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特斯拉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埃隆·马斯克几乎没提电动车,而是把全部焦点砸向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宣布V3版明年第一季度发布,2026年底实现年产100万台。
这一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全球科技圈。
有人说他在画饼,但更多人意识到,马斯克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三年前,Optimus初代亮相时步履蹒跚,被嘲讽为“钢铁木偶”,但如今它已能精准抓取工具、上下楼梯,甚至根据语音指令调整动作,这种跨越背后,是运动控制、感知融合和认知决策三大技术的阶梯式突破。
最新进展来自宝马工厂:Figure AI的机器人在焊装车间独立完成了车门安装、质检等4道核心工序,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而国内企业也没闲着——宇树科技的新一代机器人H1在物流仓库测试中,扛着15公斤货物连续行走8小时未出错;智元机器人的“具身大模型”方案,则让一台普通机械臂学会了自主更换流水线夹具,适配不同型号的手机组装。

马斯克敢定下百万产能目标,底气来自特斯拉的“制造基因”,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可直接复用,Dojo超算更让机器人训练效率飙升。
最新消息称,特斯拉已与宁波中磁、汇川技术等国内电机供应商敲定合作,以应对稀土材料供应风险。
更关键的是成本战——若量产规模突破百万台,Optimus单价有望压到2万美元(约14万元人民币),这价格甚至低于一辆国产电动车,足以颠覆工业流水线的人力成本结构。
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未来规模可能达5万亿美元,而特斯拉哪怕只切走10%,营收也能超过如今全部电动车业务。
面对特斯拉的规模化攻势,国内企业选择“单点爆破”。例如珞石机器人研发的柔性灵巧手,能模拟人手抓取鸡蛋、操作螺丝刀,已出口至德国汽车生产线;而灵犀微电的触觉传感器,让机器人指尖能感知0.1牛牛的微力,避免捏碎精密零件。

这种“部件突围”策略更贴合国内产业链现状——毕竟高端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整机成本难压低,但好处是能快速商业化:宇树机器人已拿到顺丰DHL的物流订单,智元则为富士康提供了定制化装配方案,单笔合同金额超亿元。
热潮之下隐患浮现,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共发生141起融资,但74%集中在A轮前,超八成企业年营收不足千万,某初创公司曾展示“会调咖啡的机器人”刷屏网络,却因算法无法适配不同型号咖啡机,最终被客户退单。

国际赛场同样挑战重重,Figure AI在宝马工厂的落地需对生产线进行定制化改造,每个场景适配成本高达百万美元;特斯拉虽宣称明年量产,但供应链人士透露,其电机良品率至今未突破80%。
人形机器人的竞赛刚吹响号角,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之间的鸿沟仍需时间跨越,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变革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幻想——它正沿着“硬件成本下降、AI能力飙升、场景渗透加速”的轨迹,一步步撬动万亿级市场。
对于中国玩家而言,与其追逐通用型机器人的宏大叙事,不如深耕细分领域的“硬技术”,毕竟,真正的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把零件磨到极致的人。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