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当下的经济新赛道,你大概率先想到新能源的电池、人工智能的算法吧?但其实有片“空间”早被全球盯上,成了争抢的香饽饽,就是你头顶3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
现在美国都计划2026年在纽约落地空中出租车了,德国企业也在新加坡试运营短途空中接驳,可不少人还没反应过来,一场关于“空中疆域”的蓝海突围战,早就打得火热。
这片曾经没人在意的“无人区”,为啥突然成了香饽饽?
要是十年前说“低空经济”,可能还只是航空爱好者嘴里的畅想,但现在不一样了,它已经实实在在踩进了商业化的赛道。
不管是航空强国还是新兴市场,都盯着3000米以下的空域,就想先把“空中蛋糕”分一块走。
美国的动作最直接,一门心思瞄准“城市空中通勤”这块肥肉。
像JOVIVision、RIV这些企业,早把研发重心放在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上,一边加快试飞进度,一边跟纽约、洛杉矶这些超级都市谈合作,目标特别明确,要做第一个在大城市运营“空中出租车”的玩家。
那么,以后从纽约曼哈顿到肯尼迪机场,不用再堵在地面上耗1个多小时,坐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20分钟就能到,这种“空中通勤”的吸引力,妥妥能打开一个全新市场。
欧洲则走了条差异化路线,没跟美国抢“长距离空中出租车”的赛道。
德国的Volocopter反而盯着“城市短途接驳”,比如从地铁站飞到商场楼顶,从景区入口送到山顶观景台。
现在它都在巴黎、新加坡等地试运营了,甚至接了些商业订单,比如给高端酒店的客人提供“从机场到酒店楼顶”的专属接驳服务。
这种“小而美”的场景,反而让它在细分领域快速站稳脚跟,也给低空经济的商业化探了另一条路。
其实不管是美国的“空中出租车”,还是德国的“短途接驳”,本质上都是在抢“低空经济商业化”的先发优势。
毕竟3000米以下的空域资源就这么多,谁先把技术落地、谁先养出用户习惯、谁先定好运营规则,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里握到主动权。
可当这些国家都开始“试跑”了,咱们中国在这条赛道上,又处在什么位置呢?
聊中国的低空经济,有个名字绕不开,大疆。
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现在全球每10台民用小型无人机里,有7台都来自中国,而且大疆的飞控系统,在民用小型航空器领域本来就占着领先地位。
不管是新疆棉田里用来施肥的农业无人机,云南偏远山村送药品、生鲜的物流无人机,还是影视剧组拍航拍镜头的专业设备,背后几乎都有中国企业的影子。
这种优势不是凭白来的。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很有一套,同样性能的小型无人机,咱们的产品价格往往比国外同类低30%左右,在全球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飞控、导航这些核心技术上,中国企业也攒了不少经验,就像现在很多物流无人机,在郊区能自己躲树木、躲电线,遇到突发情况还能快速调航线,这种“自主避障”的能力,都是多年技术沉淀攒下来的。
说实在的,在低空经济的“细分赛道”上,咱们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但咱们也得清醒,优势集中在“小型无人机”领域,不代表整个低空经济赛道都能领跑。
目前咱们还有两个绕不开的短板,直接卡着低空经济“规模化落地”的脖子。
第一个是“飞得远、载得重”的技术瓶颈。
现在咱们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续航大多就100公里以内,载重量也只能坐2-3个人,想用来做“城际飞行”根本不够,氢能源动力系统虽说能解决续航问题,但成本比国际领先水平高30%左右,还没法大规模推。
举个具体的例子,要是想从杭州飞到千岛湖,全程大概150公里,现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根本飞不完,氢能源版本又因为成本太高,暂时没法投进商业运营,这就导致咱们在“中大型低空飞行器”领域,还没法跟欧美企业直接掰手腕。
第二个短板更关键,就是“空中交通管理”的空白。
现在的空域管理体系,本来是给传统民航客机设计的,比如一架客机从北京飞上海,航线、高度都是提前规划好的,全程有地面塔台盯着。
可低空经济不一样啊,以后可能几百架无人机同时在城市上空送货,几十架载人飞行器在不同高度通勤,这么多“小飞机”挤在一片空域里,怎么躲碰撞?怎么规划航线?怎么应对突发情况?这些问题现在都没成熟的解决方案。
就像十几年前网约车刚出来时,没有专门的调度系统,路上容易堵车、绕路一样,要是低空飞行器没有“空中红绿灯”和“导航系统”,就算造再多飞机,也没法安全、有序地飞起来。
很多人觉得低空经济就是“多造几架能飞的机器”,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真正撑着低空经济的,是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这三大技术趋势拧在一起发力,它们就像三角支架,少了任何一个,都撑不起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先说说绿色化,这是低空经济能“飞进城市”的前提。
传统航空器烧的是化石燃料,噪音大到居民会投诉,排的尾气也不适合人口密集的城区。
你想啊,要是每天几十架烧油的飞行器在小区上空飞,噪音比广场舞还大,尾气飘进家里,谁能受得住?所以新能源动力系统是绕不开的,这里面又分了“电动”和“氢能”两条路。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现在的研发焦点,优势特别明显,既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不用专门修跑道,比如在小区楼顶、商场停车场就能落地,又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效巡航,而且零排放、低噪音。
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在试运营了,用来接商务人士从机场到市中心,乘客反馈“噪音比地铁还小”,落地时也不影响周边居民。
这种“不用跑道、不扰民”的特点,让它成了解锁城市空中交通的关键。
氢能源则是为“更远、更重”的需求准备的。
电动飞行器适合城市里的短途出行,比如从家到公司、从机场到市区,但要是想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或者运大型货物,电动就不够用了。
