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咱第一反应肯定是舞台上那个嗓音浑厚、总穿件宽松外套的大哥,以前春晚一开口就是 “大河向东流”,《从头再来》一唱就能让人跟着热血,那气场绝了!可谁能想到,这么个 “音乐铁人”,早年居然嗜酒如命,还得了被称为 “不死癌症” 的强直性脊柱炎?疼到直不起腰、贴满肌效贴硬扛演出的日子,他也熬过不少。
但现在再看刘欢,早不是以前那个硬撑的样子了,戒了酒、调了生活,连事业重心都从 “台前耀眼” 转到了 “幕后深耕”,这条 “另一条大道”,走得比以前更稳、更有滋味!
早年间的刘欢,在圈里是出了名的 “实在”, 不是说他脾气好,是酒桌上别人劝酒,他很少驳面子。
那时候他刚火,商演、应酬多,主办方或合作方端着酒杯说 “刘老师,这杯必须喝,祝咱们合作顺利”,他总笑着接过来:“行,这杯我干了,大家尽兴!” 有时候一场酒局下来,能喝个半斤八两,回到家倒头就睡,第二天起来头疼得厉害,还得接着赶行程、写曲子。
身边人劝过他 “少喝点,伤身体”,他总说 “没事,男人嘛,扛得住”。直到后来,他开始觉得后背不对劲,早上起来僵硬得没法翻身,久坐一会儿就疼得直咧嘴,有时候写歌趴在钢琴前,起身都得扶着琴凳慢慢挪。
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强直性脊柱炎,还特意叮嘱 “这病治不好,只能控制,再喝酒、熬夜,病情只会加重,严重了可能站不起来”。
那会儿他还没太当回事,直到 2008 年奥运会闭幕式彩排,那天他要唱《我和你》的后半段,站在后台准备时,后背突然疼得像被针扎,冷汗瞬间湿透了演出服。助理想找医生来,他摆着手说 “别耽误彩排,贴两片肌效贴就行”。
结果上台的时候,他只能尽量保持站姿,不敢大幅度动,镜头扫到他时,细心的观众能看见他后背贴的胶带边缘。下来后,他坐在后台的椅子上,半天没说话,助理递水给他,他才轻声说 “看来,真不能再硬扛了”。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刘欢,其实是把 “音乐人” 的面子和责任看得太重,怕推了酒局让人觉得 “耍大牌”,怕因为身体原因耽误演出让观众失望,结果把自己的健康搭进去了。
咱就是说,以前圈里的 “酒桌文化” 真挺坑人的,多少人都是为了 “面子”“人情”,把自己熬成了亚健康,刘欢这算是踩了个坑,好在他后来及时回头了。
真正让刘欢下定决心改变的,是 2013 年的一次体检,医生说他的强直性脊柱炎已经影响到腰椎,再不管,可能以后没法长时间站立,更别说上台唱歌了。那天回家,他把家里酒柜里的酒全搬出来,让妻子卢璐帮忙扔了,还跟她说 “以后不管谁劝酒,都帮我挡了,我不喝了”。
戒酒的头一个月,他还挺不适应,晚上写歌的时候,习惯性想摸酒瓶,手伸到一半才想起自己戒了,只能换成泡杯菊花茶。有时候朋友来家里做客,带了好酒,他也笑着说 “你们喝,我陪你们聊天”。
慢慢的,他发现不喝酒后,早上起来后背不那么僵了,写歌的思路也更清晰了,这才觉得 “早该戒了”。
除了戒酒,他还调整了作息,以前总熬夜写歌,凌晨两三点睡是常事,现在晚上 11 点前准睡觉,早上起来会练会儿太极。他说 “太极慢,能活动开关节,比剧烈运动适合我”。
有次记者拍到他在小区里打太极,穿着运动服,动作慢悠悠的,跟以前舞台上那个 “气势十足” 的刘欢完全不一样,评论区里有人说 “刘老师这状态,看着比以前还年轻”。
事业上的转变更明显,以前他总在台前跑,现在除了重要的音乐活动,很少上综艺,反而把更多时间花在幕后。比如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当副教授,给学生上 “流行音乐创作” 课,上课的时候从不摆架子,学生交上来的曲子,他会逐句点评,甚至陪着学生改歌词、调旋律。
