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整整80年了,但它真的“认输”了吗?
1945年8月15日,日本皇居前的广场上,一片死寂。
成千上万的日本人跪在地上,对着皇宫的方向,聆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那个被他们奉若神明的天皇裕仁,用一种含糊不清的、矫揉造作的嗓音,宣读着一份所谓的《终战诏书》。
这一刻,也标志着战争结束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对日本来说,那或许只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一场持续了80年,至今仍在进行的、拒不认输的“战争”。
要理解日本这80年来的种种荒诞行径。
就必须回到那个原点,回到那份精心粉饰过的《终战诏书》。
诏书上,通篇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所有能够刺痛他们“自尊”的词汇,你在上面找不到“投降”(降伏),也看不到“战败”(敗戦),只有一个所谓的“接受其联合公告”。
这听起来不像是战败国对战胜国的“俯首称臣”。
反倒像是一个平等的对手经过深思熟虑后,不甘心的接受对方的某个提议。
更无耻的是,诏书里还这么说——“敌又使用残虐之新炸弹,频杀无辜,惨祸所及实难逆料。若仍继续交战,不仅终将招致我民族之灭亡,亦将进而破坏人类之文明”。
听听这话说的。
既没说是因为日本军队在战场上兵败如山倒,也没说是因为他们的侵略行径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是说,敌人用了太残忍的武器,我们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才不得不停手。
这简直是颠倒黑白!
甚至开篇还在美化发动战争的初衷,说什么“帝国之所以对美、英两国宣战,实亦出于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直到最后一刻,仍在坚持这场战争是为了“东亚稳定”的谎言。
这种从根子上就开始的语义欺骗,是日本战后所有扭曲心态的“原罪”。
它为整个日本民族构建了一个虚假的叙事基础:
我们不是输给了敌人,我们是输给了原子弹;
我们不是侵略者,我们是为了“大东亚共荣”;
我们停止战争,不是因为我们错了,而是因为我们太“善良”,不忍心让人类文明毁灭。
这哪里是投降?
这分明是一场战略性的“转进”。
而就在这份诏书录制的前夜。
1945年8月14日深夜到15日凌晨,一场疯狂的军事政变也在东京上演。
以陆军省少佐——畑中健二为首的一批少壮派军官,始终无法接受“终战”的决定,他们认为这是对天皇的“背叛”,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亵渎,他们决定发动政变。
很快,他们杀害了近卫第一师团长森赳,伪造命令,调动军队,冲进皇居,疯狂寻找天皇的录音盘,企图销毁这份“国耻”,逼迫军方和政府将战争进行到底,实现所谓的“一亿玉碎”。
这场被称为“宫城事件”的政变,虽然最终因为缺乏高层支持而失败,但它却像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了日本“和平投降”的伪装。
它赤裸裸地证明了,盘踞在日本军国主义身体里的那个疯狂、嗜血的灵魂,从未被真正消灭。
它只是被天皇的一纸诏书暂时压制了下去,潜伏了起来,等待着死灰复燃的机会。
所以,问题从一开始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个在投降诏书里都不承认侵略,一个在投降前夜还要发动兵变妄图“玉碎”、一个高层长期以来大多不愿承认对外侵略罪行的国家,真的会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输了吗?
东京审判的闹剧:被阉割的正义
战后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本应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进行彻底清算、伸张正义的庄严时刻。
然而,它却在美国主导的冷战思维下,变成了一场充满政治算计的闹剧。
法庭上,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毫无悔意,他们百般狡辩,声称发动战争是“自卫”,是为了从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亚洲”。而这种无耻的辩词,竟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美国的默许。
那老美为啥这么做呢?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其实非常清晰。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迅速演变为美苏对抗的冷战,此时的老美急需一个能够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蔓延的桥头堡,一个能被自己牢牢控制、“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环顾四周,还有什么比一个被驯服、经济上完全依附于自己的日本,更合适的呢?
而对于美国而言,为了这个战略目标,正义可以被交易,历史可以被改写。
首先,战争的最高罪魁祸首——裕仁天皇被赦免。
在美国看来,起诉天皇会动摇日本的国体,引发社会动荡,不利于自己的占领和控制。于是,麦克阿瑟与日本高层达成默契,将所有战争责任都推到了东条英机等人身上。
日本天皇则被塑造成一个爱好和平、被军部架空的“无辜者”。
而这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则成了战后日本“官方历史”的基石。
其次,美国为了获取731部队的人体实验数据,赦免了731部队的所有核心成员。
石井四郎和他的魔鬼部队,用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的生命,换来了那些沾满血腥的研究资料;而美国则用豁免权换走了这些资料,将他们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一笔勾销。
对于美国而言,正义在国家利益面前,显得如此廉价。
更荒谬的是,许多被判刑的甲级战犯,在服刑几年后就被美国提前释放。
其中就包括岸信介,这个在中国东北犯下累累罪行的“满洲之妖”,出狱后摇身一变,竟然在1957年当上了日本首相。他,就是后来那个多次挑衅中国的安倍晋三的亲外公。
可以说,美国亲手扶植起了一个由战犯及其后代主导的、亲美反共的日本统治精英集团。
这也为日本日后的右翼化和“历史修正主义”,埋下了最深的祸根,也导致这场审判没能像像德国“纽伦堡审判”那样,引起深刻的道德震撼和历史反思。
在日本看来,这场审判根本不是基于国际法,而纯粹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报复。
而这个压根站不住脚的逻辑流传至今,成为了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的核心论调。
德国之镜:一个民族的跪与站
当我们把目光从东京投向欧洲,就会看到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天寒地冻。
时任西德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在访问期间来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
在全世界的镜头前,在无数波兰民众复杂的注视下,勃兰特在整理完花圈的缎带后。
突然,毫无征兆地双膝跪地。
那一刻,世界为之动容。
这一跪,也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勃兰特后来解释说:“我这样做,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
当时外媒纷纷称赞道,一个人跪下了,整个德意志民族从此在精神上站了起来。
而这番忏悔,绝非仅仅是领导人的一次惊世之举,而是一项持续了数十年、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
在法律上,德国通过了极其严苛的法律,任何公开否认纳粹大屠杀、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都属于刑事犯罪,会遭到法律的严惩。
