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6日),AI产业迎来重磅消息,OpenAI与AMD联合宣布达成一项史无前例的战略合作协议。
OpenAI将部署总计6吉瓦(6,000兆瓦)的AMD Instinct系列GPU算力,用于构建其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OpenAI与AMD在官网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不是买,是“部署”。不是短期,是长期战略绑定。
消息一出,AMD股价盘中上涨约37%,最高触及230美元,总市值短时达约3550亿美元。(截止发文6号晚23点,非收盘价)
这对整个AI产业有比较大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
长期以来,AI训练芯片市场被英伟达近乎主导。
其H100、H200及即将推出的B100系列GPU凭借CUDA生态和卓越性能,成为全球AI公司算力基建的“标配”。
而AMD虽在传统CPU和部分高性能计算领域具备优势,但在生成式AI浪潮中始终处于“追赶者”位置。
此次与OpenAI的合作,是AMD在AI加速器领域取得的具有重要性意义的突破。
OpenAI作为全球最前沿的AI大模型公司,其算力选择具有极强风向标意义。
选择AMD Instinct MI450系列作为起点,并延伸至未来多代产品(包括MI350X等),意味着AMD的硬件架构、软件栈(ROCm)以及系统级AI解决方案已获得顶级AI公司的技术认可。
更重要的是,这并非一次性采购,而是基于多代产品路线图的长期协同。
双方将共享技术专长,共同优化未来芯片设计与AI模型训练效率。
这种“联合研发”模式,使得AMD从“被动供货商”跃升为“战略技术伙伴”,为其在AI芯片市场的长期竞争力注入强心剂。
据AMD预计,该协议将带来数百亿美元收入,并显著提升其非GAAP每股收益。
先说清楚,“6吉瓦”不是电表读数,而是AI单位。
1吉瓦(GW)= 10亿瓦特(W)= 1000兆瓦(MW)
你没看错,1.2万亿美金,不是营收,是CAPEX。
在AI领域,这个单位通常用来衡量数据中心所部署的芯片总算力所对应的功率,也可以间接反映其计算能力和规模。
大家可以参考之前,OpenAI“星际之门”项目,计划规模10 吉瓦,投资规模4000 亿美元
简单换算,每吉瓦投资需要400亿美元,6吉瓦就需要2400亿美元了。(此处仅为基于公开项目的粗略量级估算,实际CAPEX结构包含土地、机电、网络、软件栈等多重成本,并非全部用于GPU采购,仅供参考)
这方面来看,目前AI的基础建设还在持续加速之中,对于整个行业或许有一个参考意义。
另外,这次合作还有一个协议,AMD给OpenAI发了最多1.6亿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warrants),行权价是多少?
根据公开报道,0.01美元一股。
你没看错,一分钱。
此类极低行权价warrants在战略合作中偶有出现,通常附带长期锁仓或业绩对赌条款,属商业博弈结果
回到投资上,OpenAI与AMD的超级合作,笔者梳理了整个产业链情况,主要有三个方向值得持续跟踪:
1、先进封装
6吉瓦算力意味着数十万张高端GPU部署,而AMD Instinct MI450等芯片采用多芯片堆叠(chiplet)设计,高度依赖HBM和2.5D/3D封装技术。
从这方面来看,产业上具备FC-BGA封装能力,已经布局CoWoS类先进封装的公司有望迎来订单的机遇。
2、液冷等散热赛道。
6吉瓦算力不是开玩笑,单柜功率冲到50kW以上,高功耗GPU带来散热刚需,液冷技术将成为数据中心标配。
那么液冷将可能带动冷板、CDU、温控系统需求爆发,相关液冷解决方案厂商将加速渗透海内外供应链。
这部分我们关注目前已经在AMD供应链上的企业。
3、PCB载板与HBM配套材料
HBM堆叠越多,对BT载板和ABF膜要求越高,国内已有厂商在验证突破。
整体来看,算力基建全球化扩张下,A股具备技术壁垒且已进入国际供应链的核心零组件企业,可能迎来产业订单与技术验证的双重催化
OpenAI与AMD的6吉瓦协议,表面是一个订单,但是或许透露着当下AI算力还在持续加速建设中,缺口或许比想象中大。
未来几年,AI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模型能力的比拼,更是算力获取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与生态整合能力的综合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