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的卫生间为什么越来越脏,就餐区的清洁越来越慢?

最近网上有很多人谈论麦当劳的就餐环境。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麦当劳跟过去相比,明显感觉它的卫生间总是脏兮兮的,有些餐厅的卫生间还有明显异味,对嗅觉十分不友好。

餐桌上的残余物品,长时间无人收拾,即便工作人员不是很忙;勤快的就餐者,干脆自己先把桌子收拾干净再点餐,也不去麻烦工作人员。

出现这种情况,背后一定有多种原因。我们站在人性的角度,不妨如此揣摩:多年以前,麦当劳生意非常好,利润极高。商家赚得眉开眼笑,自然有动力让餐厅保持较高的卫生水准。最近几年,盈利大不如前,甚至沦落到赚辛苦钱的地位。

商家心想,我特么才赚这么一点,凭什么要提供那么好就餐环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当年,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去麦当劳吃一份汉堡、薯条、可乐,大约等于到所谓西餐厅享受一番,也是蛮有情绪价值的。麦当劳就这样被赋予高端餐厅的标签,它的就餐环境理应对得起这个标签。

但是麦当劳知道自己是一家快餐连锁品牌,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它要开很多家店,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提供标准化的食品。它的标签是工业食品、标准化、简单和快捷,跟高端餐厅并不沾边。

一、中式餐厅崛起和认知改变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适合初来乍到的麦当劳。简单、快捷、标准化,这些标签都是头顶上的光环,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但是,中国毕竟拥有近万年的文明史,中国这片土地流淌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我们对于饮食,自然有我们的标准。

我们喜欢看着老板娘带着人把新鲜的蔬菜洗干净,切整齐;喜欢看着大厨端起燃着火焰的铁锅爆炒,有条不紊的挥洒着调料;喜欢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等着荤的、素的,凉的、热的,烹的、炒的...一道道菜端上来。

新鲜的、丰富的、个性的、带有烟火气的,才是我们心中的好餐厅。这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写在基因里,总要被唤醒。

慢慢的,我们的身边,各种地方菜系餐厅开始多起来,以鲜著称的粤菜,以辣闻名的川菜,辣中又细分重庆的麻辣、湖南的香辣等等,还有雅俗共赏的淮扬菜,量大管饱的东北菜,以及数不尽的地方小吃。确实,在“吃什么”“如何吃”这个上面,我们真的是遥遥领先。

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比较,麦当劳曾经的优势,瞬间变成的缺点。

麦当劳仅提供汉堡、鸡翅、薯条等简单几样主食,虽然汉堡里可以放牛肉、鸡肉、或者鱼肉,然后再加两片生菜叶,给人一种我很均衡或丰富的感觉。但是在我们眼中,它终归是主食;可以吃饱,但是没有我们饮食文化中的“菜”。

它的简单,慢慢变成了单调和营养单一,最后成为营养不均衡和不健康的代表。

麦当劳能够快捷和标准化,依赖于工业流程提供各种半成品,如汉堡的面包胚、薯条、牛肉饼等。这些工业制成品,具备在餐厅迅速加工的特点。麦当劳之所以提供较少的食物种类,主要是为了让现场制作能够比较从容的对应工业化生产,是资本的理性选择。

从工厂到餐厅,存在客观的时空距离,这必然要求工业半成品需要较长的保质期。京东上能够买到麦当劳的供应商之一蓝威斯顿的薯条产品,我们发现该产品需要零下18度储存,保质期730天。

半成品、冷冻保存、数百天保质期,现场制作又如何?麦当劳不再美好。

我们的认知,在此消彼长中悄然改变。当中式餐厅以各种方式,开遍大江南北,比如菜系化、主题化、类型化,当然还有连锁化,完整且充分展示了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时,麦当劳的客户流量肉眼可见的萎缩,有些门店的空位越来越多。

赚的少了,讲卫生的动力没了。商家最重现实,是最大的现实。

二、国家的发展和麦当劳平民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迎来高速发展期,居民收入也大幅增长;相比而言,麦当劳的价格一直比较平稳。慢慢的,能够消费麦当劳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消费频率也越来越高,高端餐厅的标签隐退。麦当劳终于成为它应有的样子,面向大众的美式连锁快餐。

