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曾是阿拉伯世界的大哥,为何跌下神坛,沦为阿拉伯二流国家?

阿拉伯世界由22个阿拉伯人占绝对主体、通用阿拉伯语的国家组成,生活着超过4亿阿拉伯人。

但这22个阿拉伯国家在面积和人口规模、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差别巨大,但很难说哪个国家能够有实力和资格领导整个阿拉伯世界。

但埃及是唯一人口过亿的阿拉伯国家,放在几十年前埃及是实至名归的阿拉伯世界老大。二战后埃及凭借相对较强的综合国力,曾长期扮演着“阿拉伯盟主”的角色。

▲埃及在中东的位置

历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都扮演着阿拉伯的主导力量,埃及总统纳赛尔更是受到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民众的追捧。

但80年代后,埃及就失去了阿拉伯盟主的地位。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再也无法做到一呼百应。本国经济更是长期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

如今当人们再提起阿拉伯世界的强国,或许或首先想到沙特,埃及逐渐沦为阿拉伯世界中的二流国家。

▲军力强盛的埃及

埃及为何能成为阿拉伯世界盟主?为何短短几十年,万人敬仰的盟主就沦为了二流国家?


一、古埃及文明消亡和阿拉伯化

埃及虽然现在是一个阿拉伯国家,但历史上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的并非阿拉伯人,而是如今已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人形象

公元前32世纪,埃及建立统一政权并开始大规模开发尼罗河。在近现代工业强国出现以前,农业一直是各个古代大型帝国赖以存续的基础。

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流域耕地每公顷小麦产量是同期两河流域的3倍,为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公元前25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的人口已达150~200万。

▲古埃及使时期的西亚北非

古埃及的辉煌延续了2600余年,公元前6世纪,随着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国的入侵,埃及独立发展进程被打断,成为一个又一个帝国的地方省份。

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伴随伊斯兰教一同崛起,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西亚、北非大片土地。

▲阿拉伯人崛起

在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政策推动下,古埃及人大量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另有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古埃及人演化成科普特人(占今埃及人口的15%左右),到9世纪时,埃及的多数人口已是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了。

▲阿拉伯人(黄色)分布

10世纪前后,阿拉伯帝国陷入分裂,从那以后,阿拉伯人再也没能建立统一政权。

埃及虽已阿拉伯化,但凭借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基础相继建立图伦、法蒂玛、马穆鲁克等强大地方王朝。

▲法蒂玛王朝

16世纪初,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大片土地,阿拉伯人再度沦为被统治民族。

到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衰落,统治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原为奥斯曼帝国军官)击败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取得实质独立,奥斯曼帝国保持对埃及的名义统治。

▲奥斯曼帝国

阿里立足埃及优势的地理位置和农业基础,开启埃及的近代化改革,同时在法国支持下建立了一支新军,此时的奥斯曼帝国陷入内忧外患,其治下北非阿拉伯人区域则变成了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阿里近代化改革后,埃及大举对外扩张

埃及为获得西方支持,自1854年起,先后将苏伊士运河建造权交付法英两国。1869年,英国最终完成苏伊士运河修建。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了43%。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英国到印度、东南亚等海外重要殖民地的时间,为了强化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英国于1882年入侵埃及,在阿里的后裔中挑选傀儡出任统治者,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殖民者带来的近代民族思潮刺激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形成,一些阿拉伯贵族试图通过与英法合作来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并逐步实现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圣裔哈希姆家族(伊斯兰教创建者穆罕默德的后裔)被看作“统一阿拉伯世界”最合适的实践者。

▲哈希姆家族

1914年一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主导的同盟国阵营,埃及作为英国的保护国,宣布废止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名义宗主权,同时加入英法主导的协约国集团。

一战彻底改写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局势,战败的同盟国集团遭到战胜国的清算,德国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则分崩离析。

▲一战后的西亚阿拉伯人地区

一战期间,英法等国为削弱奥斯曼帝国实力,支持哈希姆家族带领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发动反土起义,但一战结束后,英法背弃承诺,瓜分了原属于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大片阿拉伯人领地。

纵使哈希姆家族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大旗,但该家族只能依附在英法列强羽翼下,统治几个傀儡性质的政权。

▲哈希姆家族统治的地区

到1924年,随着沙特家族吞并哈希姆家族的汉志王国并建立沙特阿拉伯。哈希姆家族失去圣城麦加的控制权,在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大跌。沙特没有统一阿拉伯的欲望,阿拉伯统一事业失去了主导力量。

20世纪上半叶的埃及具有先发的工业化优势,特别是1922年埃及制定宪法之后,埃及成为名义上最早独立的阿拉伯国家。

但穆罕默德·阿里的后裔名为埃及的统治者,实际上仍是英国的傀儡,因此当时的埃及也没有能力领导阿拉伯的统一事业。

▲埃及独立较早




二、埃及成为阿拉伯老大哥

二战结束后,英国失去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埃及也获得了更多的政治自主权,但苏伊士运河区仍旧被英国控制。

