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

喷气发动机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现代航空工业的命根子。无论是军用的战斗机,还是民用的客机,没了它你就飞不起来。谁要是能把喷气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攥在手里,谁就在航空这块儿有了硬核的话语权。

这几年,中美两国在这上面掰手腕掰得越来越厉害。最近,美媒那边老爱放风,说什么“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这话听着挺刺耳,但也挺有意思。

中国喷气发动机:从零起步到硬刚世界

要说中国喷气发动机技术,那得从头讲起。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航空工业基本上是一穷二白,别说造喷气发动机了,连个像样的飞机都凑不齐。

1954年,中国开始仿制苏联的M-11发动机,这算是迈出了第一步。那时候也没啥技术基础,全靠照葫芦画瓢,硬着头皮干。好歹是把发动机仿出来了,虽然性能跟世界先进水平差得老远,但总算有了个开头。

到了1960年代,中国人不满足于光会抄作业了,开始琢磨自己动手设计。涡喷-5发动机就是那个时候搞出来的,这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喷气发动机。

研发过程有多难?技术封锁、设备落后、人才不够,啥都缺。那会儿苏联跟中国关系也闹掰了,没人帮衬,全得靠自己摸索。可中国人就是有股子倔劲儿,硬是咬牙把涡喷-5弄出来了。1966年,这款发动机试车成功,算是给中国航空工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不过,涡喷发动机毕竟是老黄历了。到了1970、80年代,世界主流都转向涡扇发动机了。这玩意儿推力大、油耗低、噪音小,不管是战斗机还是客机,都得靠它。中国要真想在航空领域站稳脚跟,涡扇发动机这关是绕不过去的。

于是,从1980年代起,中国开始往涡扇发动机上使劲。1990年代,涡扇-10“太行”发动机项目正式立项,这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涡扇发动机。研发过程简直是噩梦级别,高温合金材料、单晶叶片技术、矢量推力控制,哪个不是硬骨头?

但中国人不怕啃硬骨头,一步步往前拱。2005年,涡扇-10试车成功,推力达到13吨,推重比7左右。这一步,中国算是真正迈进了涡扇发动机的门槛。

可这还不够。现代战斗机,尤其是第五代战斗机,对发动机的要求高得离谱。看看美国的F-22和F-35,用的F119和F135发动机,推重比都超过10,性能甩开涡扇-10好几条街。中国要想跟上,就得再往前冲。于是,涡扇-15“峨眉”发动机项目上马了。这款发动机的目标很明确:推重比超过10,性能要追上甚至干翻F119。

研发过程更是难上加难,超高温材料、先进燃烧室设计、数字化控制系统,哪个不是卡脖子技术?但中国人就是不认怂,一个个难关硬啃下来。2021年,涡扇-15试车成功,推力达到18.5吨,推重比突破10,性能指标全面对标F119。这下,中国航空工业终于能挺直腰杆了。

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涡喷到涡扇,再到推重比10以上的顶尖水平,中国喷气发动机技术这几十年的路,走得真不容易。但也正因为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中国才有了今天的话语权。

美国的技术封锁:卡脖子卡得有多狠?

中国喷气发动机技术越往前走,美国就越坐不住。毕竟,航空发动机这块儿一直是美国的强项,也是他们维持全球霸权的一张王牌。中国要是真把这技术吃透了,美国的日子可就没那么舒坦了。所以,美国从一开始就对中国下了狠手,技术封锁那是玩得炉火纯青。

具体怎么封锁的呢?首先,美国压根不让中国碰他们的先进发动机和技术。比如,通用电气(GE)和普惠(Pratt & Whitney)这两家美国公司,都是全球航空发动机的顶尖玩家,但美国政府死死盯着,不许他们跟中国有任何技术合作。

2020年,通用电气想跟中国商飞合作,帮C919客机搞发动机,结果美国政府直接跳出来叫停,理由是“国家安全”。2024年,美国甚至还威胁要制裁通用电气,说是怕中国通过合作偷学技术。这招够狠吧?

