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当日销毁,是商业冷漠还是规则缺位?反食品浪费法当亮剑!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上海万象城网红面包店把赏味期内的面包成筐扔进垃圾桶时,这到底是社会光鲜外表下的伤疤,还是行业规则里的无奈之举?

2025年9月16日,上海万象城这家网红面包店的监控画面在网上炸开了锅,不是因为排队盛况,而是店员正把一筐筐还带着麦香的面包往黑色垃圾袋里塞。有网友当场拦住问,“这面包赏味期不是还有两天吗?打折卖不行?”店员头也不抬:“规定就是当天销毁,打折影响牌子调性。”好好的面包,愣是成了“见不得明天太阳”的滞销品,刚出炉时标价几十块的“网红款”,这会儿连进慈善箱的资格都没有。

从网红面包店的垃圾桶,到我们日常的餐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在现代社会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背景音。当我们对着餐桌剩下的半块面包毫不在意时,可能没想过这些被随意丢弃的食物背后,是多少耕地的滋养和农夫的汗水。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白白损耗的粮食高达13亿吨,这个数字足够让数亿人告别饥饿。而在我国,每年光是餐饮环节浪费的食物,就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意味着,我们每倒掉一碗剩饭,可能就有一个家庭正在为下一顿饭发愁。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浪费不仅发生在网红面包店的垃圾桶里,还藏在写字楼的外卖餐盒中、家庭餐桌的剩菜里,甚至是超市货架上因“卖相不好”被提前下架的蔬果中。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可如今,“宁扔勿折价”的商业逻辑,正在让这份“不易”变得轻如鸿毛。

这种“宁扔勿折价”的商业逻辑并非国内独有,全球范围内,食品浪费的现象同样触目惊心。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该国每年有近40%的食物最终进了垃圾桶,超市里因“卖相不佳”被下架的蔬菜、餐馆里没吃完的套餐,甚至面包店当天没售罄的糕点,都成了“标准操作”下的牺牲品。相比之下,法国早在2016年就通过立法给超市戴上“紧箍咒”:未售食品必须捐赠给慈善机构或食品银行,违者最高可罚7500欧元。但这样的“反浪费条款”在发达国家中仍是少数,多数地方依旧让好端端的食物在垃圾桶里“寿终正寝”,说到底,还是商业利益的算盘打得比社会责任更响。

面包店选择销毁未售面包,实则是商业博弈中的成本核算。对网红品牌而言,“当日现烤”是维持溢价的核心筹码,一旦打折促销,可能动摇消费者对“新鲜度”的信任,长期损害品牌调性。捐赠看似可行,但运输、储存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食品安全追责风险,都让企业望而却步。只是当商业账本算得再精,也不该漏掉社会责任这一笔——在粮食浪费与企业利益的天平上,轻飘飘的“规定”二字,终究压不住沉甸甸的道德分量。

随着社会对食品浪费问题的关注度提升,不少企业开始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寻找新平衡点。一些面包店引入智能订单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规律调整烘焙量,让"按需生产"从概念落地为每日的面团分量。还有品牌与公益组织建立冷链配送合作,将临期面包快速转运至社区食堂,既规避了存储风险,又让食物价值延续。更有连锁品牌推出"尾货分享盒",傍晚时段以成本价组合销售剩余产品,既保住了"当日现烤"的招牌,又让消费者用实惠价格参与减损。这些尝试或许规模有限,但至少证明商业账本上,社会责任并非只能是赤字项,当企业开始把"不浪费"当作新的品牌资产来经营,那些曾被扔进垃圾桶的面包,终将找到更有尊严的归宿。

《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以来,从餐饮企业的点餐提示到超市的临期食品处理规范,都有了明确的制度约束。政府不仅通过"光盘行动"等宣传强化社会共识,还支持食品银行、社区共享冰箱等公益项目建设,为临期食品流转搭建绿色通道。部分地区更推出激励政策,对捐赠食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当政策红线划定底线、激励措施创造动力,再加上企业的创新实践,这场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减损行动,正让"节约粮食"从口号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当日   面包   冷漠   规则   食品   商业   面包店   社会   企业   垃圾桶   食物   品牌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