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单线联系的潜伏小组,在吴石被捕蔡孝乾叛变后立下不世之功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1950年的台湾岛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国防部三厅的机要参谋吴石将军被捕了,台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了,400多名地下工作者在一夜之间暴露。

就在所有人以为我党在台湾的情报网已经彻底覆灭时,一个始终保持沉默的小组却在最危险的时刻完成了一次改写历史的情报传递。

这个由李克农亲自单线联系的神秘小组,究竟是如何在满岛搜捕中幸存下来的?他们又送出了什么样的情报,能让解放军在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的战役中占尽先机?

师生情谊埋下的伏笔

萧明华这个名字,在1943年之前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女学生中的一个。

那年她考入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碰上了改变她一生的恩师台静农。

台静农是鲁迅的好友,也是当时知名的文学教授,表面上教书育人,实际上一直在为进步力量物色合适的人选。

萧明华聪慧过人,性格坚韧,这些品质都被台静农看在眼里。

1946年,台静农把这个得意门生推荐到北京师范学院继续深造。

就在北京,萧明华认识了另一个关键人物——于非,真名叫朱芳春,是个心理学教授。

这人看着斯文,实际上早就是我党的秘密党员。

1947年9月,在于非的介绍下,萧明华正式加入了地下组织。

没有人料到,这个25岁的年轻女教师,日后会在台湾那场惨烈的白色恐怖中发挥关键作用。

站稳脚跟的棋子

1948年初,台静农给萧明华写了封信,说台湾那边缺老师,邀请她过去任教。

这封信看着普通,其实暗藏玄机。

萧明华明白,这是组织的安排。

她收拾行李,登上了开往台湾的轮船。

到了台湾,萧明华先是在学校站稳脚跟,建立起教师的身份掩护。

半年后的9月,于非也来了,名义上是开设心理学讲座室,实际上这个讲座室就是他们开展情报工作的据点。

于非的身份设计很巧妙。

他是李克农亲自单线联系的情报员,属于中央社会部系统,跟华东局的吴石小组和台工委的蔡孝乾线完全独立,三条线互不联系,谁也不知道谁的存在。

这种设计在当时看着保险,后来证明简直是神来之笔。

萧明华假扮成于非的妻子,两人以夫妻身份作掩护,在台湾开展工作。

这种安排既方便日常接头,又不容易引起怀疑。

暴风雨前的乌云

1949年7月,台湾发生了《光明报》事件,特务机关开始大规模搜捕左翼人士。

这场搜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很多地下工作者相继暴露。

到了12月中旬,台工委的二号人物陈泽民被捕了。

这个消息传来,所有人心里都咯噔一下。

陈泽民知道的东西太多,如果他扛不住,后果不堪设想。

果然,两个多月后的1950年2月27日,更大的灾难降临了。

台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这个曾经坚定的革命者在酷刑面前崩溃了,他叛变了,供出了400多名地下工作者的名单和联络方式。

一夜之间,我党在台湾苦心经营多年的地下网络几乎全毁。

第二天,2月28日,国防部三厅的机要参谋吴石将军也被捕了。

吴石掌握的情报网同样庞大,他的被捕意味着华东局在台湾的情报线也彻底断了。

满岛都在抓人,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和恐惧。

特务们拿着名单,挨家挨户地搜,抓到一个就顺藤摸瓜抓更多。

那些日子,台北的监狱里人满为患,枪声几乎每天都响。

生死一线的示警

2月4日这天,天还没亮,萧明华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她从窗户看出去,发现楼下有陌生人在徘徊,那种盯梢的眼神她太熟悉了。

特务找上门了。

萧明华心里一沉,但脸上丝毫不露声色。

她知道自己肯定跑不掉了,但她必须想办法通知于非和其他同志。

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

她拿出准备好的暗号工具,在窗台上摆出了"竹竿无物"的记号。

这四个字看着平常,实际上是他们约定好的危险信号,意思是这里已经不安全,所有人立刻撤离,断绝联系。

摆完暗号,萧明华冷静地收拾好所有可能暴露身份的东西。

她知道特务很快就会破门而入,她能做的就是尽量拖延时间,让于非他们有足够的逃脱机会。

果然,没过多久,特务冲了进来,萧明华被捕了。

她被带到审讯室,迎接她的是没日没夜的酷刑。

电击,鞭打,吊起来用竹签扎指甲,各种折磨轮番上阵。

特务们想从她嘴里撬出于非的下落,撬出其他同志的信息。

萧明华咬紧牙关,一个字都不说。

她知道自己多扛一天,同志们就多一天的安全。

她在审讯室里装疯卖傻,有时候干脆闭上眼睛装昏迷,用尽一切办法拖延时间。

关在监狱里,萧明华还想着怎么传递信息。

她每天都会吃鱼肝油补充营养,特务允许家人送药。

她数着药瓶里的药丸,吃完后故意留下7颗没吃。

7颗,在他们的暗语里代表"去"的意思,意思是让外面的人赶紧走,不要再回来了。

这个聪明的办法成功了。

外面的同志看到药瓶,读懂了她的信息,知道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绝境中的冒险

于非看到萧明华留下的暗号,心里明白形势已经万分危急。

吴石被捕了,蔡孝乾叛变了,满岛都在抓人,随时可能轮到他。

正常情况下,于非应该立刻销毁所有证据,找机会逃离台湾。

安全撤离才是第一要务。

但就在这个时候,组织内线苏艺林找到了他。

苏艺林是国防部三厅的机要参谋,级别不高,但他能接触到很多机密文件。

苏艺林告诉于非,他手上有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台湾兵要地志图》,这份地图详细标注了台湾及周边岛屿的所有军事部署,包括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的防御情况。

