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0岁的王碧奎在洛杉矶离世,骨灰次年归国与丈夫合葬,生前许多人问她为什么不回大陆,她只是回答:我若回去,他就没归途了。
1950年,王碧奎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折,因为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吴石的身份暴露,保密局的特务闯入家中将他逮捕,王碧奎也被一同带走。
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响起枪声,吴石吟诵着“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从容就义,年仅57岁。
吴石牺牲的消息传来时,王碧奎还被关押在保密局的牢房里,遭受着无休止的盘问。
更残酷的是,他们的两个孩子,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7岁的幼子吴健成,被赶出家门,流浪台北街头,晚上睡桥洞,白天去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饭团吃。
曾经的将军家属,一夜之间成了无人敢沾的“囚犯家属”,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沉默的荣耀》电视剧剧照
多亏了吴石老同学陈诚的私下照顾,给王碧奎按了个“妇人无知”的名头,在狱中待了七个月就出来了。
可出狱后,王碧奎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她身体本就不好,腿病越来越重,却连件毛衣都舍不得买,因为没有雇主敢聘用“匪谍”家属,她只好打一些零工,和典当家里的东西过活,抚养两个孩子。
《沉默的荣耀》电视剧剧照
看着母亲为了生活拼尽全力,弟弟吴健成因为营养不良常常生病,女儿吴学成主动提出辍学打工,擦皮鞋、送报纸,一双手都磨坏了,可是就算这样日子还是难以维持,弟弟上学的学费还是没有凑齐。
好在陈诚一直在默默的关注着他们,于是他让副官以“陈明德”的身份,帮助吴健成上学,还经常接济他们的生活费。
后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吴学成十九岁就嫁给一个大她十六岁的退伍兵,这一切王碧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一切。
《沉默的荣耀》电视剧剧照
那时候台湾还在“戒严”,国民党的监视依旧如影随形,王碧奎做事处处小心着,因为吴石留下来的手稿,她一直贴身藏着,对丈夫思念至极的她,也只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拿出照片来看一眼。
1973年,吴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消息传来,在香港的亲戚将此事告诉了王碧奎,听到消息后她泣不成声,那一刻,她想回大陆的心可想而知——大儿子吴韶成大学毕业被分到河南做事,大女儿吴兰成从医学院毕业在内蒙古当出诊医生。
当时两岸隔绝,她若回去,在台湾的两个孩子肯定会受到牵连,那时连封家书都寄不出去,她心里满是愧疚。
《沉默的荣耀》电视剧剧照
1977年,王碧奎的生活终于出现转机,儿子吴健成获得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1980年吴健成拿到绿卡,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出台湾,那时的王碧奎已经70多岁了。
第二年,王碧奎终于与留在大陆的儿女团聚,当长女吴兰成和长子吴韶成飞抵美国与她相见时,一家人抱头痛哭,那顿团圆饭,他们等了整整三十年。
尽管与大陆的子女团聚,王碧奎却始终没有回到大陆,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去了,晚年她身体已十分虚弱,拄着拐杖,上个厕所都得扶墙,不敢坐飞机,她也舍不得身边那两个跟着她吃了一辈子苦的孩子,不想再分开了。
《沉默的荣耀》电视剧剧照
1991年,大儿子终于把吴石的骨灰从台北寺庙里接回大陆,安葬在郑州,女儿特意问她要不要回去看一眼,她拒绝了,后来有人追问她为啥这辈子都不回大陆,她才在给儿子的信里写下那句沉甸甸的话:“我若回去,他就没有归途了。”
这话里藏着的心思,旁人哪能轻易懂啊,她知道吴石的身份特殊,自己要是先回去,说不定会被人解读成“求荣投诚”,反而抹黑了丈夫的烈士名声。她宁愿自己做一辈子“外人”,也要守住丈夫的名节。
1993年,86岁的王碧奎在洛杉矶的医院里走了,孩子们遵照她的遗愿,先把骨灰安在玫瑰岗公墓的小格子里,直到1994年,国家安全部派专机把她的骨灰接回北京,和吴石合葬在香山福田公墓。
墓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几个简单的字,后来有人在他们的墓碑前放了束白菊,说这对夫妻终于“船靠岸”了,王碧奎用自己的“不归”,换了丈夫的“归途”,这份深情,比任何轰轰烈烈的故事都动人。
王碧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无声的坚守,她没写过热血遗书,没喊过革命口号,只是在失去一切后,依然有力量把日子过下去,这种坚韧,或许比不上战场上的硝烟弥漫,但其间蕴含的勇气与付出,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