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封面新闻曾报道北京游客白女士,在青海大柴旦某酒店入住时,疑似喝到一瓶矿泉水瓶装的不明化学液体。医院门诊病历显示,其咽部黏膜充血,被诊断为消化道化学伤。涉事酒店回应,不清楚液体来源,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对液体进行取样送检。
图源:封面新闻
9月22日,大柴旦行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1日接到游客白女士的反映后,立即对不明化学液体进行留样,并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检测。“样品检验检测的情况是,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含量为39毫克/升,而正常的水质检测,阴离子洗涤剂含量应小于等于0.3毫克/升,从检测结果看明显是超标的,推测是洗涤剂。”
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液体来源尚不清楚,“对涉事酒店进行初步调查发现,酒店的布草是送到机构进行清洗,洗衣房里的洗涤剂是封住的,倒不出来。我们已对酒店的所有洗涤用品进行扣验,做同质性检测,进一步调查该液体来源。”
零度观点:标准化的“宿敌” 是习以为常的“麻痹”
根据官方的检测结果,确定了液体究竟“是什么”,却回答不了“从哪儿来”,是酒店的清洁人员疏忽遗留的?还是有人刻意放的?又或者其他环节出了问题?这些问题亟待回答。当地有关部门反应迅速,及时送检,还公布了结果,一系列操作值得肯定,但调查绝不能止步于认定液体成分。仅凭“布草送外清洗” “洗衣房洗涤剂是封住的”,酒店仍然无法摆脱责任,标准化流程不会犯错,但执行流程的人难免犯错。
作为服务行业,保障客人的安全,是酒店最基本、最核心的责任,对酒店内的任何物品,尤其是入口之物,保障安全不能含糊。这起事件也提醒酒店,在管理上要“查缺补漏”,清洁用品的规范存放、员工的操作培训,客房用品的检查流程,都需要更加严格和规范。服务看细节意识,安全看责任意识,只有当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追问,消费者才能“安心消费”。
(来源:封面新闻)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