除了禁止出口,美国还拉上盟友一起搞围堵。欧洲的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本来跟中国有点合作的意思,但美国一施压,欧洲那边也得掂量掂量。结果就是,中国想通过正常渠道买技术、买设备,门都没有。

再加上,美国还通过出口管制,把一大堆跟喷气发动机相关的材料和技术列为禁运品。比如高温合金材料、单晶叶片制造技术,这些东西你有钱都买不到。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把中国死死卡在技术链的低端,让你永远追不上。

但中国人从来不怕别人卡脖子。你不给我,我就自己干。中国政府这几年下了血本,专门搞了个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投入好几百亿,全国顶尖的科研院所、企业都拉进来干活。

人才不够,就从海外挖,多少航空领域的专家被高薪和爱国情怀拉回国。技术封锁太狠,那就曲线救国,中国跟乌克兰、俄罗斯这些国家搞合作,从那儿弄了不少关键技术和设备。比如,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就给中国提供了不少发动机设计方面的帮助。

更牛的是,中国还靠自己硬生生突破了一堆技术难关。比如高温合金材料,中国以前完全靠进口,现在自己能生产了;单晶叶片技术,过去是欧美专利,现在中国也玩得转了;甚至3D打印技术,中国都用上了,直接把发动机零部件的制造成本和周期给降下来。这些突破,都是中国硬扛封锁的成果。

中国技术突破:全球格局怎么变?

中国喷气发动机技术这几年突飞猛进,对全球航空工业的影响可不小。先说国内,涡扇-10、涡扇-15这些发动机的成功,直接让中国军用航空甩掉了“心脏病”的帽子。

歼-20以前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性能受限,现在换上涡扇-15,推力、机动性全面提升,妥妥的五代机水准。民用领域也不差,C919客机装上CJ-1000A发动机,已经开始量产,准备跟波音、空客抢市场了。

往大了说,中国喷气发动机技术的崛起,直接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以前,全球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市场基本被美国和欧洲瓜分,美国有GE和普惠,欧洲有罗尔斯-罗伊斯,别的国家根本插不上手。现在中国杀进来了,不光自己用,还开始往外卖,这竞争可就热闹了。比如,C919已经在东南亚、非洲拿了不少订单,波音和空客的市场份额眼看着要被抢走一块。

美国和它的盟友当然不乐意了。过去几十年,他们靠技术优势吃得盆满钵满,现在中国追上来了,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了。美国这边反应尤其激烈,除了技术封锁,还老爱搞制裁。

2023年,美国把中国航发集团拉进黑名单,说是威胁美国安全。2024年,又限制中国企业参加国际航空展,想把中国挤出全球供应链。但这些招数,挡不住中国技术进步的势头,反而让中国更铁了心要靠自己。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反应也挺有意思。一些发展中国家挺高兴,因为中国技术上来了,他们买飞机、买发动机的选择更多了,价格还能压一压。但欧美国家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美国,各种酸话层出不穷。美媒那句“没有人希望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喷气发动机”,其实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他们怕的不是中国技术本身,而是中国技术带来的影响力。

中国技术崛起的意义

中国喷气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说到底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一个缩影。从一穷二白到硬刚世界顶尖水平,这条路走了几十年,靠的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和国家的决心。美国想卡脖子,卡得住吗?卡不住。中国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只能靠自己干出来。

未来,中国航空工业肯定还会接着往前冲。涡扇-15不是终点,下一代发动机已经在路上了,推重比12、甚至15都不是梦。中国不光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要往国际市场上走,把“中国制造”这块牌子打得更响。当然,美国和它的盟友肯定还会使绊子,但这都拦不住中国技术发展的脚步。

美媒那句话听着刺耳,但也挺可笑。没有人希望中国行?可中国就是行起来了。这不光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也是全球科技进步的一个标志。谁也挡不住这个趋势,美国再不爽,也得接受这个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喷气发动机   通用电气   中国人   推力   欧洲   美国   中国   发动机   全球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