氢能源的能量密度更高,能撑着飞行器飞500公里以上,载重量也能到几吨,比如从广州运生鲜到深圳,从海口飞到三亚,氢能源飞行器都能搞定。
说白了,电动负责“市内通勤”,氢能负责“城际出差”,两者互补,才能真正把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打开。
再看智能化,这是低空飞行的“安全锁”。
未来的低空飞行器,肯定不能再像现在这样“靠飞行员盯屏幕”,要是几百架飞行器同时飞,哪来那么多飞行员?所以高度自主飞行成了核心方向。
靠先进的AI传感器和导航系统,飞行器能自己规划航线,遇到高楼、飞鸟时自动躲,能自己处理突发情况。
比如碰到恶劣天气快速找备降点,甚至能多架飞机一起干活,比如十几架无人机一起给森林灭火,不用人工指挥也能配合得好好的。
现在有些物流无人机已经能在郊区自己完成送货,未来这种“自主能力”会升级到城市上空的载人飞行,相当于给飞行器装了“最强大脑”,只有这样,低空飞行才能既安全又高效。
最后是多元化,这决定了低空经济能“渗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是只做“空中出租车”,而是能覆盖载人交通、载货物流、公共服务等好几个场景,织成一张庞大的产业网络。
载人交通领域,除了城市通勤,还会催出“低空观光”“城际短途飞行”这些新业态。
比如周末想从杭州飞到千岛湖玩,不用再挤高铁、开高速,坐低空飞行器1小时就到,还能在空中看千岛湖的湖光山色,要是去周边城市开会,早上出发、中午开完、下午就能回来,比高铁还省时间。
载货物流领域,无人机能彻底改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模式。
现在云南、四川的一些山区,已经用无人机给村民送药品、生鲜,以前靠人背马驮要走几小时的路,无人机20分钟就送到,效率提了一大截。
大型载货无人机还能搭起连接偏远地区和海岛的空中货运网,比如给南海岛礁送物资,不用再靠轮船,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响应。
公共服务领域,低空飞行器的作用就更关键了。
比如山区发地震,道路断了,救援人员和物资进不去,无人机能先送食品、药品,载人飞行器能把受伤的村民运出来。
医疗急救方面,用低空飞行器转运心脏病人、脑中风患者,能比救护车省一半以上的时间,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说真的,正是这些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才让低空经济有了成为“万亿级产业”的底气。
面对全球竞争的压力,还有咱们自己的短板,中国要想在低空经济领域拿到“入场钥匙”,不能只盯着“造飞机”,更得在“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上一起发力。
先得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
针对大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续航问题,企业可以跟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更高效的电池材料。
比如现在有些实验室在搞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比传统锂电池高50%以上,要是能量产,就能把飞行器的续航提到200公里以上,氢能源动力系统的成本问题,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下来。
再比如建大型氢燃料生产基地,优化储运环节,产量上去了,成本自然会慢慢降。
其实这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有点像,早期电池成本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量产规模扩大,成本越来越低,最后走进了普通家庭。
低空经济的技术突破,也需要这样的“耐心”和“合力”。
更重要的是得尽快搭起“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这不是某一家企业能搞定的,需要多方一起协作,比如建专门的低空交通调度平台,就像地面的交通指挥中心一样,实时盯着每一架低空飞行器的位置、高度、速度,帮它们规划最优航线,还得明确不同高度空域的使用规则。
比如100米以下的空域给无人机物流用,500-1000米的空域给载人飞行用,避免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在同一高度“抢空间”,同时还要完善适航认证标准,确保每一架低空飞行器都符合安全要求,就像汽车要年检才能上路一样,低空飞行器也得通过严格测试才能起飞。
只有把这些“空中交通规则”立起来,低空经济才能安全、有序地发展。
当然,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没法一蹴而就。
但咱们也得看到,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比如超过100个城市都有“通勤难”的问题,低空通勤能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还有大量偏远地区需要更高效的物流和医疗服务,低空经济正好能补上这些空白。
这种市场需求,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态构建的最大动力。
以前总说“天空是极限”,但现在看来,天空不再是发展的障碍,反而成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大陆”。
从大疆在小型无人机领域的领先,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试运营,咱们中国已经在低空经济的赛道上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只要能补齐短板、搭好生态,就有机会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在这片“空中蓝海”里,拿到属于自己的那把“入场钥匙”。
而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以后坐“空中出租车”上班、用无人机收快递,或许真的不用等太久了。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