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饭局上随处可见的“国货”,居然成了外资控股的东西,这消息一出来,好多人心里都空落落的。
这个绑定了几十万餐饮终端的老国货,近年借着国潮东风,又靠吴京代言拉满热度,俨然成了“草根逆袭”的品牌范本。
当得知它被外资收购时,这不只是它的困境,更折射出大部分国货所面临的难题。
提起大窑,谁脑子里不是那个520毫升的玻璃棒子?夏天冰镇完,“嘭”地撬开瓶盖,气泡呲呲往上冒,甜丝丝的味儿一下就窜出来,这哪是汽水啊,分明是几代人的市井记忆,饭局上少了它都觉得没话题。
尤其这两年国潮风起来,大窑绑着几十万餐饮店,还请了吴京代言,那势头看着就像国货要崛起的样子。
可谁能想到,2019年王庆东还对着媒体说“绝不接受外资收购”,2023年连可口可乐收购的传闻都辟了谣,转头2025年就被美国KKR集团间接拿了85%的股权。
消费者失望太正常了,咱们对国货的那份偏爱,从来不是冲着手号喊的,而是藏在“说到做到”的信任里,当年王庆东那话之所以被记住,就是戳中了大家护着本土牌子的心思。
更别提有太多前车之鉴了:想想当年的乐百氏,小时候天天喝,被达能收了之后,慢慢就从货架上消失了,小护士归了欧莱雅,也没了声息,活力28被德国企业买走,一度连影子都见不着。
大家怕的根本不是外资,是怕这份藏着童年记忆的情怀,最后成了资本手里的筹码,但话说回来,骂归骂,也得站在企业的角度琢磨琢磨。
大窑表面看着风光,广告铺得到处都是,连仿品都冒出来了,可快消品这行,从来都是“看着热闹,实则烧钱”。
大窑最要命的枷锁,恰恰藏在那最打动人的玻璃瓶里,这几乎是行业内外的共识。
这复古包装在当下市场里,简直是把“回忆杀”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年轻人为情怀买单挺爽快,可终端商户苦不堪言:玻璃瓶沉不说,还特容易碎,仓储占地方,运输损耗又大。
行里人早有定论,饮料生意根本不是卖水卖料,核心是包装、运输和渠道,水和料体本身值不了几个钱,成本全耗在这些地方。
就因为玻璃瓶,大窑的运输成本比塑料瓶高一大截,这就把大窑死死捆在餐饮渠道里。
进了商超,拼供应链拼不过可口可乐,拼铺货拼不过农夫山泉,只能在餐桌上跟各种饮品死磕,利润早被挤得没多少。
为了搞全国化,大窑在内蒙、宁夏这些地方砸10亿建生产基地,可北方市占率才45%,南方连10%都不到,全球化更是想都别想。
一边是扩张、宣传要花真金白银,一边是南北销售差得离谱,资金链能不紧张吗?
年初就有消息说它要去香港IPO,想募资5亿美元,官方说“暂未考虑”,这不就是典型的“没说有,也没说没有”,说白了就是急着要钱。
情怀撑不起商业野心,重资产拖垮了现金流,“卖身”说不定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不过这次收购,跟之前那些“同行灭同行”的并购还真不一样,KKR不是做饮料的,人家是玩杠杆收购的鼻祖,专搞资本运作和精细管理。
这跟可口可乐收购竞品的逻辑完全两码事,资本哪会做亏本买卖?雪藏大窑对它有啥好处?
KKR的投后风格挺有意思,是“既管杀又管埋”的实干派,当年它入股青岛海尔,直接派供应链专家过来重组渠道,三年就帮海尔省了16亿采购成本,还推着海尔往国际上走。
照这个路子,KKR大概率会给大窑派高管,从供应链、渠道这些地方下手优化,说不定真能帮着降成本、拓南方市场,甚至借它的国际渠道出海。
而且外资进来未必是坏事,能带来“鲇鱼效应”,北冰洋、冰峰这些区域牌子,要么抱团取暖,要么找出不一样的路,不管咋选,外资的压力都能逼着它们从“卖情怀”转向“拼实力”,长远看反而能把国货饮料市场激活。
至于咱们消费者,心里其实门儿清,嘴上骂着“情怀没了”,到了饭桌上该喝还是喝,好喝、够劲才是硬道理。
对消费者而言,股东是谁从来不是重点,初心才是,要是大窑能保住那口熟悉的味道,就算股东换成外资,大家也未必真弃它而去,可要是为了赚钱改配方、降品质,再好听的资本故事,也填不满空玻璃瓶。
从情怀符号到资本猎物,大窑的转折藏着国货成长的阵痛。
KKR的入局是救赎还是变数尚未可知,但消费者心里有杆秤,玻璃瓶里的味道、品牌的初心,才是留住人心的根本,资本流转终会淡去,唯有口感与诚意能长久。
最后还真有点好奇,吴京的代言还能不能续上,毕竟吴京这张“国货脸”,跟大窑这两年的调性太搭了,真要是换了代言人,老顾客说不定还得别扭一阵子。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