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胡新)“城市的发展不是无根的,几千年过去了,武汉还流淌着古代文明的基因!”10月28日下午,由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武汉出版集团主办的公益性文化讲座“武汉文脉大讲堂”,迎来了考古学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

武汉文脉大讲堂上,学者方勤做题为“武汉地区考古发现与文明进程”的讲座。记者万建辉 摄
方勤以“武汉地区考古发现与文明进程”为题,指出从两万年前的“汉阳人”到今日的国际都市,武汉以地理之枢纽、考古之实证、文化之包容,诠释着“何以江城”的千年命题——它不仅是长江文明的活态标本,更是中华文明流动与创新的生动缩影,武汉的城市孕育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几乎是在同步进行。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水在此交汇,汉水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连同周边的府河等水系,多呈南北走向。方勤认为,这种独特的水系格局,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关键节点,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所说,武汉乃 “关枢之地”,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汉阳人”头骨化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两江交汇孕育文明基因。考古证实“汉阳人”的活动踪迹可追溯至距今两万年前。“汉阳人”主要指生活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地区的人。该地区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武汉三镇之一,拥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和历史背景。

武汉文脉大讲堂上,学者方勤做题为“武汉地区考古发现与文明进程”的讲座。武汉出版集团 供图
1万年前后,尤其是5000年前左右,武汉地区文明曙光初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的密集分布,见证了彼时人类的生活印记,串联起长江文明早期发展的完整链条。具体到武汉城区,武昌水果湖的放鹰台遗址距今5000年,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彰显出当时文化的发达程度。4000年前,黄陂张西湾遗址已形成早期城市雏形,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虽当时不一定筑有城墙,但已然是重要的聚落。而“城”的出现,正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金道锡行”线路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在武汉关于长江文明探源中,盘龙城遗址堪称“活态史书”。盘龙城在商代走向辉煌,成为大型城市,精美的青铜器、大型玉戈和圆鼎等,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方勤说,提及夏朝,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盘龙城的夏代遗存。事实上,盘龙城不仅有夏的遗迹,2024年在黄陂六银庙发现的二里头时期(夏代)墓葬,更是重大突破。
商周时期,一条重要的通道 ——“金道锡行”开始萌芽。“金道锡行”中的“金”指铜,是古代炼铜所需锡的运输通道。距今3000年前后,这条通道将安徽、江西、湖北大冶的铜,通过长江水运,经武汉运往中原,成为连接南北的要道。从黄陂郭元咀等商周考古遗址发现看,武汉地区的滠水、府河、汉水,都可能是青铜北运的水运通道。

黄陂张西湾古城遗址的城垣解剖坡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所以说‘九州通衢’是有道理的,距今3000年前就已形成了,在铭文中也有明确记载。”方勤表示,这一南北联通通道的形成,体现了武汉在当时交通与资源运输中的关键地位,也为其后续文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金道锡行”让武汉成为枢纽,奠定了“九州通衢” 根基。
秦汉时期,武汉地区不断发展。到了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筑城,武汉的军事地位日益凸显。隋唐时期,武汉的交通地位进一步凸显,文人骚客在此驻足,在黄鹤楼留下千古诗篇。考古发现大量隋唐墓葬,反映出武汉地区连通四方的交通优势,它融合了北方与长江中下游的多元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发现铸铜作坊的黄陂郭元咀遗址方位(红线内),滠水河和竹竿河源头接近,推测是青铜北运的路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明代,朱元璋分封楚王,武昌城规模恢宏,武汉经济进一步繁荣,在武汉留下了龙泉山明楚王墓,八代九王茔园。到了近现代,汉口商贸崛起,声名远扬,成为“天下四聚”之一。随着1861年汉口开埠,武汉不仅是“九州通衢”,更是连接海外的重要节点,万里茶道兴起,使武汉的影响力远达欧亚。
近现代武汉更是书写了辛亥革命首义、武汉抗战等历史篇章,枢纽地位孕育的革命性与包容性,成为城市精神的核心。交通发达,促进了商业发达。武汉的商业历史源远流长,从盘龙城时期 “金道锡行” 的资源交换,到明清时期成为经济繁荣之地,再到近现代商业的蓬勃发展,商业一直是武汉的重要特征。方勤披露,云梦汉简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失传2000多年的《市贩律》,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商业法之一,从大范围的概念来讲,反映了武汉地区商业活动的规范性和早期繁荣。

郭元咀出土的青铜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方勤表示,长江文明赋予武汉的特质,就是交通与交流的包容性。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接纳着来自各地的人流、物流,更体现在文化交流中,使武汉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考古不仅证史,更要让城市的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他认为,长江文明是一个动态发展、源远流长的文明体系,也是一条从未间断的文脉,武汉作为其重要节点,正以新的形式传承文明基因:建设中的长江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长江艺术季,将盘龙城青铜器、石家河玉器等考古遗产转化为文化符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更让武汉“通江达海” 的城市气质融入现代文明。

今年4月,首批成果甲编7种21册正式出版。武汉出版集团 供图
据悉,武汉文脉大讲堂旨在传播武汉城市文化,推进《武汉文脉》编纂出版成果惠及广大读者。该讲堂依托《武汉文脉》专家资源,定期邀请学者讲述武汉文脉故事,推动经典文献贴近大众、融入当代生活,在城市文脉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价值。今年9月,武汉文脉大讲堂首期开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严昌洪教授主讲了 “《〔乾隆〕汉阳府志》的修纂与价值”。

今年9月,首期武汉文脉大讲堂现场,前排中间为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严昌洪教授。武汉出版集团供图
《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于去年6月启动,目标是全面摸清武汉地方文献家底,梳理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分为甲(文献)、乙(史料)、丙(研究成果)三编。今年4月,首批成果甲编7种21册正式出版,其中包括《〔乾隆〕汉阳府志》6册。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