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照片,见证日军侵华罪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这张照片极其珍贵,因为这艘铁壳船,是日本侵华的罪证。”近日,72岁的长沙新港退休宣传干部胡富君,给记者送来一张他在2015年8月28日拍摄的日本铁壳船的照片。

时光回到10年前。在长沙市银盆岭大桥西附近的长沙船舶厂旧址前,静静地停靠着一艘残破的船只。它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一段沉重而又特殊的历史,它就是“长沙船厂交通一号”。

“这是一艘有着日本无名艇前身的拖船,也是当时湖南现存的唯一一艘日军侵华船只实物。”胡富君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时,这艘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者。

从胡富君提供的“交通一号”船的照片上看,船体十分残破。油漆皮层老化脱落,内外机器设备锈迹斑斑。然而,即便岁月侵蚀,它的日本“身份”依然有迹可循。“其主甲板是钢制结构,全部采用当时较先进的铆钉结合技术工艺锻造而成,船体具有密封无缝不渗水的特点,这与当年湖南内河以传统木船居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胡富君回忆。

那么,当年这艘船究竟从何而来?它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据《湖南省志》第十卷《交通志》记载,我省曾成立“湘江沉没船舶打捞委员会”,自1949年9月至1952年底,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在湘水干流先后捞起沉没的轮船、军舰、登陆艇等20余艘。

而《湖南省长沙船舶厂厂史》则明确记载,1950年2月,省航业公司与私营“意然机器厂”签订合约,成立“公私合营湘航意然机器厂”,在长沙古楼门租厂房,3月正式开工。这艘“无名艇”,就是当年打捞上来的四艘日军沉艇之一,后来经过改造,被命名为“长沙船厂交通一号”继续使用。

“10年前,87岁的长沙船舶厂退休职工李伯纯,从1973年至1980年担任该船船长。据他当时介绍,这艘日本船船头圆润,吃水深达1.8米,这在内河船舶中极为少见。其动力采用内燃机技术,开起来劲头很足,是一艘拖轮。”胡富君告诉记者,曾见证过长沙抗战的李伯纯老人回忆,他曾在湘江见过类似船只,他判断该船是日军从湘江水路侵犯湖南时,主要用于拖战舰的拖船。

“交通一号”被打捞上岸后,主要作为交通船使用。1971年,长沙湘江一桥(现橘子洲大桥)俢建期间,李伯纯曾驾驶它承担接送湘江两岸市民过河上下班的任务。大桥建成后,按照辅助船的使用要求,在船尾装了一个大铁钩,它继续发挥其拖轮作用,主要用于拖带出厂的新船。

胡富君回忆说,10年前,76岁的长沙船舶厂退休职工谭帮佐对这艘船也印象深刻。退休前作为厂里的木工,他告诉胡富君,20世纪80年代,“交通一号”在长沙船舶厂进行过一次大修,将原甲板以上木质结构,改造成钢质和木质混合结构,机舱也更换部分设备。

湖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湘江航运在抗战期间遭受了日军的多次轰炸,损失惨重。据史料记载,1938年,“新长江”轮船担运军差,在湖北田家镇,遭敌机轰炸沉没,死亡船员32人;1939年“新福兴”号遭日机扫射,掌舵失措,驶入湘江下游布雷区触雷沉没;“新快利”船行至长沙县鹅羊山港,也遭遇了相同的厄运,两船船员183人无一生还。这年冬天,“新太和”等14艘轮船被日机炸毁,打捞掩埋尸体116具。1943年,源昌、泰昌等10条船行到常德,在港内被日机炸毁。

《湖南省志》第十卷《交通志》“水运”篇中明确记载,抗日战争中,在湘北、湘中几度会战中,在敌机威胁之下,众多民船船工不顾性命,抢运军需粮秣、武器弹药,补充兵力,护送伤员,冒险往还,诚属难能而可贵,故此损失亦极惨重,行驶于江河间的大艑、大舸悉毁于敌手,有记载的共94艘。

“这艘日本‘无名艇’,既是湖南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战利实物,更是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证。”胡富君表示,它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那段残酷战争历史的实物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罪行   见证   照片   长沙   湘江   船舶   湖南   日本   交通   湖南省   船只   轮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