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昆仑” 石刻的五大夫翳,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干部吗?

今年,一块神秘刻石在青海的发现,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秦朝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之中。它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现的秦始皇遣使 “采药昆仑” 石刻。这块刻石上的文字,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可能被尘封已久的历史,也引发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刻石上的字体为典型秦小篆,共 37 字,分 12 行,每行 2 字至 5 字。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 “卅七年” ),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这其中,“五大夫” 这一称呼,引出了秦代独特的二十等爵制。

秦代的二十等爵制,是一套极为重要的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它以军功大小作为核心晋升标准,不仅是一种荣誉象征,更与诸多实际权益挂钩,如田宅、仆役、俸禄,甚至还影响着社会地位和法律特权等方面。五大夫位列第九级,属于 “高爵” 的起点。其地位高于基层官吏,像县令、县丞多为六至八级爵,而五大夫则有赐邑三百家的待遇,全家还能免除徭役,犯罪时也可减免刑罚,在社交场合备受礼遇。

要是把五大夫类比到现代,它既不是官职,也不能与现代职称完全对应。但从社会地位和权限范围等综合因素来看,它大致相当于 “厅局级” 中层干部比如地级市市长、省级厅局负责人。因为五大夫虽无固定职权,却能参与地方核心事务,其经济权益和社会地位,与这类现代职务的层级、影响力较为接近。不过,必须明确,秦代爵制与现代体系本质不同,爵是 “荣誉 + 权益” 的身份标识,现代职称是专业技术领域的 “能力与资历认证” ,秦代爵位挂钩政治、经济特权,而现代职称主要关联职业晋升和薪酬,不涉及政治特权差异。


再回到昆仑刻石,围绕它的争议不断。一些人对刻石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比如有学者认为刻石称五大夫于三月到达河源,推测头年冬季出发,冬天前往高原采药违背常理;还有人指出刻文纪年与《史记》记载的秦始皇活动轨迹存在矛盾,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刚统一六国,秦始皇尚未大规模派遣方士求仙,行为缺乏历史背景支撑。另外,从刻石本身来看,在高海拔高寒区域,历经两千多年,字迹却仍较为清晰,不符合自然风化规律,甚至有人怀疑是现代电钻工具所刻,刻文疑似人为 “避让” 岩石原有的裂缝。


但支持刻石真实性的观点也不少。“昆陯” 写法与里耶秦简一致,里耶秦简是2002 年 6 月 3 日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遗址被发现的,有牧民称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见到该石刻,且当地是高原放牧区,人迹罕至,在 2000 年以前,国民对文物关注程度低,造假动机和条件都不充分。从材质上看,石刻初判材质为玄武岩,硬度高、抗风化能力强,且石锈色泽颇深,与岩石原始面一致,能证明其古老性。而且,刻石的文字是标准秦篆,文中 “大夫” 合文写法等,都符合秦代特征。


无论这场争论结果如何,昆仑刻石都为我们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它背后所蕴含的秦朝政治制度(如二十等爵制)、文化现象(帝王对长生的追求)等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也许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块刻石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秦朝。


秦代的二十等爵制是一套等级体系,与现代职称的分级形式有相似之处,现代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分级(一级到十级),最高级别是一级教授,然后有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四级教授,副教授分为第五、六、七级,讲师分为第八、九、十级,后面还有助教,不同级别待遇不同,一级教授那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知名教授,是行业的大专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而秦代的二十等爵制中一等爵位是最低的,最高的是二十等的彻侯,这个爵位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因为避讳名称改成列侯。

现代职称体系(如教授、工程师)是专业技术领域的 “能力与资历认证”,主要用于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业晋升、薪酬挂钩,不涉及政治特权或社会身份的根本差异,比如教授和讲师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

秦代二十等爵是 “军功爵制”,本质是与军功挂钩的 “身份特权体系”。爵位的高低直接决定社会地位、经济特权(如田宅数量、仆役数量、食邑多少)、法律特权(如犯罪可减刑、免刑),甚至政治参与权(高爵位者可参与议政)。它是秦代激励军民作战、巩固统治的核心制度,与 “耕战” 紧密绑定 —— 斩首越多,爵位越高。

秦代的二十等爵制是身份的象征,还不等同于官位,爵位和官职是两套完全独立的体系,核心区别如下:

爵位是 “荣誉身份”,官职是 “实际职权”,两者独立存在 —— 就像现代 “军衔”(如上将)和 “军职”(如军长)的区别:上将是军衔(荣誉等级),军长是军职(实际带兵),军衔高的人可能担任军职,但军衔本身不等于军职。

· 一个人可以 “爵位高但无官职”:比如秦国名将白起,早年因军功获 “大良造”(第 16 等爵),但可能未担任具体官职,仅享受田宅和荣誉;也可以 “官职高但爵位低”:比如某些文官靠荐举担任县令(官职),但因无军功,爵位可能只是 “公士”(第 1 等);当然,高爵位者更易获得高官:比如彻侯(第 20 等)作为最高爵位,通常会兼任丞相、将军等要职,但这是 “爵位带来的政治优势”,而非爵位本身有职权。

· 近期很多大佬在石刻真伪上激烈辩论,本文中,石刻争议只是 “引子”,爵制的等级、权益、与官职的区别才是 “正餐”。希望读者看完能记住 “五大夫大概相当于厅局级”“秦朝爵位靠砍人头挣”“爵和官不是一回事”,这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历史   石刻   干部   爵位   秦代   官职   特权   教授   军功   秦朝   军职   军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