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辛亥革命前后,贵阳帮会在贵州光复中发挥关键作用。自治党联合新军营、陆军小学等帮会力量,成功发动起义,建立大汉军政府。宪政党也拉拢帮会,双方争夺势力。光复后,帮会组织"公口"盛行,但社会秩序混乱。帮会虽推动革命,也被两党利用,导致后期乱象频发。
辛亥革命前夕,贵州主要有两大政党。自治学社(人称自治党)、宪政预备会(人称宪政党)。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组织。
贵阳.来源1938四川及贵州明细分县袖珍图
他们的情况是,自治党,主张民主革命,和宪政党是对立的。为首的是张鸿藻,钟山玉、张百麟(石麒)、平刚(绍璜)、黄泽霖(弗青)、杨昌铭(伯钊)等。办有寻常小学堂(即乐群学校),还有《西南日报》。张百麟为自治学社负责人,杨寿筏为总编辑,鼓吹民主革命,同盟会少数人也参加。与之联系的有,新军营、陆军小学、务本学会、论理研究会、哥老会等。地方前进人士如蔡衡武、凌秋鹗、黄齐生、王肇西等,也和他们接近。
来源1942年贵阳市区域图
宪政党为首的是任可澄(志清)、陈廷荼(稚苏)、何麟书(季纲)、谷寅宾(少华)、唐尔镛(慰慈)、华之鸿(廷厘),戴戡、陈钟岳(崧甫)等。其中多数是清朝光绪最末一科的举人,有几位去日本留学,返贵州办宪群法政学堂和学务公所。和宪政党联系的,有耆老派郭子华,兴义团防刘显世等。他们是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派,惹走日本维新的道路。两党的政治主张不同,因而形成了对立。
贵阳市区域图
耆老会,以郭重光(子华)为首,与宪政党有联系。
务本会,是中小学堂进步学生组成的,如达德学堂的朱梅六,陈文德,张彰年,时敏学堂的彭尧臣等20余人,随时暗中开会,准备迎接贵州光复的到来,由朱梅六,何器之出面和自治党联系接头。
论理研究会,是由公立中学堂的进步学生何器之(湍)、姚绍缨(以臣)、王天鉴等组成。人数相当多,与自治党暗中亦有联系。
陆军小学学生中如匡林、匡黄、江德润、白东山等帮会分子亦与自治党有联系,由匡黄出面接头。
新军营里面有帮会分子20多人,"义字旗"占多数,如金渭宾、庄鹏程、白渭山、邓占奎、金锡瑞、龙利宾、胡寿良、谭仁甫等,由金渭宾、庄鹏程、白渭山等出面接头。社会中的帮会分子,有温瑞廷、白植斋、傅跃廷、康绩武、何培伍、穆云臣、罗云鹏、邹玉珊、饶玉清、孙华堂、任贵廷、李德斌、蔡云先、孙华廷等,由温瑞廷出面接头。社会前进人士,如凌云(秋鹗)、黄齐生、蔡岳(衡武)、王肇西等。由蔡岳与自治党接头。同时有黄齐生奔走于两党之间,调和了两党许多矛盾。
自治,宪政两党,各具实力。自治党联系面宽,力量雄厚;宪政党不过依靠官府,拉拢绅耆,勾结兴义团防刘显世。刘显世之父刘统之历来在兴义办大团,颇有实力。熊范舆(铁崖)等在兴义教过书,同刘显世有关系,因此,辛亥革命时就和刘显世拉在一起。
贵州起义原定重阳节那天,因子弹缺乏,改在九月十四日举行。重阳节以前,自治党就暗中策划贵州光复的大事,联络新军营和陆军小学,以及各单位的帮会分子、进步人士,先作好布置。巡署原来有数十名持汉阳枪的卫队,金渭宾、庄鹏程先运走卫队,将枪机柄下掉,由教练官杨芯诚(柏舟)、赵德全(纯臣)于九月十四日的拂晓率新军入城,并未打一枪又未杀一人,贵州就胜利的光复了,
九月十四日清晨,全城如沸腾般的轰动起来,人人臂缠白布,家家门悬白旗,熙来攘去,途均为塞。谘议局会场召开大会,主席台上挂一幅二丈长白布,写的是大大一个"汉"字,据说是谢石琴写的。数千群众拥挤在谘议局会场(地址富水中路评剧团),当时决议三件事:公推杨柏舟为大汉军政府正都督,赵纯臣为副都将。清吏以巡抚沈瑜庆为首,将印信交出,保护他出境(由宪政党去协商)。由两党共同组织大汉军政府。城中治安,由各学堂学生负责。打开大兴寺和火药局(会文路)的军火库,取用枪支子弹,并由徐耀卿领着学生领用。藩署、道署库房,由朱梅六率学生保护。当时两库存银仅20万两,不到10天也就用光。
接着自治、宪政两党筹组"大汉军政府",杨荩诚、赵德全为正副都督,张百麟任枢密院院长,任可澄为副院长,蔡岳为财政部长,谭璟鹏为教育部长,陈百朋为民政部长,谭西庚为立法院院长,周培艺为行政总理,陈稚苏为秘书长,黄弗青为巡防总统。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时期,贵州政局是由自治、宪政两党和社会前进人上组成的。不过军队实力,是掌握在自治党手中。
