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瑞幸咖啡的第三季度财报出炉,总营收152亿出头,门店数冲到2.9万多家,还悄悄在美加新马开了分店。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家曾因财务造假被迫退市的公司,现在居然要重返美国主板上市。
瑞幸这几年的反转剧情,比不少商业大片都精彩。

瑞幸现在的成绩单确实亮眼,第三季度赚了152亿多,每个月有1.12亿人买它的咖啡。
门店数量净增3008家,总数突破2.9万,海外市场也有了新动作。
美国曼哈顿中城开了自提店,既卖生椰拿铁这种国内爆款,也加了覆盆子冷酿造这类本地化饮品。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门店也陆续落地,海外布局慢慢铺开。

谁能想到,几年前还深陷财务造假泥潭的瑞幸,能有今天的局面。
当年以陆正耀、钱治亚为核心的初创团队早就退出,现在的管理团队完成了一场“刮骨疗毒”。
3000家低效亏损门店被关停,无人零售这类非核心业务被暂缓。
资源集中到优质门店,轻资产的“即买即走”模式被重点推行。

这种果断的调整,是瑞幸能翻身的关键。
治理结构的变革也不能忽视,瑞幸从原来的“家族式治理”,变成了现代企业治理模式。
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通,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单店盈利被当成核心指标,只用了一年时间,单店经营现金流就由负转正。

如此看来,瑞幸的重生,不只是换了一批管理者,更是整个运营逻辑的重塑。
数字化运营给瑞幸添了不少力,通过APP、小程序和企业微信,瑞幸攒下了数千万用户的私域流量池。
复购率被稳稳带动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高额补贴券。
产品端也在不断拓展,除了持续打造爆款咖啡,还向奶茶领域延伸,“上午咖啡下午茶”的布局,让消费场景变得更丰富。

这种互联网+供应链的打法,至今仍是瑞幸的核心竞争力。
亮眼数据背后,隐忧也藏不住,第三季度瑞幸净利润12.8亿,反而比去年少了一点。
核心原因是配送费激增,花了28.9亿,成本压力一下子上来了。

自营门店的盈利效率、整体运营利润率,增长速度也慢了下来。
本来觉得外卖大战能让瑞幸一路高歌,后来发现,这场大战也是把双刃剑。
国内咖啡市场的内卷程度,怕是瑞幸最有体会。
星巴克中国业务卖给了博裕资本,虽然暂时失利,但依托加盟模式可能卷土重来。

库迪一直坚持低价策略,门店数量已经突破1.5万,贴身竞争压力不小。
下沉市场还有蜜雪冰城的幸运咖,8000多家门店加速渗透。
更关键的是,高线城市的门店密度快到临界点了。
某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一公里内就有近10家瑞幸,再加上其他品牌,快50家店挤在一起抢生意。

如此看来,“走出去”成了瑞幸的必然选择。
但海外扩张的速度并不快,目前海外门店才100多家,和蜜雪冰城的5000家海外店差距明显。
瑞幸采取“先东南亚后北美”的策略,新加坡主打中高端,美国靠性价比吸引用户。
这种差异化打法还算稳妥,但全球化之路注定不会轻松。

收购COSTA的传闻,让瑞幸的资本故事更有看点。
大股东大钲资本考虑收购可口可乐旗下的COSTA,这家英国咖啡品牌在全球有4000多家门店。
如果收购成功,瑞幸的全球供应链和门店布局能得到极大补充。
更重要的是,这能契合美股资本的偏好,给重返纳斯达克加分。

不过收购谈判充满变数,能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
重返美股的难度,比想象中更大。
美股历史上,还没有哪家公司因严重财务造假退市后,能重新主板上市。
审计合规、内控完善、交易所裁量,这三道关卡都不好闯。

瑞幸官方也说了,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现阶段还是聚焦业务发展。
股价从1美元涨到近40美元,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积极反馈,但要重拾所有投资者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瑞幸就像商业世界里的“忒修斯之船”,管理层、股权结构都换了一遍,但“咖啡平民化”的理念没改。
从激进扩张到精细化运营,从依赖补贴到私域赋能,瑞幸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

董事长黎辉说,未来的竞争是效率和能力的竞争,这句话很有道理。
无论是冲击美股,还是布局全球,瑞幸最终要靠基本功说话。
成本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门店管理要更精细,全球供应链得慢慢搭建。
外卖大战的红利总会消退,只有把核心能力练扎实,才能在长期竞争中站稳脚跟。

瑞幸的下一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