有个学生记得,有次自己写的歌里有句歌词总觉得不对劲,刘欢陪着他在琴房里琢磨到晚上 8 点,最后说 “你写的是‘追梦的人不回头’,但其实‘追梦的人敢回头’更真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这话让那学生记了好多年。
他还做过《中国好歌曲》的导师,跟别的导师不一样,他不追 “流量选手”,反而更关注那些没名气、但有原创才华的音乐人。有个叫赵雷的选手,当时唱了首《画》,刘欢听完直接说 “这歌写得太好,我想把它收录到我的专辑里”。
后来赵雷火了,还特意去感谢刘欢,说 “要是没有您当时的认可,我可能早就放弃写歌了”。你看,刘欢这 “转身”,不是从 “红” 变成 “不红”,而是从 “自己发光” 变成 “帮别人发光”,这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盯着流量,上综艺、炒话题、发短视频,就为了维持热度。可刘欢偏不,他连社交媒体都很少更新,偶尔露面,要么是在音乐学院的课堂上,要么是在某个小众的音乐论坛上做分享,聊的全是 “怎么写一首有温度的歌”“流行音乐该怎么传承传统文化”,跟那些 “怎么涨粉”“怎么带货” 的话题格格不入。
有次他参加一个音乐颁奖礼,主持人问他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短视频神曲,您怎么看”,他没说 “神曲不好”,反而笑着说 “神曲有神曲的市场,能让大家开心也挺好,但我希望年轻人能知道,除了 15 秒的旋律,还有更长、更有故事的音乐值得听,就像咱们小时候听的民歌,一句歌词里可能藏着一个地方的风俗,一首歌能传几十年,靠的不是‘洗脑’,是‘走心’”。
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近几年虽然很少发新歌,但他一直在做 “传统音乐改编” 的工作,比如把陕北的信天游和现代流行乐结合,还带着学生去陕北采风,让学生跟当地的老艺人学唱信天游。
有次采风,老艺人问他 “刘老师,这老调子年轻人不爱听,改了还有用吗”,他说 “有用,咱们把老调子的魂留住,再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唱出来,这不是丢了传统,是让传统活起来”。
而且他对 “名气” 看得特别淡,有次在街上被粉丝认出来,粉丝激动地说 “刘老师,我是听您的歌长大的”,他笑着说 “谢谢,那说明咱们都老了”,还跟粉丝聊了几句家常,没一点 “大明星” 的架子。
对比现在有些艺人出门前呼后拥,怕被人认出来又想被人认出来,刘欢这 “接地气” 的样子,反而更让人觉得亲切。
其实刘欢走的 “另一条大道”,本质上是从 “追求外在的热闹” 转向 “追求内在的踏实”,不再靠酒局维持人脉,而是靠实力赢得尊重;不再靠舞台曝光维持热度,而是靠培养新人延续音乐生命;不再把 “硬扛” 当本事,而是把 “好好生活” 当基础。
这种转变,不光让他的身体好了,更让他活成了圈里的 “清醒剂”,提醒大家,不管是做音乐还是做人,都得知道 “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现在再听刘欢的歌,比如《从头再来》,以前觉得是 “热血”,现在听着,更能感受到里面的 “通透”, 就像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过痛苦和硬扛,最后选择转弯,反而走出了更宽的路。
咱就是说,这样的刘欢,比以前那个舞台上的 “王者” 更让人佩服,毕竟,能在巅峰时不迷失,在困境时敢转变,这才是真的 “厉害”。
参考资料:刘欢《杨澜访谈录》专访:谈强直性脊柱炎与生活方式转变,2019 年
《中国好歌曲》官方纪录片:刘欢导师幕后工作纪实,2015 年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