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鼓楼区东街的北侧,坐落着一条名为三牧坊的街巷。坊口处,一棵苍劲的老树巍然屹立,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正以慈祥的姿态向过往的行人颔首致意。
三牧坊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多次更名。宋代时,它被称为太平坊,这一名称的由来,是因其巷内可通向太平寺。时光流转至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0 - 1162年),朱倬出任右丞相之职,尚书王师心为彰显这份荣耀,便将坊名改为太平公辅坊,巧妙地把朱倬的名声与当地地名融合在一起。以上便是明代之前三牧坊地名的演变历程。
那么,“三牧”之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时间来到明代正德年间,坊内居住着何姓一家。这家出了三位兄弟,他们同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何显官至知府,何岗担任知州,何继周出任知县,一时间声名远扬,成为闽都的荣耀。正是何家三兄弟的这份荣光,让坊名最终更名为“三牧”。《榕城考古略》中记载:“(坊)北口达经院前,桥通卫前街旧钱局。”这段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三牧坊周边的地理风貌。
到了清代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福建总督汪稼门在坊内创立了一座书院。在他离任之前,从闽海关及盐法道的例输土贡余银中筹集资金,共积攒了六千五百余两白银。他将其中的一半用于建造圣功书院,并委派训导刘照等人主持工程;另一半则用于筹备利息,作为学子们的餐费。汪稼门如此热衷于兴办教育,使得书院得以蓬勃发展。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盐道吴荣光对书院进行了扩建,将坊内宋代丞相许将位于“凤池里”的故宅也划入书院范围,并将书院名称从“圣功”改为“凤池”。扩建后的书院设施完备,拥有讲堂、学舍以及配套的园林景观,成为了众多学子潜心攻读的理想之地,一时间文风鼎盛。此后,凤池书院与鳌峰、正谊、致用书院一同被誉为福州的四大书院。
辛亥革命之后,这里设立了省立福州高级中学,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省福高”或“省福中”,如今这所学校便是福州第一中学的初中部。三牧坊这个地名,也因与这所名校紧密相连而声名远扬,闻名遐迩。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