子学会“传递善意”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公益:

比如整理家里闲置的衣服、玩具,一起捐给社区的公益箱,告诉孩子“这些衣服可以给山区的小朋友穿,让他们冬天不冷”;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捡垃圾,告诉孩子“我们把公园打扫干净,大家玩得会更开心”;

甚至可以以家庭的名义,给山区的孩子捐一些书,让孩子在每本书上写一句鼓励的话;

……

这些小事,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会让孩子明白“我也能帮助别人”,也会让他在“给予”中,体会到比“得到”更长久的快乐。就像小珊一样,把李勇给她的爱,变成了帮助更多人的力量。

  1. 让孩子用行动表达爱,别只停在嘴上

感恩不只是“嘴上说说”,更需要“行动证明”。

母亲节、父亲节,鼓励孩子动手做贺卡、煮鸡蛋;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收拾玩具、帮浇花,或者只是让孩子递杯水、捶捶背而已。

这些小事,会让孩子明白“爱需要用行动来表达”,也会让他在付出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

李勇和小珊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奔赴”;真正的感恩,也从来不是“被迫的回报”,而是“被爱滋养后的自然流露”。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报答”我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在爱中长大,懂得珍惜别人的付出,也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别人。

感恩教育从来不是“一节课”,而是我们每天的言行举止。

愿我们都能做那盏点亮孩子心中的灯,让他们在爱中成长,然后带着这份爱,去照亮更多人的路。

因为,世间最美的循环,莫过于: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作者:小志。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父母志(ID:fumuzhi123),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万千爸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女孩   男子   贫困   爸爸   孩子   父母   家庭教育   小事   玩具   妈妈   家里   力量   善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