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周围人对我的评价都是“能干又要强”。
有了孩子后,我更是工作家庭两不误。
在我的陪伴督促下,小学期间,儿子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让我很是欣慰。
虽然每天忙完工作,还要操持家务,辅导孩子学习,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上了初中后,儿子也进入了青春期。他有了叛逆的苗头,对学习和生活,都不再对我言听计从。
周末让他去上培优班,巩固提高,儿子的反应非常强烈:
能不能别总瞎安排我?我干什么需要每时每刻都听你的话吗?
我听了真是一肚子火,父母拿那么多钱让你去补课,是为了谁?
晚上吃完饭,我叮嘱他抓紧写作业,然后洗澡早点睡觉。
儿子却不耐烦的“啧”了一声,厌恶的神情溢于言表。
我一下子就被激怒了,质问他:
你什么态度?我让你写作业,早点睡有错吗?
天天跟我丧着个脸,好像我欠你的一样,除了亲妈没人管你!
就这样,在三天两头的争吵和激烈的对抗中,儿子升入初二。
一言不合,他就跟我抬杠,顶嘴,对我没有丝毫的关心和尊重。

有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后,迟迟不肯开始学习。
就躺在一边玩手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不见行动。
我心里着急,催他赶紧写作业:
都几点了,你早写晚写都得写,快点完成不行吗?
天天就知道玩,多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本是提醒,儿子却一下子火了,气势汹汹的指着我,大吼道:
我每天自己怎么做,心里有数,你为什么总要瞎指挥,安排我?
听你说话我就烦!
看着他那副怒目圆瞪的表情,看仇人一样的眼神,我的眼泪唰的一下就流了下来。
回想过去跟儿子频繁的争吵,对抗,一幕幕水火不容的场景,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力。
这些年,为了孩子的成长,我白天忙工作,晚上陪学习,再累也逼自己咬牙坚持。
可我的付出,换来了什么?
青春期的儿子,指着我的鼻子骂,对我毫无尊重和心疼!不上进,不服管,我真想放弃他,任他自生自灭!

02
为什么儿子会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做,才能化解儿子的叛逆?
在持续的学习中,才逐渐明白——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对抗,家长的要做的,不是说服或镇压,而是让自己越来越“没用”。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青春期心理发展规律。
青春期孩子最核心的心理需求,是自主性和能力感,而传统的“全能妈妈”模式,恰恰会压制这种需求。
所谓的“没用”,并非“无能”,而是指父母有意识地退后一步,将责任和空间归还给孩子。
这种“战略性的示弱”,才能激活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成长系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通过自主探索来获得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我能行”的信念。
当家长过度包办、能干,显得太“有用”时,会触发两种反应:
一是反抗机制,孩子用叛逆争夺控制权。
比如妈妈催促孩子做事,孩子故意拖延,用消极对抗来宣示主权。
二是习得性无助,孩子默认“反正妈妈会解决”,逐渐摆烂。
比如妈妈每天跟着孩子收拾,孩子从不珍惜劳动成果。
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能干、包办的妈妈,反而会在孩子的青春期,迎来最猛烈的反抗。
小的时候,孩子没有自主心理,依赖性强,对父母配合度高。
到了青春期后,孩子的心理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他们渴望自己做决定,不被别人指手画脚。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察觉到孩子的变化,调整教育方式,就能将问题由大化小,引导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相反,如果家长还停留在习惯的包办模式里,“一厢情愿”的说教、管控孩子,那就会迎来一场狂风暴雨,处理不好甚至会两败俱伤。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儿子的对抗来的如此强烈。
我习惯了对他一手操办,发号施令,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慢慢长大了,我的教育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
他的每一次顶嘴、抗争,都是在为自己的自主权抗争。
我却简单的把问题都归咎于儿子,认为是他叛逆、不懂事。
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我决定改变教育思路和方法,让自己做一个“没用”的妈妈。
03
1、把权利和空间还给孩子,妈妈越“无用”,孩子越积极能干
包办操心的妈妈,往往在生活中替孩子承担了很多职责,也行使了不少权利。
比如催孩子起床,吃饭,学习;
替孩子着急,报名各类辅导班;
帮孩子给老师打电话请假、找借口....
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惰性”,既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又因为被剥夺了做主的资格,而产生逆反心理。
儿子在吵架时,曾经崩溃的大吼:
这是我的事,你能不能别瞎叨叨,瞎指挥?
什么都得听你的,就你对?那你替我活得了呗?
当时我只觉得他不领情,不知感恩,现在才明白,那是他发自内心的呐喊。
我不再过度操心,替孩子着急担心,建议干涉他的行为。
而是把情绪和行动的空间,都还给孩子,让他自己试错,自己做决定。
早上迟到了,我只敲敲门,提醒一次:6点了。然后吃早饭,在楼下等他。
晚了几次,感受到迟到进教室的压力,儿子不必我催,就主动给自己定了三遍闹钟。
我发现,当我学会放手,把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还给他时,儿子反而变得容易沟通,懂得改进。
情绪也稳定了很多,对我的态度也变得温和了,说话和气,有时还会主动征求我的意见。
可见,孩子没我们想的那么弱,那么差。
当他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得到允许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被调动出来。