于非听完,脑子飞快转动。

现在吴石和蔡孝乾两条线都断了,他这条线是目前唯一还活着的情报通道。

如果这份情报送不出去,解放军攻打海南岛和舟山群岛就会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

冒险还是撤离?于非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做出了决定——拿到情报,送回大陆。

苏艺林利用值班的机会,把那份地图偷了出来。

两个人躲在于非的心理学讲座室里,门窗紧闭,窗帘拉得严严实实。

于非架起相机,苏艺林一页一页地翻开地图。

咔嚓,咔嚓,快门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两个小时,他们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才把这份厚厚的军事地图全部拍完。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外面不时传来巡逻的脚步声,两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拍完之后,苏艺林立刻把原件送回档案室,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值班。

于非把胶卷藏在最隐蔽的地方,开始计划怎么把这些情报送出台湾。

九死一生的归途

1950年2月底,于非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要亲自把情报送回大陆。

这个决定近乎疯狂。

此时的台湾到处都是检查站,所有出岛的船只飞机都被严密监控。

蔡孝乾供出的那400多个名单还在继续抓人,特务们像疯狗一样四处搜查,任何可疑的人都会被盘问。

于非伪装成普通商人,带着藏有胶卷的行李,混上了一艘开往香港的货船。

船上的检查异常严格,每个人的行李都要翻个底朝天。

于非把胶卷藏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夹层里,外面包了好几层防水布。

船在海上颠簸了好几天,于非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会不会被发现。

船上还有便衣特务在盯梢,他必须表现得跟普通商人一模一样,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终于,船靠岸了,于非成功到达香港。

他在香港的秘密联络点把胶卷交给了接应的同志,这些宝贵的情报通过秘密渠道迅速送往北京。

完成任务后,于非没有立刻回大陆。

他在香港待了几天,确认没有被跟踪,又收集了一些补充情报。

3月22日,于非才带着这些新情报返回上海。

那份《台湾兵要地志图》和相关军事部署情报,在解放海南岛和攻打舟山群岛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解放军指挥部根据这些情报,准确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情况,制定了精确的作战计划。

海南岛战役和舟山群岛战役的胜利,这份情报功不可没。

永不回来的人

萧明华没能等到胜利的消息。

她被关押在台湾的监狱里,经受了长达9个月的酷刑。

特务们用尽了各种手段,想从这个28岁的女教师嘴里撬出一点信息,但萧明华始终守口如瓶。

她的身体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但她的意志从未动摇过。

监狱里的看守都佩服这个瘦弱女子的坚强,有人私下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硬的骨头。

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被执行枪决。

行刑前,她没有喊口号,没有痛哭流涕,只是平静地望着远方。

她想起了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的校园,想起了恩师台静农,想起了于非,想起了那些一起奋斗过的同志。

她知道自己的牺牲值得。

她用生命换来的时间,让于非成功把那份改变战局的情报送了出去。

她的沉默,保护了还在潜伏的同志们。

28岁,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定格在了台湾的刑场上。

苏艺林也没能逃脱。

他在帮助于非完成任务后不久也暴露了,被捕后同样经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最后牺牲在监狱里。

这个普通的机要参谋,用自己的生命为解放战争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迟来的荣誉

1982年,萧明华牺牲32年后,她的遗骸终于回到了大陆。

组织上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于非活到了新中国成立,他继续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把后半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他很少提起在台湾的那段经历,直到晚年才在组织的安排下,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这个由李克农亲自单线联系的小组,因为采用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在台湾地下组织遭遇灭顶之灾时幸存了下来。

他们没有吴石那么高的位置,没有蔡孝乾那么庞大的网络,但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完成了一次足以改写历史的情报传递。

李克农设计的这套单线联系、独立运作的情报体系,在实战中证明了它的价值。

三条情报线互不联系,一条断了,另外两条还能运转。

当吴石和蔡孝乾两条线全毁的时候,于非这条线成了最后的希望,而他们没有让组织失望。

海南岛解放了,舟山群岛攻下了,解放军指挥官们手里拿着的那份详细的军事地图,就是于非冒着生命危险送回来的。

那上面的每一个标注,每一处防御工事的位置,都用萧明华和苏艺林的鲜血换来的。

这就是情报工作的残酷,也是它的伟大。

那些潜伏在敌后的战士们,他们没有枪炮,没有战壕,但他们面对的危险丝毫不比前线少。

他们随时可能暴露,随时可能牺牲,但他们送出的每一份情报,都可能挽救成千上万战友的生命。

萧明华临走前说过一句话: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这句话是她的誓言,也是那个年代所有地下工作者的写照。

他们明知道这条路凶险万分,明知道可能再也回不来,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结语

于非小组的故事告诉我们,情报战线的胜利往往取决于最后一刻的坚持。

当吴石的东海小组覆灭,当蔡孝乾的台工委全军覆没,当400多名战士在一夜之间暴露,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组扛住了最后的压力。

萧明华用9个月的沉默换来了同志们的安全,于非用九死一生的归途送回了战略级的情报。

他们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英雄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才是那个年代最动人的注脚。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档案《隐蔽战线英烈录》

国家安全部档案资料《台湾地下情报工作史料汇编(1949-1950)》

李克农情报工作文献编委会编《李克农情报工作实录》

中央档案馆解密文件《社会部在台情报工作总结报告》

浙江省民政厅烈士档案《萧明华烈士生平及事迹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历史   不世之功   单线   小组   情报   台湾   特务   海南岛   艺林   舟山   群岛   地下   国防部   工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