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5年,美国为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累计投入超40亿美元推进国产化,政策扶持与企业补贴接连出台。
但现实是,美国至今未建立完整稀土产业链,本土矿产出的精矿仍需送中国提纯,对中国的实质依赖未变。
作为科技和军事强国,美国为何陷入“有矿难用”的困境?花费十余年、砸下巨额资金,却跳不出“中国依赖”圈子,美国的稀土国产化到底怎么了。
各类稀土材料
如今美国在稀土开采上不算弱势,加州芒廷帕斯矿2022年重启后,2025年产量达3.2万吨轻稀土精矿,在全球矿场中排名靠前。
但关键的“后续加工”环节缺失,稀土精矿需提纯为99.99%以上的氧化物,才能用于磁体、合金制造,而美国本土尚无稳定生产高纯氧化物的工厂。
这些精矿运到中国提纯后,部分加工成钕铁硼磁体加价返销美国。
2025年前9个月,美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减少42%,但从泰国、墨西哥的同类进口增加30%,实质是中国提纯产品“洗产地”。
更棘手的是重稀土,镝、铽等重稀土是高温磁体的关键原料,F-35战机发动机、航母制导系统均需依赖,可美国本土几乎无重稀土矿,此前主要从缅甸进口。
2024年缅甸政局动荡,供应中断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企业。
美国曾寄望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但其马来西亚工厂堆积120万吨放射性废料,永久储存设施6年未完工,2025年马来西亚政府叫停新矿进口,这家“替代供应商”自身难保。
2025年美国钕铁硼毛坯需求1.6万吨,本土产能仅5000吨,70%缺口仍需从中国进口填补,“国产化”未跳出“中国依赖”。
上世纪中后期,美国曾是全球稀土霸主,1949年,美国在加州勘探铀矿时意外发现芒廷帕斯矿,探明储量430万吨,平均品位超8%,高于中国多数稀土矿。
60年代起,芒廷帕斯矿进入黄金期,彩电普及带动稀土荧光粉需求,80年代钕铁硼磁铁发明后,从汽车门锁到导弹舵机均需其支撑,该矿一度承担全球70%-90%的稀土需求。
当时美国拥有完整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分离到加工均可本土完成,无需依赖他国。
转折在1970年,美国环保署成立后,《美丽美国法案》等法规将稀土冶炼列为高污染产业,芒廷帕斯矿运营方莫利公司长期将含放射性的废水废渣排入尾矿湖,引发周边居民不满。
90年代初,大雨导致尾矿湖泄漏,含放射性废水流入河流,引发大规模抗议和接连诉讼。
恰逢中国稀土进入国际市场,1985年首次大规模出口后产量逐年攀升,1998-2005年出口均价仅8.98美元/公斤,近乎“白菜价”。
美国企业对比后发现,本土冶炼需投入巨资处理环保问题,还面临抗议和官司;从中国进口则低价省心,逐渐失去发展本土产业的动力。
1998年莫利公司关闭芒廷帕斯矿冶炼车间,2002年矿场彻底停工,美国主动切断稀土产业链,将“脏活累活”丢给中国,未察觉这会成为日后“软肋”。
2010年因为日本,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国际价格一年内暴涨5倍,美国才发现军工、高科技产业已深度依赖中国稀土,自此推进国产化,却步履维艰。
第一道坎是技术“断代”,我国院士研发的串级萃取法,能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以上,是高端制造关键技术。
虽理论公式公开,但实操需大量实验数据和经验,美国放弃产业时,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员流失,经验未传承,如今重新试错,每次失败均耗资数百万美元,企业难以承受。
第二道坎是成本与环保的“死循环”,美国稀土冶炼成本是中国的2.3-2.8倍,超半数成本用于环保处理。
德州某分离厂环评耗时两年,废水处理设备投入1.2亿美元,项目回报率不足8%,私人资本不愿涉足。
美国唯一稀土龙头MPMaterials,虽获国防部订单,2024年仍亏损6000多万美元,背负9亿美元债务,靠政府补贴维持。
第三道坎是产业生态“缺失”,稀土产业需上下游协同,从提纯到制磁体、电机,每个环节都需配套企业和技术支持。
但美国产业链“断节”:MPMaterials能产精矿,却无重稀土添加技术;与通用汽车合资的磁材厂,因缺高端技术工人,产能难提升。
更严重的是人才缺口,美国掌握稀土化工核心技术的熟练工人仅三四百人,市场需求达1400人,高校相关专业停招导致人才断层,工厂建成也缺人操作。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稀土重建需要时间,而美国最需要的也是时间,两党争斗,政策变了又变,对于需要长期投入、短时间看不到成效的稀土产业而言,美国的态度可想而知。
美国将稀土困境归咎于中国“卡脖子”,实则中国的优势源于50年持续积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稀土曾“以量换价”低价出口,后意识到战略价值,加大技术研发。
我国科研团队用20年攻克串级萃取技术,奠定产业基础,企业持续改进工艺,形成“开采-分离-加工”完整产业链。
环保领域,中国也走出特色路径。以常州为例,当地企业实现2.3万吨库存稀土废渣综合利用,既解决环保问题,又降低原料成本。
2025年10月,中国对稀土生产设备和原辅料实施出口管制,这是规范产业链的正常做法,与美国芯片设备管制逻辑一致,符合国际规则。
美国尝试寻找替代供应渠道,却屡屡碰壁,从巴基斯坦进口的稀土矿杂质高,提纯成本比中国高40%;在沙特合作建厂,因缺技术工人需从中国聘请,生产成本反超中国进口。
中国的稀土优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能提供低成本、高纯度产品及完整产业链配套,成为全球稀土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国稀土国产化失败,本质是战略短视的代价,上世纪90年代为规避环保压力、追求短期利益,主动放弃稀土产业链;如今重建,却发现产业发展需时间积累,非金钱和政策能快速催熟。
稀土产业需数十年技术沉淀、人才培养和生态构建,美国试图跳过这一过程,违背产业发展规律。
MPMaterials计划2026年底实现磁体量产,但重稀土供应和高端提纯技术短板仍难短期弥补。中国则在稀土废渣利用、高端磁材研发上持续突破,巩固产业优势。
所谓“卡脖子”,是美国为当年错误选择找的借口。全球供应链安全需各国协同合作,而非“去中国化”对抗,这一点美国花15年、40多亿美元才逐渐明白,却已错过最佳追赶时机。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