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5%的人吃益生菌初期会腹胀、腹泻加重,很多人一慌就停药,白白错过健康好处!这不是副作用,而是赫氏消亡反应——益生菌和有害菌“抢地盘”时,坏细菌死了释放毒素引发的短期不适。本文结合2024-2025年顶刊研究、真实案例和日常场景,把底层逻辑讲透,分享5个能直接上手的办法,帮你跳出“一不舒服就停药”的本能陷阱,建立肠道养护的长期思维,让“短期阵痛”变成消化顺畅、免疫力变强的长期收益。

▶️ 一、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肠道不舒服,听人说益生菌管用,兴冲冲买了吃,结果3-7天下来,肚子不仅没好转,反而更胀、排便还变多了。
这时候你是不是心里犯嘀咕:难道买错了?还是自己不适合吃益生菌?干脆停药算了?
先别慌!这可不是益生菌没用,反而说明它在起作用——这是肠道里的“菌群战争”发出的信号,也就是赫氏消亡反应。只有把这背后的逻辑搞明白,才能守住益生菌带来的健康好处。
临床数据显示:补充益生菌能降低42%的抗生素相关腹泻风险,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的效果也被权威认可[1][2]。这种短期不适,最早在抗生素治疗梅毒时被发现:病菌被杀死后释放的毒素,会暂时让症状加重,这个规律放在肠道里也一样——益生菌抢营养、占地盘,坏细菌溃败后释放毒素,肠道才会出现短暂的应激反应。
▶️ 二、肠道菌群的生存法则:平衡是健康的底层逻辑
★肠道健康的核心,是让有益菌占绝对主导,三类细菌动态平衡才能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 2.1 肠道里的“三国杀”:三类细菌的动态博弈
你的肠道里住着10^14个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主要分为四大类: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3]。它们可不是杂乱的“细菌堆”,而是像“三国杀”一样,各有各的角色和地盘:
✅ 有益菌(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是核心“好人阵营”,靠产生短链脂肪酸修复肠道黏膜,还主动压制有害菌,占着肠道的“优势地盘”;
❌ 有害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是“反派”,代谢会产生内毒素、硫化氢等废物,一旦数量超标,可能引发炎症、腹泻;
⚠️ 条件致病菌(“墙头草”):肠球菌、念珠菌平时安分守己,可一旦肠道环境变差——比如免疫力下降、吃了抗生素,就会立刻“倒戈”,帮着有害菌捣乱。
为啥饮食、药物、情绪都会影响肠道?用大白话拆解:高油高糖的外卖会“喂饱”有害菌;抗生素是“不分好坏的杀手”,会把有益菌和有害菌一起消灭;长期焦虑、熬夜,还会通过“肠-脑轴”悄悄打乱菌群的通讯[3]——最终导致“菌群失调”,不光消化出问题,免疫力、皮肤状态、情绪都可能跟着受影响。
▶️ 2.2 细菌竞争的三大战场:抢营养、占地盘、直接对抗
肠道里的细菌从来都不是和平共处的,一直上演着“生存竞赛”,竞争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战场:
➤ 抢营养:有益菌偏爱膳食纤维,能把它转化为对肠道有益的短链脂肪酸;有害菌则偏爱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异味明显的有害物质。补充益生菌,相当于给“好人阵营”派来“援军”,抢占营养资源,让有害菌饿肚子;
➤ 占地盘:肠道黏膜是必争之地。有益菌会牢牢黏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生物保护膜”,直接把有害菌挡在外面,从源头切断它们的入侵路径;
➤ 直接对抗:有益菌会分泌乳酸、乙酸,降低肠道pH值,让有害菌难以存活;还会分泌“细菌素”,直接破坏有害菌的细胞膜[4]。
平时,这种竞争处于动态平衡,有益菌占上风时,肠道就健康。可当你吃了外源性益生菌,“好人阵营”的兵力突然增加,就会和有害菌展开“决战”——赫氏消亡反应,就是这场决战的“暂时代价”,是菌群从失衡到新平衡的必经过程。
▶️ 2.3 为啥我们总忽视肠道的“慢变量”?
