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条防癌细节,花几分钟看完受益一辈子


来源:生命时报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指出,到2030年,我国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须突破80%。



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联手中国抗癌协会,结合最新发布的《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为大家梳理要牢记于心的防癌知识点。


1

吸烟会直接导致肺癌


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肺部细胞,导致基因突变。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肺癌风险越高。戒烟可显著降低患病概率。


2

肺癌有遗传性


有肺癌家族史会显著提升患病风险。如果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过肺癌,自身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近两倍。这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也可能是长期共同接触烟草、空气污染等致癌环境因素导致。



3

吃夜宵+熬夜,胃癌风险高


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胃肠道黏膜修复,造成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紊乱。熬夜的人还经常吃夜宵,促使胃液大量分泌,损伤胃黏膜。若长期精神压力大,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也会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4

脂肪肝成肝癌新危险因素


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问题相关,肝细胞长期被脂肪浸润会导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随着人口肥胖率上升,这类肝癌比例逐年增加,控制体重、调节代谢至关重要。


5

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影响甲状腺健康


碘摄入过量(如长期大量吃海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风险升高有关。有些人认为“少碘防癌”,长期食用无碘盐,但过度限碘并不能预防癌症,反而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缺碘还可能增加滤泡癌风险。而适量碘摄入(如通过碘盐)通常安全,不会引发癌症。



6

肠癌“喜爱”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模式


高脂肪饮食容易刺激肠道产生胆酸及其他代谢物,这些物质可能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并促使癌变;同时,低纤维饮食会减少粪便体积,降低肠道蠕动速度,延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7

肠癌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大肠癌是消化道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下,基因损伤逐渐累积的结果,属于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其发生发展通常需要十几年时间,具有较长的干预窗口期。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及早期干预,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


8

年龄大,乳腺癌风险高


建议携带BRCA1/2基因致病突变、初潮早(12岁以前)、绝经晚(55岁以后)、未生育或晚育(35岁以后)的女性定期筛查,包括专科体格检查,以及超声、钼靶等检查,及早发现病变。


9

乳腺癌筛查联合超声和钼靶


乳腺超声与钼靶检查互补性强,超声能发现致密乳腺中的肿块,钼靶擅长捕捉微小钙化灶,二者联合可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


10

戒烟能防胰腺癌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胰腺,显著增加癌变风险。戒烟可快速降低风险,越早戒烟效果越明显,是预防胰腺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11

正确佩戴假牙减少口腔癌


每次佩戴假牙前用温水或医生推荐的漱口水彻底清洁口腔,减少细菌滋生。同时检查假牙是否有破损或尖锐边缘,发现问题立即联系医生调整,避免划伤口腔黏膜引发感染或疼痛。


12

吃新鲜蔬果能防咽喉癌


西兰花、胡萝卜等深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C、E,能中和自由基,修复DNA损伤。每天摄入400克以上不同种类蔬果,可使咽喉部患癌风险显著降低。


13

两种饮食习惯“助长”食管癌


长期吃烫食(超过65℃)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引发慢性炎症甚至癌变;腌制、熏制或霉变的食物(如咸菜、腊肉等)含有亚硝胺等强致癌物,长期食用也会显著增加食管癌风险。


14

进行常规妇科体检就能发现卵巢异常


通过盆腔触诊,医生能初步判断卵巢是否有异常增大、形态改变或质地变硬等情况,适合作为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此外,结合肿瘤标志物(CA125)和超声,能弥补单一检查的局限性。


有卵巢癌家族史、携带BRCA基因突变等高危人群,建议从30~35岁开始每年筛查;符合相应指征的高危人群可在完成生育后,预防性切除输卵管、卵巢。普通人群每1~3年检查一次,绝经后女性需持续关注卵巢状态。



15

越早接种HPV疫苗越好


HPV疫苗能预防特定类型的HPV感染,从而减少宫颈癌发生。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性优先接种,越早接种,保护力越高;15~26 岁女性推荐接种,未感染HPV者效果更优;27岁以上女性可依情况选择接种,部分人接种仍有保护作用。


16

吃番茄防泌尿系肿瘤


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可阻止癌细胞分裂增殖,并激活癌细胞自我毁灭程序,尤其对前列腺癌的预防效果较明显。


17

抗炎、调菌群能防前列腺癌


长期前列腺炎症会加速细胞癌变,未来或可通过控制炎症(如药物)或调节前列腺中有益/有害菌群的比例,从源头阻断癌症发生,相关研究正在推进中。


18

胆结石反复发作须切除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长期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壁增厚或钙化、胆囊萎缩伴结石、合并息肉(1厘米以上)的患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微创手术创伤小,既能消除炎症源头,又能显著降低癌变风险。


19

感染EB病毒会诱发鼻咽癌


EB病毒是引发鼻咽癌的关键因素,绝大多数患者体内都能检测到该病毒的相关分子标志物(如EBV-DNA和抗体),可作为大规模人群的初筛指标。阳性者需通过鼻咽镜、磁共振等进一步确认。


20

做基因检测防儿童肿瘤


儿童及青少年肿瘤与多种遗传综合征相关,如果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建议带孩子做基因检测,医生会根据结果制订针对性预防方案,比如调整生活习惯或增加筛查频率。



21

没有症状无须筛查淋巴瘤


淋巴瘤发病率低,且早期筛查无法显著降低死亡率,不建议健康人做常规检查。关注异常症状比常规筛查更重要,如持续低烧、夜间盗汗、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等。


22

反复外伤诱发黑色素瘤


外伤是肢端黑色素瘤最明确的诱因之一,反复受伤或长期炎症可能刺激皮肤细胞癌变,建议从事易受伤职业者佩戴手套、护具等,避免反复受伤。


23

头痛站不稳,警惕神经肿瘤


头痛、呕吐、步态不稳等可能与神经系统肿瘤相关。一旦出现,应立即就诊,避免拖延导致病情进展,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4

骨肿瘤多发于年轻人


骨肿瘤高发人群为20~40岁,常见于股骨、胫骨、桡骨的骨头末端。若这些部位出现持续疼痛或轻微肿胀,即使不严重,也要重视,可能是肿瘤早期信号,须尽早就医排查。


25

佩戴太阳镜预防眼肿瘤


紫外线暴露是多种眼肿瘤的危险因素,佩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可减少损伤。


建议在雪地、水面、沙地等环境活动时持续佩戴标有UV400的太阳镜,以阻挡大部分有害紫外线穿透眼睛,减少眼表和眼内组织损伤,降低病变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肺癌   卵巢   炎症   超声   损伤   癌症   肿瘤   基因   细节   风险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