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喝酒的态度很随意,觉得少量没什么,甚至有人还坚信酒能活血、能暖身,久而久之把喝酒当成一种日常习惯。
殊不知,对于一些疾病患者来说,酒精真的是火上浇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群,如果还心存侥幸,坚持喝酒,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医生在门诊里反复强调,不是为了吓唬,而是因为临床中看到的情况太多。
近来就有不少案例显示,有些病人就是因为戒不掉酒,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所以才会不断被提醒。
首当其冲需要关注的是肝脏疾病患者群体。作为酒精代谢的核心器官,人体摄入的酒精绝大部分需经肝脏处理。
酒精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乙醛具有强细胞毒性,会严重损害肝细胞。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过量饮酒都可能引发肝脏超负荷运转,而对于罹患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的患者,其肝脏功能本就受损,饮酒带来的危害无疑更为严重。
国际上有大量数据佐证,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酒精相关性肝病是导致肝硬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国家甚至超过40%的肝硬化病例和饮酒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已经患有肝病的人继续喝酒,肝细胞修复的速度赶不上损伤的速度,最终只会加速纤维化的进程,走向失代偿。
还有研究发现,每天饮酒量超过30克的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比不饮酒者高出2倍以上。
换句话说,对肝病患者而言,酒不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毒药,除非完全避免,根本不存在所谓安全量。
其次要关注的是胰腺疾病患者群体。作为消化系统的关键器官,胰腺承担着分泌消化酶与胰岛素的双重功能。
酒精对胰腺组织的刺激效应极为显著,尤其对已罹患急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危害更大。若在胰腺炎症未彻底消退时持续饮酒,极易引发病情反复。
对于慢性胰腺炎患者而言,长期饮酒会导致胰腺组织逐步纤维化,进而削弱其消化功能,甚至存在演变为胰腺癌的风险。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70%的慢性胰腺炎病例与酒精摄入存在直接关联,医学界已明确将酒精列为该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医生经常提醒,这类患者喝酒后的疼痛不是单纯的不舒服,而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信号。
与此同时,胰腺还是调节血糖的关键器官,长期饮酒会让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高血糖问题也随之出现。
所以,胰腺疾病患者如果还坚持饮酒,不仅是消化系统受损,内分泌功能也会受到连带影响,等到血糖和胰腺功能一起出现问题时,治疗难度只会更大。
我们再谈谈心脏疾病患者的情况。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认为少量饮用红酒有益于心脏健康,这一观点虽被广泛传播,但科学界对此始终存有争议。
对于已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人群而言,酒精带来的潜在危害可能远超其所谓的益处。
饮酒后,人体往往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现象,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饮酒量与房颤的发生存在显著的剂量关联性,每日饮酒量超过14克,房颤风险将提升约17%。
而对于心功能受损的患者,酒精还具有心肌扩张的毒性效应,长期摄入可能导致酒精性心肌病。
在此情况下,心脏的泵血能力会逐渐衰退,最终可能引发呼吸困难、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即便是所谓的少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特别是有基础心脏病的人,更不能用别人的经验套在自己身上。相反,坚持远离酒精,反而能减轻心脏负担,让病情更稳定。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群体。当人体代谢酒精时,会同步增加乳酸的生成量,而乳酸会阻碍尿酸的正常排泄,进而引发血尿酸浓度上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嘌呤含量较高的酒类,如啤酒,还会直接刺激尿酸的合成。这种双重作用会使尿酸水平在短期内急剧升高,显著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研究数据显示,饮酒人群患痛风的概率比不饮酒者高2-3倍,其中大量饮用啤酒者更易在短时间内诱发急性痛风。
痛风发作时的剧烈痛感,唯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夜间突发的关节剧痛、红肿发热,甚至影响正常行走。
而高尿酸血症本身就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长期持续可能演变为尿酸性肾病。若在此情况下仍继续饮酒,无疑会加速肾功能损伤。
尽管许多患者通过药物控制尿酸水平,但持续摄入酒精会显著削弱药效,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不管外界传言如何,对于这几类人群来说,酒精都不是朋友,而是敌人。
肝脏疾病患者需要避免进一步损伤,胰腺疾病患者要防止反复发作,心脏疾病患者要远离诱因,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更要避免加重代谢负担。
对特定人群而言,酒精带来的危害远超常人,即便只是微量摄入,也可能成为击垮他们身体的致命一击。毕竟,没有什么比健康更为珍贵。
临床中,这类因酒精导致的问题屡见不鲜,许多患者也因此一再被提醒劝诫。
而唯有真正将劝诫听进心里的人,才能更好地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
最后要提醒的是,若确实存在酒瘾问题,应积极寻求专业治疗,而非仅凭意志力苦苦支撑,因为健康一旦受损,再多的懊悔也于事无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戒酒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魏红.延续性护理对于慢性酒精性肝病患者戒酒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的作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3):144-145.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