2、引导责任转移,激发孩子的行动力
太能干的妈妈,会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我的事就是妈妈的事,反正我也说了不算。
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了被动等待,推一步动一下;被催烦了,还会消极抵抗,故意跟你对着干。
心理学上有一个胜任感缺口理论,心理学家德西发现:面对比自身现有能力稍高一点的挑战,最能激发人的行动欲。
妈妈代劳管控,等于剥夺了孩子面对“缺口”的机会。
而妈妈“无用”、退后,则会让孩子自然遭遇成长缺口,从而激发他的征服欲。
我制定了一个责任过渡计划,告诉儿子,以后学习这件事,需要自己想清楚。
每天学多久,考试成绩如何,将来上什么样的高中大学,都由你自己决定。
“如果你想要好好学习,将来就是出国留学,妈妈也会全力支持;
但如果你就是不爱学,那初中毕业后学一门技术,妈妈也照样支持你。”
这样,就让学习的责任从家长的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儿子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被迫直面问题——没人能替我兜底,只能靠自己。
他开始对学习这件事更加上心,写作业也变得积极主动。
孩子就是这样,被人催着管着,反而觉得自己是在“替父母学习”,一肚子委屈。
但真让他承担责任,心态就变了,因为这在他心中,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事。
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开始承担责任、付出努力时,大脑会释放成就感相关的多巴胺,推动主动行为。
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会转化为能力自信,让他享受到付出的成果,从而进入正向循环。

3、重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提升价值感
为什么很多妈妈,明明为孩子付出那么多,操心又能干,却换不来孩子的尊重和心疼?
因为这种包办和监管,让孩子感觉到强势而压抑,很容易激发内心的反感。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没用”,学会策略性的示弱。
首先,我创建了一个非功利性的链接,每周都保留半小时的“无目的闲聊时间”——不谈学习,只分享彼此发现的趣事。
当孩子感受到关系中的压力解除,反而更容易打开心扉。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孩子真实的想法,也让亲子关系变得舒畅。
其次,我不再强势,而是懂得“示弱”,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1、让他充当家庭智囊的角色——妈妈想换一个冰箱,选什么品牌?你来调研决定吧!
让孩子在赋权中,获得价值感。
2、把家庭的一部分决策交给孩子——假期旅行预算6000,地点路线你全权搞定。
让孩子在被信任和托付中,获得自主权。
3、建立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对话——请教孩子擅长的问题,比如手机、电脑、游戏。
在真诚询问的过程中,满足孩子的联结感。
有天,我想发一个视频,但操作不明白,向儿子求助:妈妈不懂视频剪辑,你能教我用这个特效吗?
儿子全程耐心,不仅帮我剪好视频,还贴心的给我加了美颜。
我及时强化正反馈:你弄的比妈妈弄得好太多了!有你太幸福了!
儿子不好意思的笑笑,但脸上都是得意之色。
时常向青春期的孩子求助,既是向他们承认自身的局限,又能赋予孩子价值感。
当青春期孩子渴望被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责任感爆棚,愿意帮“无用”的妈妈解决问题。

经过我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成功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无用”的妈妈。
但儿子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充满责任心。
学习、生活习惯,不再需要我催促上火,亲子关系也变得亲密又融洽。
教育是引导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智慧,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坐到副驾驶位。
这种“没用”背后,是对生命成长规律最深刻的敬畏与信任。
当母亲收起羽翼,孩子才会伸展自己的翅膀——那些摇摇晃晃的第一次飞行,终将练就穿越风暴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