贵州辛亥革命能胜利成功,是与新军营和陆军小学各方面的帮会分子参加和支持分不开的,也可以说帮会分子在辛亥革命当中起过一定的作用。新军营是宣统元年巡抚庞鸿书开办的,贵州仅有一标人,它的编制是:镇统,协统,标统,营、连、排。标统等于团长,约有1000多人,设有教练官(等于团付),领用汉阳枪。袁义保为标统,将要扩充为协统(旅的编制),枪已领到,恰值反正。
光复前夕,由新军营帮会分子刘桂初、金渭宾等联络原有帮会分子,鼓吹革命,组织力量,以帮会的义气为号召,促进团结,这样才有光复贵州的实现。
"巡防军"黄弗青就任总统后,组织四个分统,下设督带,管带,哨官等职。东路分统姜辑五,谭德祺;南路分统孔成九;西路分统陈南生;北路分统李香池。如周玉珊、饶玉卿、黎绪元、龙利宾、徐耀卿、罗炳臣、唐灿章等,都是各分统部下的督带、管带、队长。穆子清是总统府的稽查长;李德斌、谢河清是九门统稽查;莫仲莹、谢言甫是参谋副官。这些分统都是驻扎省会,并未分驻外县,所有人数不上一万。巡防军官全是帮会分子,可以说巡防军全是帮会组成的,这也体现出帮会当时的力量。
光复后在四川会馆、两湖会馆招募新兵。招得一排人的当排长,招得一连人的当连长。军政府的卫队长是金渭宾,稽查长是庄鹏程。新军营组织有军官队,刘桂初任队长。
保定生回黔,光复后,贵州籍的保定学生纷纷回黔,约有30余人,由湖北都督黎元洪发给每人枪一枝,并回黔公文一份,推傅明轩、姜绩五为代表。他们途中了解省中帮会林立,若无帮会组织,恐发生矛盾,因而在镇远组织"振武公",推傅明轩当龙头,这批人以后由刘显世收用。
接近贵州光复时期,白治党首先秘密联系和帮会有关的单位,主要是新军营的哥老会,它有人有枪,力量雄厚。辛亥革命不鸣一枪,不杀一人,能胜利成功,算是帮会活动的第一功。白治党能在光复后掌握大权,实在是利用帮会的关系,因此认为帮会实力有作用,从而支持它发展起来,以配合军事,政治的活动。于是大力倡导,成立"公口"。宪政党人这时也抓帮会。军政首领大开"山堂",各行业也纷纷组织"公口"。据了解有83个"公口"。
有实力、有权威的是"斌汉公"、"光汉公"、"黔汉公"。"斌汉公":正龙头陈钟岳(宪政党),副龙头陈稚苏。吸收的成员中以军政界最多。以新军营、陆军小学原有帮会分子为班底,在黔灵山开山堂,迎过帅印。斌汉公的"斌"字是文武二字拼成的,陈钟岳、陈稚苏在香堂里都是左脚穿靴子,右脚穿草鞋,表示正副龙头是一文一武。因为陈稚苏是举人,陈钟岳是铜仁巡防统带,两人正是一文一武,所以才这样打纷,真是笑话百出。"光汉公":是黄弗青当龙头,多数成员,是巡防军和军政人士,在皇殿上开山堂,迎过帅印。"黔汉公":是李香池当正龙头,温瑞廷是副龙头,在黔灵山开山堂,成员是社会上工商界和老袍哥,迎过帅印。
除了上面三个开过山堂,迎过帅印,比较组织健全的"公口"外,凭能回忆起的各行业中也各成立了"公口"。这时的"公口"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迎帅印"就是集合公口的哥弟进行一次大游行,以显示公口的声势,因而出了若干从未见过的笑话。迎帅印这天,下几牌的兄弟们,奇装异服,甚至头带凉蓬,面敷脂粉,扎英雄结,拖水发,穿绣花打衣,花彩裤,穿抓地虎靴子,背弓挂剑,俨然是舞台上的武生林冲、武松。以后,经常都是如此穿着,每天大摇大摆在街上行走。
能回忆的公口如下:
"大汉公":正龙头王肇西,副龙头刘津香,是达德学堂教员,设在汉湘祠。
"忠汉公":设在盐行街吉祥寺,正龙头任贤廷,副龙头喻体泉。
"童汉公":龙头卢华轩,管事杨鑫泉,这是一个儿童"公口",最大的二十岁,小的十二岁,设在马栅街雷祖庙。
"孝汉公":正龙头罗云鹏,副龙头白植斋,设在西门通衢街,肖、曹二公祠内。
"兴汉公";龙头卢方臣,设在倒水槽藩经厅。
"实汉公":龙头何吉琴,设在北门轩辕宫,成员为缝纫业工人。
除了能回忆的这些外,就是访问年老的人,他们都记忆不清了。这些都是未开过山堂、迎过帅印的,不过组织比较健全。
当时的帮会真是热火朝天,五光十色,然而社会确实呈现一种不安定现象;满街青年,身着戏装,背刀挂弩,横行霸道,打架耍刀,抓拿骗吃,捞筋扯皮,报私仇,泄旧恨,为非作歹,层出不穷。"公口"看起来似乎是各阶层人士自由组织起来的集团,但实际上它是自治、宪政两党暗中操纵掌握,待机利用的产物。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贵阳文史资料》、《贵阳市志》、《贵州省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天眼新闻、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