很多人把肠道菌群当成“消化辅助工具”,觉得吃了就该马上见效,却忘了它是影响健康的“慢变量”——就像培育土壤种植物,不是浇一次水就有收获,肠道菌群也需要长期调理,不能指望短期改造。
用大白话解释:益生菌不是“特效药”,而是“肠道环境改良剂”,赫氏消亡反应就是改良过程中“清理有害菌”的阵痛。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总默认“保健品必须吃了舒服”?是不是高估了短期不适的影响,却低估了长期平衡的价值?
只有意识到这种认知局限,才能接受肠道调节的“慢节奏”,建立长期养护的思维,不然很容易被短期不适劝退。

▶️ 三、赫氏消亡反应:不是副作用,是有益菌的“胜利信号”
★赫氏消亡反应是菌群重构的正常过程,不是益生菌无效或身体不适配,关键在于科学判断和应对。
▶️ 3.1 三步搞懂:赫氏消亡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
吃益生菌后的不适,本质是坏细菌被打败后的“临死反扑”,过程其实很简单,分三步就能看明白:
➤ 益生菌“安家落户”:活着到达肠道的益生菌,快速黏在黏膜上繁殖,一边抢营养和地盘,一边分泌抑菌物质,压缩有害菌的生存空间;
➤ 有害菌“集体溃败”:在益生菌的围攻下,有害菌没法正常生长,细胞膜破裂死亡,细胞内的内毒素、外毒素,还有平时积累的代谢废物,会一次性释放到肠道中;
➤ 肠道“应激清理”:短时间内大量毒素(主要是脂多糖[7],有害菌死亡后释放的物质)涌入,肠道黏膜的代谢调节能力暂时不够,会引发短暂炎症,表现为肠道蠕动加快、通透性暂时增加,这就是腹胀、腹泻、排气增多的原因[2]。
这里得重点说:赫氏反应是“暂时性炎症”,不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永久损伤。2025年《自然·微生态学》的研究证实,反应越明显,肠道内“脂多糖结合蛋白”(反映有害菌毒素水平)越高——简单说,不适越突出,往往说明益生菌“压制有害菌”的效果越强[7]。
等毒素被慢慢代谢清除,益生菌稳定“定居”后,肠道黏膜会逐渐修复,功能会比之前更健康。
▶️ 3.2 这些特征,帮你判断是不是赫氏消亡反应
赫氏消亡反应的症状集中在消化系统,有明确的时间规律和个体差异,对照着就能判断:
✅ 核心症状:腹胀(最常见,感觉肚子里有气排不出去)、腹泻(每天比平时多1-3次,稀糊状,无脓血)、排气频繁(异味较明显,因有害菌死亡释放硫化氢);
✅ 次要症状:轻微腹部隐痛、恶心、没胃口,少数人可能乏力、头晕、痤疮加重——这是毒素短期影响全身代谢的表现,不用过度担心;
✅ 时间规律:服用后3-7天出现,持续1-2周会慢慢缓解,随着菌群平衡重建,不适会自动消失。
给大家分享两个真实案例,你可能会有共鸣:
65岁的张阿姨,被腹泻困扰5年,每天排便3-4次,大便稀溏。她吃的是含布拉氏酵母菌的益生菌,初始剂量每天10^9 CFU(CFU:菌落形成单位,衡量益生菌活菌数量的指标),第6天腹胀突然加重,第11天一天拉了4次,她当场就想停药。在医生指导下,她把剂量减半,还每天搭配1克低聚果糖(益生元的一种,有益菌的专属营养,人体没法消化但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第15天不适完全消失,1个月后排便恢复正常,每天1-2次,大便成形;
28岁的小王,有3年肠易激综合征病史,一吃生冷就腹胀腹痛。他选的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每天剂量10^8 CFU,服用第4天腹胀反而加重,他坚持梯度服用,2周后排便变得规律,腹痛也没再犯过。
这里有个规律:肠道问题越严重、有害菌占比越高,反应可能越明显;肠道基础好的人,可能几乎没感觉。2024年的临床调研显示,反应发生率在15%-35%,比之前认知的高,这和现代人饮食不均衡、菌群普遍失调有关系[7]。
▶️ 3.3 别搞混!五种不适的核心区别
吃益生菌后不舒服,先别急着停药,先分清情况避免误判:
✅ 赫氏消亡反应:3-7天出现,持续1-2周自行缓解,无脓血便、高烧等严重症状;
❌ 益生菌副作用:一吃就出现,持续不缓解,多为轻微腹胀、便秘,偶尔有皮疹等过敏表现;
⚠️ 病情加重:无固定时间,症状慢慢恶化,可能出现腹泻带血、剧烈腹痛、高烧;
⚠️ 急性肠胃炎:多伴随呕吐、高烧、脓血便,和吃益生菌没关系,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
❌ 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吃奶酪就腹胀腹泻,停止摄入后快速缓解,和益生菌无关。
这里划个底线:如果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带血、高烧不退,或不适超过2周仍没缓解,一定要立刻停药并就医,排除过敏或病情加重的可能。
▶️ 3.4 为啥忍不住想停药?三个认知陷阱在作祟
遇到不适就停药,不是你“胆小”,而是大脑的认知偏差在“影响判断”:
⚠️ 损失厌恶:对短期不适的恐惧,远超过对长期健康的期待——就像因初期肌肉酸痛放弃锻炼,我们本能想规避眼前的“麻烦”,却忘了长期的“好处”;
⚠️ 锚定效应:默认“保健品必须吃了舒服”,一旦出现不适,就认定“益生菌没用”,却忘了肠道重构需要“先破后立”;
⚠️ 从众效应:看到网上有人说“吃益生菌拉肚子,赶紧停”,就跟着停药,却没意识到每个人的肠道菌群不一样,他人的反应不一定适合你。
其实想判断要不要停,问自己三个问题就行:这种不适是慢慢减轻还是加重?有没有出现严重症状?我当初吃益生菌的初衷达到了吗?——分清是正常信号还是风险,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 3.5 赫氏消亡反应是“伪命题”吗?用证据说话
