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服务借助文化输出加速出海。
自从菲尔普斯在里约奥运会上亮出拔火罐的“东方神印”后,有越来越多的顶级运动员加入进来,从里约到巴黎,从奥运会到各种单项赛事,以拔火罐、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服务成功输出,这不光是技术层面的胜利,也是文化自信的彰显。这股浪潮不仅席卷了体育圈,也带动了海外普罗大众对于东方传统医学的兴趣。中医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也让中医服务有了出海的契机。
赛场上的火罐印成了中医服务的软广告,图源赛事转播截图 赛场上的火罐印成了中医服务的软广告,图源转播截图
早在15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以针灸、拔罐为代表的中医服务正在被世界所认可。如今,据WHO的统计数据,全球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这些数字的背后意味着中医服务出海正迎来最佳的时刻。另一方面,国内中医服务的能力正在溢出。
据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国内中医馆数量已近5万家,超过国内等级医院的数量(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国内等级医院数量为38355家),可见市场竞争之激烈。近年来中医馆都试着拥抱AI,尝试和年轻人做朋友,通过中药奶茶、药膳月饼等爆品建立中医文化认同,随着竞争的加剧,海外市场逐渐成为中医馆扩张的方向。
中医服务正依托中国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以文化输出的方式,将中医服务与当地医疗现状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中医馆出海已经从一种文化设想转变为商业实践。
伴随着国内市场内卷的加剧,中医馆也无法独善其身。9块9拔罐、9块9理疗、免费号脉等“自杀式”低价竞争无所不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中医馆选择了出海发展,期望突破现有困境、寻找新的机遇。
例如固生堂在2024年初收购新加坡宝中堂正式开启出海征程。通过复制已经在国内得到验证的运营模式,并引入AI辅助诊疗系统,依靠舌象、脉象等数字化设备赋能,新加坡业务在一年内就实现业绩飞跃,2025年7月收入同比增长119%,专家首诊回头率和现场预约率均位居旗下医馆前列。固生堂表示将持续深耕新加坡市场,预计在2026年拓展超20家。
专注于在江西发展贡方堂,在自身扩张尚未出省的情况下就直接选择了出海,将海外首店也选在了新加坡,并且还是自建模式。医馆位于新加坡知名商圈内,符合消费医疗的调性,同时开设了妇科、皮肤科、颈肩腰腿疼痛专科等中医特色科室,并设有疑难杂症互联网远程会诊服务。治疗方面以外治技术为主,将针灸、拔罐、正骨、推拿等中医服务输出,还提供针对亚健康状态的医养结合解决方案。
稳扎稳打的和顺堂也值得关注,自2005年成立以来,便确立了“一核两翼”战略,以广东市场为核心,拓展省外及海外市场。为此,和顺堂以香港地区市场为切入点,深耕10余年后,在香港地区建立了50多家中医馆,并以此为契机打入加拿大市场,今后将以北美市场为起点开启国际化的征程。
还有张仲景经方阁以仲景、正骨、艾草三张名片打造中医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办中药健康服务连锁机构让仲景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目前,张仲景经方阁已在俄罗斯、日本、越南开设国外诊疗中心,并在菲律宾成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成功举办多期培训活动,推动了中医国际交流和活动。
可以看到中医馆的出海并非那么遥不可及,既有已经上市的固生堂也有区域发展的贡方堂,只是中医服务出海不能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还需依据海外市场需求建设自身能力。
首先是产品标准化;虽然中医治疗有“一人一方”的说法,但对于中医的海外推广,一个普适的产品服务标准是不可或缺的。这背后需要企业调动自身资源,根据所在市场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的产品。
其次是服务模块化;将服务能力进行模块化管理运营后,无论是工作效率、运营成本、客户体验、数据分析以及业务复制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最后是场景现代化;无论是固生堂还是和顺堂,在出海过程中都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工具在中医馆的应用,无论是AI辅助诊断还是中药材数字溯源,都能有效提升服务的科技感和信任度。
当然,相比起器械或是创新药的出海,中医服务的出海有着自身的优势,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如何借助这些影响力将中医服务走出去是企业当前的契机。
东南亚市场成为中医服务出海的试金石。
尽管当前是个全球深度交织的时代,可中医国际化进程依然面临政策壁垒、文化差异与技术标准等出海痛点。然而,历史的发展已经为中医国际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破局范式,那就是借文化传播,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由于文化相近和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对中医接受度较高,能否在这些地区借文化传播进行中医服务输出,便成为评估企业是否具有国际化发展的潜力。
简单来说,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将中医传统理念进行宣扬,而是充分考虑到文化的隔阂,通过研究当地的文化,针对当地人的观念、饮食习惯、当地传统习俗来制定中医文化推广方案,用对方可理解的方式来推广。也就是说,文化要经过“转译”才更容易在当地落地生根。
比如贡方堂在新加坡便以“中医服务生活化”的方式来破除壁垒。针对新加坡人群体质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标准项目,如结合湿热气候设和湿通络手法的气候适应型推拿、针对肩颈僵硬鼠标手筋膜松弛的办公族专项调理、配合传统"坐月"习俗的产后骨盆复位修推拿以及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弯矫正的管理,还有中医推拿传统强项的疼痛缓解。
