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是工匠,他的鲁班书为何被列为禁书,看看开篇第一句写的啥?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工匠,被尊为“百工之祖”,却也因为一本书,让后人谈之色变。

这本书不是兵书,不是禁术,而是鲁班亲手所著的《鲁班书》。

令人惊讶的是,它竟一度被朝廷列为禁书,民间也讳莫如深。

原因?只因那开篇第一句话,就足以让人背脊发凉。

一位工匠的著作,何以被视为“危险之书”?

百姓生活的点滴改善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如百花齐放,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道道光芒。

然而,在社会的最底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窘。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出行全靠双脚,遇上风吹雨打就只能忍受。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改变了千家万户生活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鲁班。

相传鲁班生于鲁国,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手艺。

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鲁班发现百姓们生活十分不易:砍树用的斧头笨重不堪,农民们每天累得腰酸背痛;粮食需要磨成面粉方可食用,但石磨笨重难推,妇女们的双手都磨出了老茧;出门全靠双脚,遇上大雨只能用手遮挡,狼狈不堪。

鲁班决心要做些什么。

他发明了省力的锯子,从此砍树再也不用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改良了石磨,使得推磨更加省力。

他设计了挡雨遮阳的伞,人们出门再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

鲁班的这些发明,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老人们不再需要每天弯着腰推磨,妇女们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农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田间劳作。

鲁班,这个来自民间的匠人,用自己的双手,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生活。

楚国攻城神器的缔造者

鲁班的才能,很快就引起了当时楚国国君的注意。

相传在一次楚国与宋国的战争中,楚王意识到本国在攻城器械上有所不足,于是慕名请来了鲁班。

鲁班应邀来到楚国,仔细询问了作战情况。

当时,宋国城墙高耸,守备森严,楚军攻打多时,却始终无法攻克。

鲁班灵机一动,决定设计一架攻城神器。

经过几个昼夜的潜心设计,鲁班呈上了图纸。

这是一架从未见过的奇特器械:巍峨高大,如云梯般直插云霄;构造精巧,可移动可升降;材质坚固,用最好的木材打造而成。

楚王大喜过望,当即命人按图纸建造。

不出半月,这架"云梯"建成了。

守城的宋军见状,如丧考妣,纷纷逃窜。

就这样,在云梯的助威下,楚军兵不血刃地攻下了宋国城池。

鲁班制造的神奇攻城器械很快就传遍了诸侯各国。

有国君专程派人送来重金,聘请鲁班为己方制造兵器。

一时间,"有鲁班制造的兵器,就能所向披靡"成为了各国君主的共识。

然而面对争相聘请,鲁班却并没有趁机大发战争财。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才能是否就该用在兵戈之事上。

这场战争,虽然让他名利双收,但同时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妻离子散,生灵涂炭,这一切都让鲁班感到无比沉重。

守护工匠尊严的先行者

在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工匠在上流社会眼里,不过是会些技艺的下人。

他们常常遭受欺凌,甚至人身侮辱,工匠们的人格尊严,时常被那些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贵践踏。

作为工匠中的领袖,鲁班深感同行之痛。

他立志要为工匠们争一口气,让那些瞧不起工匠的人知道,工匠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相传在鲁班所著的《鲁班书》下卷中,记载了许多惩治欺凌工匠的奸商恶霸的法术,甚至还有召唤神鬼的通灵之术。

当这部书的内容在民间传开后,工匠们仿佛突然有了主心骨。

他们纷纷学习鲁班书中的法术,用以对抗那些欺凌者。

久而久之,再没有人敢轻易欺负工匠了。

鲁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工匠的尊严。

他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工匠不仅仅是手艺人,他们同样是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个体,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理应受到尊重。

在鲁班的影响下,工匠群体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不再受人欺凌。

久而久之,在民间出现了一些类似工会性质的松散组织,工匠们开始互帮互助,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

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老师

鲁班一生致力于创新发明,他发明的工具、器械不计其数,个个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晚年的鲁班,萌生了把毕生所学传承下去的念头。

于是,鲁班著书立说,写下了后世闻名的《鲁班书》。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详细记载了他的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下卷则是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种种法术。

鲁班把毕生绝学毫无保留地写在书中,就像一位慷慨的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都给了学生。

鲁班在书中写道:"吾一生专注于创造,虽功成名就,却从未忘记初心。

希望后世工匠,能继承吾志,用创造改善民生,用正义守护道义。

吾著此书,愿后世匠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鲁班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都融入了这本书,他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工匠们的指路明灯,引领他们在追求卓越技艺的同时,不忘初心,不忘使命。

然而,让鲁班没有想到的是,他付出毕生心血写就的这本巨著,在流传后却成为了禁书。

这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隐秘缘由。

绝后诅咒的隐秘缘由

《鲁班书》被列为禁书,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书的开篇有一句"欲学此术,必先绝后",被视为是诅咒。

但事实上,这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鲁班晚年时,曾孤身一人来到山林中隐居。

在闲暇之余,他设计了一架奇特的木鸢,可以载人腾空飞行。

鲁班对这个全新的发明爱不释手,每天都要试飞一番。

一天,鲁班的妻子也来到山中探望他。

见到爱妻,鲁班喜不自胜。

夫妻俩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

鲁班迫不及待地邀请妻子试试他的新发明。

那一天,天高云淡,微风和煦,正是试飞的好时机。

鲁班的妻子虽有些害怕,但看到丈夫兴致勃勃的样子,还是坐上了木鸢。

鲁班一推木鸢,只见它在山风的助力下,腾空而起,很快就飞到了高空。

鲁班的妻子在空中尖叫着,却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就在这时,变故突生。

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掀翻了木鸢。

鲁班眼睁睁地看着木鸢从高空坠落,摔得粉身碎骨。

他冲上前去,发现妻子和腹中的孩子都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从那一天起,鲁班变了一个人。

他把自己关在房中,终日以泪洗面。

在无尽的悔恨中,他写下了那句"欲学此术,必先绝后"。

这句话,不是诅咒,而是警醒,是提醒后人,莫要重蹈他的覆辙。

即便是再精湛的技艺,如果用之不慎,也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

然而世人不明就里,将这句话曲解为诅咒。

再加上鲁班书中记载的种种法术,引起了当时统治者的忌惮。

于是,这部凝聚了鲁班毕生心血的巨著,就这样被打入了禁书之列。

结语:

鲁班的一生,是一部传奇。

他用智慧和汗水,为百姓带来了福祉;他用勇气和正义,为工匠争得了尊严;他用悲悯和警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鲁班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都应该像鲁班一样,心怀匠心,用创造推动社会进步;心存正义,用行动维护道德底线;心有慈悲,用反思拥抱生命的真谛。

这,就是鲁班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禁书   工匠   国君   楚国   云梯   法术   开篇   毕生   正义   尊严   妻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