这个过程也是麦当劳在中国大踏步拓展的阶段,特别像北京、上海、深圳等这些一线城市。店面数量急剧增加,门店密度指数级增长。所以,虽然客户群整体扩大,但是被越来越多的门店所稀释。

当然,更主要的是,中式连锁快餐也进入高增长期。迄今为止,诞生了具有广东风味的真功夫,从安徽走出来的老乡鸡,来自于重庆的大米先生,发轫于上海的永和大王,诞生于黑龙江的喜家德虾仁水饺,敢于硬刚美团的魏家凉皮,等等。这些中式连锁快餐,基本都和麦当劳处在一个生态位,他们分流了很多麦当劳的客户。

不仅如此,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更高生态位的中式连锁餐厅,著名的有海底捞火锅、徐记海鲜、半天妖烤鱼、绿茶餐厅、眉州东坡酒楼、费大厨湘菜馆等。

跟这些餐厅相比,麦当劳无论是就餐环境、服务水准、口味匹配度、菜品和主食的丰富程度,当然还有价格,完全处于低一档、甚至低几档的地位。

平民化的美式快餐厅,提供平民化的就餐环境,商业逻辑固然自洽。作为消费者,我们还是希望:麦当劳的所有餐厅都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如果某个店盈利水平不足以支撑,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撤店。毕竟作为一家连锁型企业,让某个不好的店面影响整个品牌,并不明智。

三、从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

过去若干年,美国波音重大事故频发,特别是5个月内,印尼狮航和埃塞俄比亚航空的波音 737 MAX 8 客机,连续两起空难,震惊全球。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波音公司的金融化。

1997年波音与麦道合并。此后,麦道的金融资本逻辑逐渐渗透并反噬了波音原有的产业资本逻辑,导致企业文化从工程师主导型转变为金融驱动型。具体体现在:

决策权转移:金融导向的高管掌握了控制权,工程师群体的决策权逐渐丧失。

‌管理模式变化‌:生产与决策分离,经验丰富的员工被优化,大量技术工作外包。

资金配置变化‌:研发投入比例下降,资金转向股票回购和股息分红。 ‌

安全文化缺失‌:内部安全报告系统失效,员工因担心报复而隐瞒问题。

这种事不止发生在波音身上,美国的通用汽车也是如此。过度金融化的通用汽车研发上不思进取,产品毫无竞争力。如果不是美国的贸易壁垒,今天的通用汽车必然让2009年重现,再破产一次。

2017年,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凯雷投资集团和麦当劳达成战略合作,成立新公司。中信资本联合体(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成为控股股东。

这场交易,表面上是麦当劳本土化,实质上是麦当劳(中国)金融资本化。

来自美国的麦当劳终于走上和波音同样的道路。不同的是,金融资本控股后,麦当劳启动疯狂扩张模式。当然,这也是金融资本的天然属性之一。

收购前,麦当劳在华27年,开了2500家店。收购后,麦当劳中国7年开了4500家店,截至2025年3月,麦当劳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达到7000家。

金融资本主导后的麦当劳,开店效率是之前的7倍。这种极度夸张的扩张速度,必有代价,比如管理跟不上、服务质量降低等。考虑到紧盯着财务报表的金融资本,还不停地皱眉,抱怨单店盈利下降、运营成本过高。所以,你还会奇怪:麦当劳的卫生间为什么越来越脏,就餐区的清洁越来越慢吗?

产业资本金融化,从决策权开始,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到管理方式、激励模式的转变,最终导致质量优先的文化丧失。

麦当劳再次证明,公司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始终主导着企业发展。

麦当劳在中国变了。表面上是实现了本土化,实质上是完成了金融资本化。资本的属性不同,意味着文化不同。经过逐层渗透,企业文化最终会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驱动型转变为金融驱动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麦当劳   卫生间   清洁   波音   餐厅   金融资本   中信   中国   薯条   麦道   美国   大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