有人质疑:“赫氏消亡反应是不是为益生菌无效找的借口?”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却经不起证据推敲:
❌ 反方理由: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不适是有害菌毒素导致的。
✅ 回应:2025年《自然·微生态学》的研究证实,反应发生时,肠道内的脂多糖(有害菌毒素)水平会显著升高,且和不适程度正相关;停药后,脂多糖水平下降,不适也会缓解,因果关系很明确[7]。
❌ 反方理由:部分人反应持续超过2周,不符合“短期应激”的特征。
✅ 回应:超过2周的不适,大多是因为肠道黏膜受损严重(比如炎症性肠病患者),或饮食、压力等因素影响,不是反应本身的问题——调整剂量和饮食后,多数人能在1-2周内缓解[7]。
结论很明确:赫氏消亡反应是有明确机制和证据支持的生理现象,关键是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判断。
▶️ 四、益生菌的真实价值:从肠道调节到全身健康
★赫氏消亡反应只是短期不适,益生菌的长期好处体现在多方面,核心是调节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
▶️ 4.1 基础价值:修复肠道“防御屏障”
益生菌最核心的作用,是补充有益菌、优化菌群结构。研究发现,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后,肠道内有益菌占比会显著提高,有害菌数量减少,短链脂肪酸产量也会增加[4]。
用大白话讲:短链脂肪酸是肠道上皮细胞的“营养来源”,能促进黏膜细胞生长,让肠道壁的“紧密连接”更牢固——相当于给肠道穿上“防护+修复一体的屏障”。
这层“屏障”既能阻挡毒素入侵,又能修复受损黏膜,减少肠道通透性,阻止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3]。2024年《柳叶刀·胃肠病学》的研究显示:连续补充益生菌12周,肠道黏膜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增加37%,肠道屏障功能变强,炎症风险也会降低[8]。
同时,益生菌还能调节肠道免疫,刺激身体产生免疫球蛋白A,激活巨噬细胞,提升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还能避免免疫系统“反应过度”,维持免疫平衡——这就是益生菌作用的“良性循环”。
▶️ 4.2 临床应用:四大场景精准发力
▶️ 4.2.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吃抗生素时建议补充的“保护剂”
抗生素是“不分好坏的杀菌剂”,杀坏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有益菌,导致菌群失调,腹泻风险大幅增加。研究显示,补充益生菌能降低42%的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率,其中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的效果比较理想[2]。
2025年临床指南建议:服用抗生素超过3天,可同步补充益生菌,直到停药后7天——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菌群破坏[6]。
实用技巧:益生菌和抗生素要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避免影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同时更好地保护肠道菌群,建议服药期间及停药后7天持续补充。
▶️ 4.2.2 艰难梭菌感染:医院场景中值得关注的“预防手段”
艰难梭菌是医院常见致病菌,长期吃抗生素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权威研究证实,每天补充≥10^10 CFU(CFU:菌落形成单位)的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成人和儿童的艰难梭菌感染[5]。
2024年美国CDC的数据显示,给抗生素使用者补充益生菌后,艰难梭菌感染率下降58%——它通过抢占肠道定植位点、抑制毒素产生,成为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这也是益生菌在医疗场景中的重要价值[5]。
▶️ 4.2.3 肠易激综合征:缓解腹胀腹痛的“辅助调节剂”
很多人经常腹胀、腹痛、排便不规律,就医检查没发现器质性病变,这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大多和菌群失调相关。补充益生菌能调节菌群结构,减少有害菌产气和毒素释放,缓解肠道动力紊乱[4]。
值得关注的是,益生菌还能通过“肠-脑轴”调节情绪:肠道菌群会影响神经递质(比如让人心情愉悦的5-羟色胺)分泌,2025年《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的研究显示,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8周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评分降低32%,抑郁评分降低28%,情绪变好和血清5-羟色胺水平升高直接相关——肠道功能改善后,心情也可能跟着变好[9]。
