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台美国无人机9台大疆,却遭8年围剿,上诉能否打破封杀魔咒?

哈喽,大家好,老武这篇文章讲的是,大疆被美国政府追着围剿,用霸权主义遏制企业发展的事情。

在美国的农场、消防现场、执法一线,每10台无人机里就有9台印着DJI的标志。

可就是这样一个“渗透”到美国社会毛细血管的中国品牌,被美国政府追着围剿了整整8年。

2025年10月14日,大疆正式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挑战国防部将其列入“中国军工企业”清单的决定。

这场持续八年的拉扯,到底能不能迎来转机?大疆的上诉,又能否打破美国的封杀魔咒?

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那时候大疆已经是全球无人机领域的绝对王者。

美国陆军突然发了份内部备忘录,以“网络安全风险”为由,要求部队立刻停止使用所有大疆无人机和配件。

这道命令,成了大疆在美国噩梦的开端。

接下来的几年,美国的限制措施一层叠一层,根本不给喘息的机会。

2019年,美国内政部暂停使用大疆,理由还是老一套的“数据安全审查”。

2021年12月,商务部出手将大疆列入实体清单,甚至扣上了“技术可能用于侵犯人权”的帽子。

2022年,最致命的一击来了,美国国防部把大疆列入“中国军工企业清单”,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及承包商不能采购,美国基金不能投资,官方市场直接被一刀切。

大疆不甘心,和美国政府沟通了16个月,提交了无数资料解释自己只做民用产品,从未和军方有过合作,但五角大楼压根不买账。

2024年10月,大疆终于忍无可忍,把美国国防部告上了华盛顿特区联邦地方法院。

2025年9月,一审判决下来,结果挺魔幻的,法院驳回了国防部大部分核心指控,承认拿不出大疆“涉军”的实质证据,却仅凭大疆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以及产品“兼具民用和军用潜力”,维持了封杀决定。

说白了,就是“我没证据,但我觉得你有风险,所以你还是被封杀”。

大疆自然不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就有了后续的上诉,这场官司一打就是8年。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制裁不仅没打垮大疆,反而让它的市场份额越涨越高。

现在大疆在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占比高达79%,美国消费级市场更是超过90%,执法部门96%的无人机都是大疆的。

得克萨斯州消防部门曾公开反对禁令,说禁用大疆会让救援效率下降50%,真遇到火情根本扛不住。

就连美军士兵,在2018年禁令后还自掏腰包买大疆,最后五角大楼在2025年7月悄悄恢复了含中国零件无人机的采购,理由是“对手的低成本产能已远超我们”。

北卡罗来纳州的农场主约翰说得很实在,他的大疆无人机才8000美元,比美国同类产品便宜一半以上,“总不能为了政治表态亏钱种地”。

更荒诞的是,还有第三方公司专门采购大疆,换个商标就翻倍卖给美国政府部门,美国陆军部还得特意强调“仅用于非军事项目”,自欺欺人罢了。

美国国会曾想通过《反制中国无人机法案》全面禁售大疆,但参议院担心影响公共服务,至今没能生效。

毕竟全美国有6000多个公共安全机构依赖大疆,农业领域渗透率超过50%,从加州果园巡检到得州森林灭火,到处都离不开它。

这种“既依赖又打压”的操作,属实有点打脸。

大疆能硬扛8年制裁,核心还是技术够硬,别人替代不了。

它手握9000项核心专利,从飞控系统、云台到图传技术,筑起了一道别人很难跨越的护城河。

就说那款AgrasT100农业无人机,能搭载100升液体喷洒或150升播撒系统,单次作业面积是美国同类产品的两倍,还能在夜间和七级大风里稳定飞行。

2025年9月,大疆又宣布搭载华为纯血鸿蒙系统,鸿蒙原生AI模型的推理速度比传统方案快3倍以上,智能避障、航线规划这些功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美国不是没试过扶持本土企业,硅谷的3DRobotics估值曾达3.6亿美元,结果推出的无人机GPS频繁失灵、云台抖动,10万台备货只卖了2万台,最后直接破产。

另一家受政府补贴的Skydio,市场份额还不到3%,用户反馈“白天凑合用,晚上救人还得靠大疆”。

美国政府问责局算过一笔账,仅执法部门全面替换大疆设备就需投入37亿美元,耗时至少5年,农业领域禁用的话年损失会超过20亿美元。

而且供应链这东西,真不是短时间能建好的。

在深圳周边,90%的无人机零部件24小时内就能配齐,而美国Skyfish公司的无人机,核心无刷电机还得从珠海采购,2024年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后,它的产能直接下降40%。

大疆自己也早有准备,把部分产能转移到墨西哥蒙特雷工厂,通过“第三国组装”规避25%的美国进口关税,现在Mavic3系列70%的产能都来自这里。

回到核心问题,大疆这次上诉,到底能不能打破封杀魔咒?

从法律角度看,完全胜诉的概率确实不高,大概只有30%左右。

美国法院审查的是国防部的决定是否“武断任性”,只要国防部能拿出个“看起来合理”的理由,法院一般不会轻易推翻。

一审已经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双重用途”是合理依据,大疆要翻盘,就得证明这两点和军方没关系,比如“国家级技术中心”只是普通科研荣誉,不代表国防支持;产品有军用潜力不代表实际会被用于军事。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希望,部分胜利的可能性大概有50%,比如争取到撤销部分认定或者重新审查。

从政治角度看,大环境确实不友好。

美国这几年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泛国家安全”打压,有不小的民意基础,拜登政府不仅继承了特朗普时期的制裁,还变本加厉。

无人机又和空域安全、情报收集挂钩,国会还在推动禁止政府机构使用中国无人机的法案,这种氛围下,就算大疆道理再足,也很难完全扭转局面。

但其实大疆上诉,也不全是为了赢官司。

自从2020年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大疆在美国的核心收入占比已经大幅下降,它早就布局了欧洲、东南亚、中东市场,2025年上半年在印尼销售额增长120%,在沙特市场份额达68%。

这场官司更多是“声誉战”,赢了能重塑国际品牌形象,输了也能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是被动挨打的公司,敢在美国法庭上硬扛五角大楼。

说白了,美国这么死死盯着大疆不放,根本不是真的担心“国家安全”。

表面上拿“数据安全”“军用潜力”说事儿,骨子里其实是怕了。

怕大疆的技术太先进,让美国本土企业没了活路;怕核心设备都用中国货,自己的产业话语权旁落;更怕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戳破了美国科技霸权的神话。

美国本土无人机企业一个个被大疆打得喘不过气,Skydio、Parrot这些品牌,要么性能跟不上,要么价格贵得离谱,不靠政策保护根本站不住脚。

所以打压大疆,既能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人设,又能给本土企业争取发展空间,简直是“一举两得”的算盘。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还在2025年10月打出了稀土管制的组合拳,强化稀土物项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明确军事用途的稀土出口申请不予批准。

这一下直接击中了美国的软肋,美国超过八成的锑依赖进口,其中六成来自中国,而稀土是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关键材料,美国现有库存仅能维持数月,建立完整供应链至少需要五年。

一边是大疆的技术硬实力,一边是稀土供应链的牵制,美国的封杀,其实已经陷入了两难。

大疆这场和美国的8年拉锯战,早已超越了企业维权的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数码   无人机   美国   中国   美国政府   国防部   稀土   技术   核心   企业   产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