▲苏伊士运河

随着殖民势力的瓦解,大量阿拉伯国家迎来了独立。最终成为由22个国家组成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国家中存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政体。但在泛阿拉伯主义影响下,阿拉伯人再度开始建立统一阿拉伯国家的尝试。

在此背景下,埃及于1945年倡导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这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也是推动建立统一阿拉伯政权的初步尝试,阿盟总部落户埃及首都开罗。

▲阿盟旗帜

就在阿拉伯人欢呼自由,尝试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动打碎了阿拉伯人对战后世界的“美好认知”。

1948年5月,犹太人根据联合国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的领土上建立了以色列,这被阿拉伯世界视为奇耻大辱。

为夺回属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埃及,约旦等国组成阿拉伯联军对以色列发动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第一次中东战争

埃及是阿拉伯联军中出兵最多的,占中兵力的35%以上,但以色列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最终击溃联军并夺走了原属于巴勒斯坦的部分领土,约8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

对外战争的失败、王室的骄奢淫逸以及官僚系统的腐败致使君主制在埃及遭到极大质疑。

1952年7月,以纳塞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团发动政变,埃及国王法鲁克二世流亡海外,埃及建立了共和制。

▲法鲁克二世

纳塞尔等人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对埃及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埃及与西方的关系迅速恶化。

时值冷战,埃及迅速倒向苏联,这引发了美苏两国对埃及的地缘争夺。

▲纳赛尔(中)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右)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手中转为埃及国有。此举一旦实施将严重削弱英法的世界影响力。

而随着埃及和以色列的对抗加剧,1956年10月。以色列和英法联军入侵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在军事上遭遇失败,但美苏两国为了拆解英法两个“过气列强”的殖民体系,开始在外交等层面支持埃及,最终埃及成功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从土耳其人入侵到英法殖民统治,阿拉伯人就在异族的统治下艰难度过了4个多世纪。如今埃及击败了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帝国,以色列也被迫吐出了之前占领的一部分土地。

纳塞尔一举成为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纳赛尔受到阿拉伯人追捧

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分为以埃及为主导的共和制国家,以及伊拉克,沙特等君主制阿拉伯国家。

君主们担心纳塞尔的成功会对本国君主政体产生影响,但各国民众对纳赛尔十分推崇。

纳赛尔是一个坚定的泛阿拉伯主义者,即希望在阿拉伯世界建立统一希望在阿拉伯世界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驱逐外部干涉势力,即纳赛尔主义。

▲埃及是共和制阿拉伯国家

凭借个人政治魅力,纳赛尔主义受到当时许多阿拉伯青年政治家和各国中下级军官的追捧。

1958年,叙利亚军方发动政变并宣布与埃及合并,不久后北也门也加入进来,纳赛尔担任这个被称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家元首。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在埃及的计划中,这个联邦将吸纳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加入,最终实现阿拉伯的统一。

但在现实运作中,埃及人垄断了重要职位,叙利亚和北也门沦为陪衬。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这个联邦维系了不到两年就宣告解散,但纳赛尔的声势在阿拉伯世界并未被削弱,其统治下的埃及在综合国力上位居阿拉伯国家首位。

埃及通过阿盟等组织,持续向阿拉伯各国输出影响力,号召整个阿拉伯世界团结在埃及周围,与西方和以色列对抗,开罗也发展成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开罗

进入60年代,埃及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通过苏联的军事援助,埃及率先建立起一支超过30万人的强大军队,配备苏制导弹、飞机等先进武器,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埃及领导阿拉伯世界的底气。

▲埃及陆军

纳赛尔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其在苏联援助下修建的阿斯旺大坝遏制了尼罗河的泛滥,为埃及及周边非洲国家提供了充沛的电能供应,为埃及一些轻工业部门发展提供了保障。

▲修建大坝是把双刃剑

随着国力增强,纳赛尔也认为埃及要充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领导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埃及在与以色列接壤的西奈半岛加强军事部署,并联合叙利亚、约旦等国围堵以色列。

眼见埃及的威胁越来越大,1967年6月,以色列先下手为强,对周边阿拉伯国家宣战,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历次中东战争

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领导阿拉伯军队反击以色列。但以色列凭借快速机动将阿拉伯国家逐个击破,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伤亡仅3000余人。阿拉伯联军伤亡过万,另有近1000辆坦克和400余架飞机被击毁。

埃及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不仅损失了大量军事装备,还失去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直接暴露在以军威胁之下。

▲投降的埃军

1970年,受战败打击和疾病折磨的纳赛尔去世,终年52岁。

战争的失败和纳赛尔的去世给埃及带来了严重影响,埃及经济发展日渐乏力,国力开始走下坡路。

▲为纳赛尔送葬的队伍




三、跌落神坛,从霸主到配角

纳赛尔去世后,其副手萨达特成为埃及总统。军队出身的萨达特延续了强人政治路线,继续领导埃及对抗以色列。

为夺回西奈半岛,萨达特进一步强化埃及军事力量。

▲萨达特

1973年10月,埃及利用犹太人赎罪日以军放松警惕的机会,联合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出动42万人(埃军占72%)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开战仅三天,埃军便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控制苏伊士运河东岸10-15公里区域。