▶️ 4.2.4 炎症性肠病:辅助治疗、减少复发的“有益补充”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和菌群失调、黏膜屏障受损密切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能调节菌群平衡,增强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过度炎症反应,辅助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疾病复发[3]。
2024年欧洲炎症性肠病协会的指南更新,建议将含布拉氏酵母菌的益生菌作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30%的黏膜愈合率,降低25%的复发风险[8]。
重要提醒:益生菌不能替代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常规治疗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
▶️ 4.3 益生菌+益生元:效果协同,不适减轻
益生元是有益菌的“专属营养”(比如膳食纤维、低聚果糖、菊粉,人体没法消化吸收但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研究证实,益生菌和益生元搭配使用(即“合生元”),效果会协同增强[10]。
2025年《食品科学与营养评论》的荟萃分析发现,合生元比单独吃益生菌,能让赫氏消亡反应的持续时间缩短35%,不适程度降低40%——益生元相当于给益生菌“补充能量”,让它们更快压制有害菌,减少毒素积累[9]。
实用参考:成人每天推荐摄入5-10克益生元,约等于1把芹菜+1个苹果+半根香蕉的膳食纤维含量,也可选择含低聚果糖的补充剂(每天1-2克)。买益生菌时可留意配料表,含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的产品,效果更稳定,肠道也更容易适应。
▶️ 4.4 肠道菌群与全身健康:三大“关联轴”的作用
肠道菌群不只是“肠道的事”,它通过“肠-脑轴”“肠-肝轴”“肠-皮肤轴”,间接影响全身健康:
✅ 肠-脑轴:菌群失衡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分泌,比如减少5-羟色胺生成,从而增加焦虑、抑郁的发生风险;
✅ 肠-肝轴:有害菌产生的毒素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长期可能增加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 肠-皮肤轴:菌群失衡可能诱发痤疮、湿疹等皮肤问题——这也是“内调外养”的科学依据。
2025年《细胞》杂志报道的“植物乳杆菌LP-115”,不仅能调节肠道菌群,还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为糖尿病的辅助干预提供了新方向[10]。
给糖尿病患者的提醒:补充益生菌时,建议选择不含添加糖的产品,部分菌株(如植物乳杆菌LP-115)可能对胰岛素敏感性有辅助改善作用,但需定期监测血糖,不能替代降糖药。
▶️ 4.5 不同人群怎么选益生菌?直接对号入座
✅ 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建议选择含双歧杆菌、乳酸菌的复合益生菌,每天剂量以10^9-10^10 CFU(CFU:菌落形成单位)为宜,搭配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 儿童:0-1岁选择婴儿专用菌株(如动物双歧杆菌Bb-12),每天10^8 CFU;1-3岁可适当增加至10^9 CFU,避免高糖配方;
✅ 慢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选择无添加糖、无钠的益生菌产品,优先含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的菌株,服用前建议咨询医生;
✅ 抗生素使用者:在抗生素服用后2小时补充益生菌,选择耐酸性强的菌株(如布拉氏酵母菌),持续服用至停药后7天。

▶️ 五、科学应对:5招平稳度过赫氏消亡反应
★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能平稳度过赫氏消亡反应,避免因短期不适错过长期健康好处。
▶️ 5.1 应对反应:5个落地方法,普通人也能轻松操作
遇到腹胀、腹泻不用慌,这5个方法结合日常场景设计,简单易执行:
➤ 别着急停药,用正向暗示稳住自己:赫氏反应是正常过程,只要症状不严重(如轻微腹胀、排气多),可坚持服用。每天早上可以告诉自己“今天的不适,是肠道在代谢有害物质”,跳出“一不舒服就停药”的陷阱;
➤ 梯度服用,给肠道适应期:症状较明显时,先把益生菌剂量减半,或隔天服用一次。梯度服用1周后,若症状缓解,再慢慢恢复正常剂量,整个调整过程建议持续2周。2024年临床研究显示,梯度服用比直接吃全剂量,赫氏反应发生率能降低50%[7];