正是因为东南亚地区文化相近,众多中医服务出海的首站普遍会选择这些区域,对企业而言,能够通过东南亚市场的检验,才有信心进一步走向欧美市场。
除了企业之外,一些在海外闯荡的个人也在为中医文化国际化传播添砖加瓦。
专门传授中医养生小技巧的@kathyhealthtips,TikTok上拥有近200万粉丝的她,在安徽中医药学院完成学业后远赴比利时取得了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又考取了注册针灸师执照,目前在加拿大经营一家诊所。闲暇之余,她针对现代人标配的亚健康症状如失眠、赘肉、双下巴、眼睛干涩、腰酸背痛、记忆力差等,演示各种中医缓解方法。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真香定律”,评论区充满了对中医的惊叹。
kathy的视频评论中充满对中医的赞叹,图源TikTok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kathy的视频中并没有对以传统的方式来宣扬中医理念,反而将其简化为一个链接全身的能量网络,中医使用针灸、营养、冥想、运动和按摩来影响和刺激这个网络,从而达到调节身体状态改善健康的作用。可以看到这套并不复杂的说辞反而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受众的认可。
融入当地是中医出海的必经之路,同时,融入生活后将中医人才的培养融入当地体系,也是中医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医在匈牙利的落地史就是中医人才海外培养的经典案例。
匈牙利是欧盟中首个为中医药立法的国家。2014年底,匈牙利国会立法使得中医药行医合法化;2015年,匈牙利国家人力资源部制定了中医药行医从业人员许可证发放实施细则。至此,中医行医资格终于在当地获得法律保障,并且相关人才培养制度也得以建立。
从零开始,中医在匈牙利走到这步花了近30年的时间。
首先,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融入。比如在多年前当地中医组织就用匈牙利语编写了中医健康养生书籍,通过对当地饮食结构会造成的健康问题进行了预测,并在多年后WHO的报告中得到了证实,这使得中医养生跻身成为当地民众健康生活指南之一。
同时,为了让中医快速融入当地民众生活,中东欧中医协会与当地中医机构坚持10多年连续为民众举办义诊活动,在解决民众健康问题的同时有效扩大了中医影响力。目前,匈牙利有超25%的群体已经接受了中医疗法。
义诊活动现场,图源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其次,让“洋中医”来推广中医。很多时候,中医话语权的旁落在于人才数量的凋零。在有了群众基础后,快速扩张中医人才库是中医出海中的重要议题。和美国医疗生态类似,匈牙利民众的家庭医生是他们所能直接接触到的医疗专业人士,这些执业医生活跃在匈牙利的医疗领域,这个群体便是争取的主要对象。过去数十年,通过对数千名执业医生的中医专项技能如针灸的培训,不仅帮助他们拓展了自身业务范围带来新的收入渠道,同时也成为中医传播的有效途径。
有意思的是,在匈牙利中医立法前夕的电视媒体辩论环节,当地中医组织并没有选择容易引起中西医冲突的中国医生和当地医生进行辩论,反而选择用洋中医来参与,有效避免了因面孔而产生的隔阂,反而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了中医作为现代医疗的有效补充这个议题上,为中医在匈牙利顺利立法铺平了道路。
最后,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随着立法后各种细则的建立,匈牙利为中医师颁发了欧盟行医许可证并承认中国高等中医院校学历;同时,匈牙利佩奇大学、泽梅尔魏斯医科大学等知名学府也与中国高校合作开展中医教学和研究,推动中医教育的本地化发展。时至2025年5月,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已经成立10周年,培养了近万名专业人才。
同时,为了深化合作,双方还经常举办人才交流活动。如刚过去的8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华北理工大学承办的匈牙利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汉语桥”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迁安市中医医院,开展了一场沉浸式中医文化体验。匈牙利青年观摩了传统中医疗法,深入了解中医药历史,并亲自参与多项实践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在匈牙利,包括英国、波兰、法国、奥地利、荷兰等国也通过科研合作、课程引入、医疗认证等方式,逐步规范中医人才培养和认证制度的落地。并且得益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各种中医标准的建立,各国人才的培养也愈发正规。
一位正在澳大利亚学习中医学的留学生向动脉网介绍,澳大利亚的中医教学相当正规,无论是当地学生还是国际学员都需完成4年学时,涵盖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临床诊断和药理学等科目,假期还有回到国内学习交流的项目,同时从第二学期开始有临床实践要求,总共要完成900小时的监督实践,至少涵盖410个案例。之后要完成注册考试认证和临床实习要求,才能合法执业。
人才基础是“软实力”,中医服务出海,更要依靠产业链的“硬支持”。
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步打开,国内中医产业也会被倒逼升级,如数字化赋能的新业态,利用现代化工具如AI。将前沿技术和中医服务行业相结合,辅助全球各个国家当地的青年中医提高效率,还有互联网物联网平台的高效应用。此外,中医服务要真正扎根海外市场,既要坚守其核心价值,又要与海外医疗系统积极交流,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在其体系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体现自身价值。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