▲埃军跨过苏伊士运河

这一胜利再度提高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萨达特甚至被赞誉为“打破以色列不可战胜神话”的领袖。

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君主制阿拉伯国家选择站在埃及一方,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由此引发了震荡全球经济的第一次石油危机。阿拉伯世界能如此团结的对抗西方和以色列,埃及发挥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第一次石油危机

错愕之后,以色列迅速集结部队对抗阿拉伯联军。以军先是击败了实力相对较弱的叙利亚和伊拉克,随即主力调转南下,在西奈半岛迎战埃及。

最终以色列反败为胜,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损失超过5万人,另有2000余辆坦克和400余架飞机被击毁,绝大多数损失来自埃及,西奈半岛依旧被以色列占据。

▲以军反攻

埃及没能击溃以色列,但埃及在战争初期赢得的胜利以及在政治军事领域做出的牺牲,使其获得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尊重。

但历经四次中东战争,冲在反以最前线的埃及人员损失超过20万,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不仅丢失了西奈半岛,还因为过度将资源投入军事领域,致使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困顿。

在巨大经济、领土损失面前,埃及认为很难通过军事手段击败以色列,萨达特开始重新考量与以色列的关系。

▲西奈半岛

70年代末,在美国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展开外交对话。1977年,萨达特以埃及总统的身份访问以色列,此举引发了阿拉伯国家的巨大震动。

1978年9月,美埃以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次年《埃以和约》签署。埃及与以色列建交,废除国内反对以色列的法律。两国开通直航航班。以色列将西奈半岛交还埃及,埃及则承诺半岛非军事化。

▲签署《戴维营协议》

埃及的行为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在此前的20余年间里,埃及一直是领导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和西方的核心。如今这个核心国家竟然弃民族大义于不顾,率先承认了以色列。

埃及从阿拉伯世界霸主迅速沦为阿拉伯世界的罪人,阿拉伯各国纷纷同埃及断交,埃及被开除阿盟会籍。

▲阿盟

阿盟总部从开罗前往突尼斯。埃及彻底失去了阿拉伯世界盟主的“道义名分”,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埃及倡导的泛阿拉伯思潮、纳赛尔主义也一并遭到抵制。

1981年,萨达特在阅兵中被怀有激进民族主义思想的士兵刺杀,其副手穆巴拉克接任埃及总统并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萨达特遇刺

政治乱局之下,80年代后的埃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人口的快速膨胀也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保障和治理难题。

埃及有一定的轻工业基础,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失衡。沙特等产油国凭借资源出口,在经济体量上快速超越埃及。

▲埃及石油资源并不充足

失去了道义基础和国力优势的埃及沦为阿拉伯世界的普通一员,虽然阿盟总部在1989年迁回埃及,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早已消散。

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埃及的地缘价值有所下降,所获得西方支持也在变少。而军方对国内资源的垄断、僵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埃及经济举步维艰,贫困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环境恶劣的埃及贫民窟

伊拉克、沙特等国实力增强,试图获得阿拉伯世界领导权。但受到政治体制,宗教思想等因素影响,阿拉伯世界实际上仍是一盘散沙。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曾试图获得阿拉伯世界领导权

进入21世纪,埃及依然在穆巴拉克统治下。直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西亚北非。埃及也卷入其中,政治强人穆巴拉克下台,代表宗教利益的穆兄会和军方势力相继上台,动荡进一步损害了埃及国力。

如今的埃及虽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人口过亿的国家,但95%集中在仅占国土面积5%的尼罗河谷,开罗作为阿拉伯世界的最大城市,其人口密度比北京还高。资源短缺导致公共服务崩溃,青年失业率超过25%。

耕地不足与水资源匮乏迫使埃及成为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达1200万吨,俄乌冲突后粮价飙升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

▲埃及人口集中分布在尼罗河谷

如今的阿拉伯世界是一盘散沙,沙特凭借体量和资源红利,试图在阿拉伯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其君主政体、激进的瓦哈比教派思想难被其他阿拉伯国家接受。

阿尔及利亚等国也试图掌握区域主导权,就连小国卡塔尔也通过半岛电视台等平台,不断扩大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阿拉伯各国GDP占比

埃及仍凭借苏伊士运河(占全球海运贸易的12%)和1亿人口规模保持区域影响力。

但自从80年代承认以色列、外交倒向西方后,埃及数十年间艰难积累起来的领导阿拉伯世界的“道义基础”再难恢复。埃及早已不是那个挥舞“泛阿拉伯主义”旗帜,领导领导阿拉伯世界的霸主了。

▲埃及人均GDP在阿拉伯世界已属末流(图片@数据Top分享)

军人统治、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失衡、人口压力、土耳其、伊朗等周边非阿拉伯势力的搅局也制约着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发挥影响力。

一系列问题若无法解决,埃及将难以重返阿拉伯世界的核心舞台,遑论再度成为阿拉伯世界领袖。

▲动荡的埃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阿拉伯   埃及   苏伊士运河   奥斯曼   英法   以色列   阿拉伯国家   神坛   阿拉伯人   世界   帝国   大哥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