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从芯片产业到高端制造,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的政策,用技术封锁的手段将中国排除在全球科技竞争之外,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道看似坚固的墙,却成了中国企业破茧成蝶的催化剂。
那么,中国企业是如何实现从受制于人到反制的华丽转身?
美国的制裁,中企的兴奋剂
近期,多家媒体对中美贸易战包括美国的技术封锁政策有了一个结论,不管是其封锁芯片还是封锁其他高端技术,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好事,法国媒体评价,美国的封锁是中国企业的兴奋剂。
这样的比喻恰如其分,事实上,在逆境中的中国企业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将封锁视为一次自我超越的契机。
回顾历史,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外部的封锁和压力。从原子弹到氢弹,从航天技术到高铁技术,中国总是在逆境中不断前行,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如今,面对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封锁,中国企业再次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创新能力,我们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逐渐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尤其是美国对华为技术的封锁,可谓是形成了全链条压制,在研发端,通过《出口管制条例》的“最低含量规则”,将含10%美国成分的外国产品纳入管辖,甚至对EUV光刻机实施0%阈值管制。
在生产端,欧盟配合荷兰ASML的禁令,直接导致中芯国际16nm以下制程停滞,更是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量子信息、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数据跨境传输,形成从技术到市场的完整封锁链。
这种策略的本质,就是想将中国排除在全球创新生态之外,以此来维系其技术霸权。
然而,面对封锁,中国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三年投入4400亿元研发经费,自研激光雷达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
如今,鸿蒙系统用户突破7亿,5G基站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更关键的是,华为通过“全球化不变”策略,与高通、英特尔保持技术对话,实现了用“美国砖建中国楼”。
此外,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堪称技术突围的典范,面对美国“沃尔夫条款”的排斥,中国自主研制空间站,2025年天宫空间站成为全球唯一常态化运行的空间站,采用“T字构型”设计,支持6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实验载荷数量和科研效率超过已退役的国际空间站。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技术封锁中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突围,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韧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如果还想通过老招数来封锁中国,那就是自不量力。
美国再次发出威胁
最近这段时间,中美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在中国的强硬反制之下,美国已经逐渐落入下风,尤其是中方发布的稀土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击中美国的七寸。
对此,10月20日,特朗普再次发出严厉威胁,声称如果无法与中国达成协议,将会对华实施波音飞机零部件出口管制。
这样的措施,无疑是美国又一次通过限制制裁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波音作为全球知名的航空制造商,其品牌形象和信誉建立在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信任之上,而特朗普这次将民用航材“武器化”的行为,将动摇各国对波音品牌的信任。
然而,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早已加速推进国产替代,现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订单已经超过了1200架,同时,国产长江-1000A的发动机已经完成了验证,随着其量产,C919将逐步摆脱对国外发动机的依赖,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更不用说,中国具备波音零部件仿制能力,PMA件生产体系成熟,这意味着即使波音零部件供应中断,中国也能够通过自身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飞机的维护和零部件更换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二手航材市场储备充足,可以为航空公司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降低因零部件断供带来的影响。
如今,特朗普的政策不仅不会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影响,还遭到了美国内部的质疑,其在国际上已经逐渐陷入孤立。
#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