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南麓的遵化地界,有座藏着千年故事的提举庄村。北坝坎子的夯土层里,深埋着战国到金代的陶片瓦砾,这些沉默的碎片,仿佛在诉说着先民的故事。昔日村西北的莲花寺飞檐斗拱,铜佛林立,七通石碑如卫士般肃立,巨大的古钟敲响时声传十里。然而岁月变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碑断折、铜佛失踪、古钟被毁,如今遗址上已建起小学,琅琅书声取代了往日的梵音。而在村中央,关帝庙也曾见证过岁月的辉煌,这座庙宇有前后大殿,从前两棵合抱粗的大松树矗立门前。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火熄灭,古松被伐,庙宇先是改建成学校,如今成为了村委会,已经不见了往昔的景象。村东南的田家坟,曾是一位田姓朝廷大官的陵寝,规模宏大,可惜在文革中,坟茔被平,一片荒丘成了庄稼地。而田家坟旁的古寺庙残址上,青砖碎瓦、陶瓷残片零星散落,无声诉说着其往日的辉煌。
而最让老辈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个关于“照出金銮殿”的古铜镜传说。早些年间,村里有人在田家坟前的小河里捞地梨(北方对荸荠的俗称)。突然,一人指尖触到一块硬物,捞出一看,竟是一面锈迹斑斑的古代铜镜。那人颤抖着双手擦去镜面上的泥垢,突然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地指着镜面——只见镜中竟浮现出雕梁画栋的金銮殿,飞檐下的流苏随风摇曳,仿佛能听见玉佩相击的清响。众人见状纷纷围拢,争抢间,铜镜不慎脱手,“扑通”一声坠入河底。此后,人们再从水里去捞,却再也不见其踪迹。这段离奇的故事,化作“金銮照影”的奇谈,在村头巷尾代代流传。
时光回溯到千年前的五代乱世,莲花寺碑文曾记载:黎河之畔曾有一口唐朝古钟,声传十里,后被寺中高僧请入山门,钟鸣之处渐成村落,初名“钟滩”,后演变为“中滩”,因与平安城同名村落区分,方有了如今的“东滩”。而村南五公里外的桃花山(安各寨圣泉庵东山),群峰之中藏着一座平顶孤峰,名曰平山堡。山顶石寨遗迹斑驳,相传唐初名将姜兴本曾在此啸聚山林,后随李世民征东而去。到了五代,董姓老汉带着五子一女逃难至此,五个儿子孔武有力,人称“五虎”,女儿董凤英更是双刀如飞,被唤作“一狼”,一家踞山为王,在山下毛庄村头修起“销金桥”,凡过往行人必留买路钱,轻则棍棒相加,重则丢入河中,一时方圆百里无人敢惹。
宋太祖赵匡胤发迹前,曾从涿州故里来莲花寺探望叔父。在寺中,他与贩油为生的郑子明(郑恩)、经商的柴荣一见如故,三人于古钟前结拜为兄弟。一日,三人欲过销金桥去平山堡探访古迹,却被董家五虎拦路。赵匡胤手持齐眉棍怒喝:“我等过路,为何强收钱财?”五虎之首董达冷笑:“要么留下钱财,要么留下棍棒!”话音未落,五棍齐出,顿时桥板震动如雷。
论单打独斗,五虎各怀绝技:大虎善使追风棍,二虎精通飞虎棍,三虎耍得一手连环棍,四虎擅长盘龙棍,五虎惯用劈山棍,招招狠辣。赵匡胤三兄弟虽武艺高强,却寡不敌众,渐落下风。郑子明见状,忽生奇计,边打边退至桥边,竟趁乱脱下裤子,背对董凤英大喊:“看爷爷的‘羞月棍’!”董小姐哪见过这等场面,顿时脸红耳热,掩面败退,五虎见妹妹吃亏,无心恋战,撤回山寨。
次日,董老汉亲自下山赔罪,原来他早闻赵匡胤相貌堂堂、气宇不凡,有意归附。双方在莲花寺前歃血为盟,五虎从此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那套棍法也在征战中不断改良,融入了兵家阵术与民间武术。后人将这段“三英战五虎”的故事搬上花会舞台,演员们头扎英雄巾,腰系武生带,持棍对打时,大堂鼓、大锣齐鸣,再现销金桥畔的刀光棍影。因主角皆以棍为兵器,故得名“五虎棍”。每逢春节,康各庄的花会队伍走街串巷,棍影翻飞间,仿佛又看见千年前的少年英雄在桥头饮马,古钟余音绕梁不散。
如今,平山堡的石寨已坍圮,销金桥的旧址也被河水淹没,但五虎棍的锣鼓声依旧在附近村响起。2014年,这项承载着千年传奇的民间技艺入选唐山非遗,当演员们勾画着赵匡胤的红脸、郑子明的黑脸、董家五虎的黑鬃帽脸谱登台时,铜镜里的金銮殿、古钟下的结拜酒、石桥上的棍影,都化作了老辈人眼中闪烁的光芒——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终究在棍花飞舞中,活成了代代相传的江湖。
乾隆21年的遵化州志记载了提举庄的莲花寺
乾隆59年的遵化州志上记载了提举庄的关帝庙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