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5日,中美第四轮经贸磋商会谈结束,但美国财长贝森特却一反常态地在一场记者会上松了口风。
他说,美国可以考虑暂时不因为中国购买俄罗斯能源而对中国加征关税,但有个前提:欧洲得先按兵不动,别对中国采取类似制裁。
说白了就是:美国这次不想冲在前面,反而把“球”踢给了欧洲。你们欧洲不动,我就不动;你们要是动手,那美国可能也得跟着来。
表面上看像是释放缓和信号,实际上却暗含着一种战略观望和条件捆绑。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其中能源是关键领域。中国虽然没有明确站队,但继续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这引起美欧不满。
而美国之前多次放风可能因此制裁中国,但这次贝森特的表态却显得格外“灵活”,就是把压力转给了欧洲。
他表面上说“可以不加税”,实际上却是在给欧洲递话、向中国施压。
美国真正想说的其实是:“欧洲你们先上,我再看情况跟不跟。”
这种策略背后,至少有三层算计:
第一,美国不想独自承担与中国正面冲突的风险。中美关系已经够复杂了,从科技战、贸易战到台海问题,美国在多个领域同时发力,也感到吃力。
如果再单独开辟一个“能源制裁”战场,白宫面临的国内外压力只会更大。所以,拉上欧洲一起“背锅”,显然是更稳妥的选择。
第二,美国在试探中国的反应。
贝森特故意把“欧洲别动手”作为前提,其实是在观察中方接下来的外交动作。
中国会不会主动和欧洲沟通?会不会调整对俄能源政策?这些都可能影响美国下一步的决策。这种“条件式让步”本质上是一种谈判技巧,用看似让步的姿态换取对方的妥协。
第三,美国也在评估欧洲的团结程度。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虽然表面上和美国站在一起,但内部立场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德国、匈牙利等国,对能源制裁一直持谨慎态度。
美国此举,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测试欧洲是否真的愿意跟着它走到底。
所以说,贝森特这句话根本不是“让步”,而是一步以退为进的老棋。
更直白点说,美国试图借助欧洲力量完成对俄罗斯的围堵,同时避免自己承受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全部代价。
贝森特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欧洲国家仍在购买俄罗斯石油或从印度购买经过俄油炼制的产品,称这种行为等于“替莫斯科输血”。
他断言,如果欧洲能对这些买家加征“二级关税”,那么俄乌冲突很快就能结束。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明确传递了美国希望欧洲打头阵的信号。
美国的“有条件不加税”承诺也反映了其面临的内部困境。
一方面,美国通胀压力尚未完全缓解,美联储正在考虑降息刺激经济。此时与中国重启关税战,无疑是给自己添乱。另一方面,特朗普在竞选承诺中声称要复兴美国制造业,需要吸引外资、鼓励创新。
而大规模加征关税可能与此目标相悖。
再加上,美国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其支持率已降至总统任期最低点。
而现在压力来到了欧洲这一边。
美国嘴上说“欧洲别动手,我就不动”,听起来是把主动权交给了欧洲,但实际上欧洲面临的选项一点也不轻松。
如果欧洲选择不对中国实施能源制裁,那么美国大概率也会暂时按兵不动。
这样一来,国际能源市场能保持相对稳定,欧洲也能避免与中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对深陷能源危机和高通胀的欧洲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问题是,欧洲真能顶住美国的压力吗?
过去几年,欧洲在对外政策上常常表现出战略摇摆。一方面想维持“战略自主”,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洲更倾向于配合美国的外交攻势。
但如果欧洲这次真的跟着美国对中国实施能源制裁,局面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中国很可能采取反制措施。
不一定针锋相对地制裁能源,但可能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做出回应。届时,欧洲企业可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本质上建立在双边需求和全球市场规则之上。
欧洲若执意将能源问题政治化,不仅难以改变中俄之间的合作现实,还可能进一步推高全球能源价格,让自己陷入更严重的通胀困境。
所以,欧洲真正的理性选择或许是保持战略定力,不轻易被美国带节奏。
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欧洲内部既有亲美派也有务实派,各方立场不一,最终的决定可能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观察者网:2025-09-16:美财长又忽悠:欧洲先对中印动手,美国才跟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