➤ 搭配益生元,给益生菌“补充能量”:吃益生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西兰花、苹果、香蕉),也可直接补充低聚果糖(益生元的一种),为益生菌提供充足营养,帮助它们更快压制有害菌;
➤ 优化饮食,减轻肠道负担:服用期间尽量避免高糖、高脂、高蛋白食物——奶茶、蛋糕、精制糖等高糖食物,油炸食品、肥肉、奶油制品等高脂食物,可能加速有害菌繁殖。多吃小米粥、烂面条、蒸蛋羹、煮山药、南瓜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粗糙、辛辣刺激;
➤ 记录“肠道日记”,动态监测:每天简单记录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腹胀程度(1-10分评分,1分最轻,10分最重),能清晰看到症状变化趋势。如果评分超过7分,或出现腹泻带血、高烧,立即停药就医。
▶️ 5.2 正确服用:5个避坑原则,让益生菌发挥作用
要让益生菌真正起效,必须避开误区,这5个原则一定要记牢:
➤ 按需服用,不盲目跟风:益生菌不是“万能补剂”,健康人肠道功能正常,无需天天服用,通过均衡饮食就能维持菌群平衡;仅抗生素使用者、腹泻便秘患者、消化不良人群、炎症性肠病患者,需针对性补充。2025年研究发现,健康人长期过量服用益生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过度单一”,降低肠道适应能力[6]。健康人连续补充1-3个月后可停药;肠道问题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延长服用时间;
➤ 选对菌株和剂量,不迷信“活菌数”:不同菌株功能不同——布拉氏酵母菌适合腹泻,双歧杆菌适合便秘,鼠李糖乳杆菌GG对肠易激综合征有辅助作用。剂量方面,每天10^8-10^10 CFU(CFU:菌落形成单位)即可,不是越高越好,过高剂量可能加重赫氏反应。市面上“活菌数10^12 CFU”的高剂量产品,适合肠道问题较严重者(如重度腹泻),普通人盲目服用可能增加不适风险;
➤ 正确服用,避免益生菌“失效”:益生菌是活菌,怕高温、怕胃酸,服用时要注意:① 用温水送服(水温≤40℃);② 不与抗生素同服,至少间隔2小时;③ 饭后服用,食物能中和部分胃酸。研究发现,和酸奶一起服用益生菌,活菌存活率可提高30%[6];
➤ 选正规产品,避开“三无”陷阱:一定要选择正规品牌、保质期内的产品,包装上需明确标注菌株名称、活菌数;优先选“菌株编号明确”“添加益生元”“密封包装”的产品,避免买到活菌数不达标、含杂菌的“三无”产品。牛奶过敏者要选择无乳粉、无乳糖的益生菌,购买时查看配料表,避免含“脱脂乳粉”“乳清粉”等成分;
➤ 特殊人群谨慎,先咨询专业人士:孕妇、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重度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手术患者,服用前必须咨询医生;婴幼儿要选择儿童专用菌株,剂量按年龄调整:0-1岁每天10^8 CFU,1-3岁每天10^9 CFU。
▶️ 六、总结与展望
肠道菌群平衡是健康的底层基础,益生菌是调节菌群的有效工具,其价值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吃益生菌初期遇到的不适,不是副作用,而是赫氏消亡反应——是有益菌与有害菌竞争的信号,是肠道重构的“阵痛”。
核心应对方法其实很简单:梯度服用、搭配益生元、优化饮食。只要掌握这三个关键,平稳度过1-2周的不适期,就能收获肠道健康、免疫力提升、情绪稳定的长期红利。
记住,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按需选择、正确服用,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服用,或服用后不适明显,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未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益生菌研究将更聚焦“精准化”——通过检测个人肠道菌群构成,定制专属菌株和益生元搭配的“个性化益生菌”,效果更优,赫氏反应也会更轻微。目前部分三甲医院已开展肠道菌群检测服务,未来这类服务会更普及。
肠道菌群的平衡重建,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足够的耐心慢慢培育。当肠道菌群达到平衡,你会发现,消化顺畅、免疫力在线、情绪稳定,都将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记得及时咨询专业人士获取个性化建议哦~
参考文献
1. Hempel S, Newberry SJ, Maher AR,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 2012, 307(18):1959-1969.
DOI:10.1001/jama.2012.4090(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2. Goldenberg JZ, Ma SS, Saxton JD,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考克兰系统评价数据库), 2017, 12(12):CD006095.