在教育上,纳粹德国史是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他们的教科书,会毫不避讳地详细讲述纳粹的罪行,让每一个德国孩子都直面自己国家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在文化与公共空间上,德国在首都柏林最中心的位置——勃兰登堡门旁边,建立起了巨大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那2711块高低错落的水泥碑林,就像一座沉默的迷宫。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在政治上,从勃兰特到科尔,再到默克尔和施泰因迈尔,每一代德国领导人,都会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为纳粹的罪行道歉、忏悔,并强调德国对历史负有永恒的责任。
德国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忏悔,不是一次性的政治表态,而是一个融入国家血液、代代相传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法律的强制、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自觉。
以德国为镜,日本这80年的所作所为,就不仅仅是“做得不够好”了,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哲学层面的、刻意为之的无耻与狡辩。
谎言
如果说德国选择直面历史的罪恶,那么日本则选择供奉历史的“鬼魂”。
而这个“鬼魂”的巢穴,就是靖国神社。
1978年,这是一个关键的年份。
这一年,包括松井石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以“昭和殉难者”的名义,被秘密合祀进了靖国神社。
从这一刻起,靖国神社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祭奠阵亡士兵的场所,而彻底沦为了一个为甲级战犯“招魂”、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政治符号。
从此以后,日本首相和内阁大臣是否参拜靖国神社,就成了衡量其右翼倾向的政治风向标。
从中曾根康弘到小泉纯一郎,再到安倍晋三,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拜鬼”行径,无异于在所有二战受害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
每一次参拜,都是一次对东京审判正义性的公然否定,都是一次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悍然挑战。
当政客们在神社里向战犯的排位鞠躬时,日本的下一代正在课堂上学习被篡改和阉割的历史。
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历史教科书中:侵略变成了进入,南京大屠杀被淡化为“南京事件”,“三光政策”被篡改为“治安维护行动”,甚至连30万遇难者的数字都要模糊处理。
此外,日本政府还一直否认强征“慰安妇”事实,仅强调2015年韩日两国签署的“慰安妇”协议,右翼政客甚至公然宣——这是当时维持军队纪律的“必要之举”。
这些无耻行径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组织严密的右翼网络在推动。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日本会议”(Nippon Kaigi)。
这个拥有数万名成员、影响力渗透到内阁和国会的极右翼游说团体,其核心宗旨就是修改和平宪法、推行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正名。
安倍晋三本人就曾是这个组织的“特别顾问”。
从历史修正到现实挑衅
日本右翼势力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修改几本教科书那么简单。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想彻底推翻战后秩序,修改战后“和平宪法”的核心部分——宪法第九条,让日本摆脱“战败国”的束缚,重新成为一个拥有交战权的“正常国家”。
就在前段时间,也就是我们筹备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之际。
日本的无耻表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竟然通过所谓的“外交渠道”,厚着脸皮公开游说欧洲和亚洲各国,呼吁他们不要参加“九三阅兵”。理由是,此次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
这是何等的颠倒黑白!
一个加害国,不但不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反而指责受害国的纪念活动是在“针对”自己。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修正主义”了,这是赤裸裸的、现实的、主动的地缘政治挑衅。
这一系列行为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轨迹:
从在东京审判中的狡辩,到靖国神社的招魂,再到教科书的篡改,最后到今天的现实挑衅,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已经从“被动的否认”演变成了“主动的进攻”。
这证明了,他们大概率从未真心悔过,那个军国主义的幽灵,从未真正远离这片岛屿。
结尾:实力面前,魑魅魍魉皆为尘土
八十年了,这场关于历史真相的争论,或许从现实层面早已给出了答案。
这答案,不在东京靖国神社的牌位里,也不在日本右翼篡改的教科书上,而写在我们自身日益强盛的发展道路上——一个国家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否认历史得来,而是靠实力铸就。
当一个民族开始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时候,它的眼界,早已超越了历史的恩怨。
日本之所以在历史问题上越来越偏执、越来越歇斯底里,其根本的逻辑在于:
它正在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绝对优势,在亚洲乃至世界面前维持着一种无需道歉的“体面”。他们用索尼的电视、丰田的汽车,来代替那句迟迟不肯说出口的“抱歉”。
可如今呢?
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当我们的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土壤,当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优势早已荡然无存时。
他们用来支撑民族自尊的经济基础,已经崩塌了。
一个国家,当它在经济上、科技上、军事上全面落后时,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头去篡改历史,给自己找一点可怜的自尊。
日本的右翼化,和它“失去的三十年”,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他们越是叫嚣,就越是心虚;他们越是参拜战犯,就越是害怕未来。
所以,我们今天看待日本的种种挑衅,心态早已不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强大邻居的威胁,而是一个昔日的老牌工业国在衰落过程中的焦虑与不甘。
当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又何必回头,去看一眼那在历史的尘埃里、不肯起身的侏儒?
真正的尊重,不是靠别人施舍的道歉换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实力赢得的。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魑魅魍魉,终将化为尘土。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