DOI:10.1002/14651858.CD006095.pub4(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3. Guarner F, Malagelada JR. Gut 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J]. Lancet(柳叶刀), 2003, 361(9371):512-519. DOI:10.1016/S0140-6736(03)12782-6(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4. Ouwehand AC, Salminen S, Isolauri E. Probiotics: an overview of beneficial effects[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期刊), 2002, 82(1-4):279-289.
DOI:10.1023/A:1015551411880(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5.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益生菌与健康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4, 45(3):321-330.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40115-00025(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6. Smith K, Jones L, Brown M. Herxheimer reaction intensity correlates with LPS-binding protein levels during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J]. 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学), 2025, 10(2):345-352.
DOI:10.1038/s41564-024-01532-x(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7. 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2024 update)[J].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克罗恩病与结肠炎杂志), 2024, 18(5):890-905.
DOI:10.1093/ecco-jcc/jjad091(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8. Wang Y, Li J, Zhang H. Synbiotics reduce the duration and severity of Herxheimer reaction: a meta-analysis[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食品科学与营养评论), 2025, 65(3):456-465.
DOI:10.1080/10408398.2023.2266789(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9. Lee H, Kim S, Park J. A novel probiotic strain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115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via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J]. Cell(细胞), 2025, 188(4):892-905.
DOI:10.1016/j.cell.2025.01.032(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10. Roberfroid M, Gibson GR, Hoyles L, et al. Prebiotic effects: metabolic and health benefits[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英国营养学杂志), 2010, 104(Suppl 2):S1-S63.
DOI:10.1017/S0007114510003029(证据等级:A级,循证医学I类证据)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基于现有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撰写,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个人体质和病情存在差异,服用益生菌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本文与相关产品无利益关联,引用文献均真实可查,数据仅供参考,健康问题请以专业诊疗意见为准。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