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自我否定?

前阵子,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

“我女儿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喜欢,同学也羡慕。但每次考不到预期分数,她就崩溃。不是哭,就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念叨‘我怎么又做错了’‘我怎么总是不好’。”

“我劝她放轻松,她反而更自责,说我不理解她。”

“明明是那么优秀的孩子,怎么总是活得那么苦?”

这并不是个例。

我见过太多孩子——看起来闪闪发光,但一旦有一点点“不完美”,就开始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我就是太差劲了。”

“我怎么又失败了?”

“我真是没用。”

这些话,不是成绩倒数的孩子说的,而往往,正是那些我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越优秀的孩子,反而越容易内耗、否定自己?



01

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内伤”


我们都见过那样的孩子:

不让大人操心,习惯提前完成任务,总在班上名列前茅,考98分都要反省那2分为什么错。

别人夸他,他不好意思接;自己出错,他却一句句责怪自己。

你以为他是“太爱面子”,但其实,是内心的完美主义和强烈的“自我设限”在作祟。

我认识一个高三女孩,模拟考数学只考了110分,比平时低了十几分。

她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卫生间,对着镜子反复说:“我怎么会错这么多,我太差了,我以后怎么考大学……”

她不是不努力,正因为太努力了,才无法接受自己“失误”。

在她心里,出错不是正常的事,而是一种“能力不行”的证明。

这种孩子,往往越乖,越自律,越追求“不能输”。

而一旦没做到“最好”,第一反应不是分析问题,而是攻击自己:“我太笨了”“我不够好”“我果然不行”。

他们不是不会情绪管理,而是把所有的情绪都让自己承受。


02

无奈之下,孩子学会了“用优秀换爱”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人性中最强大的动力,是渴望被爱。”

很多优秀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只要我表现得更好一点,爸爸妈妈就会更喜欢我。

于是,他们努力做一个“乖孩子”:

主动做作业,帮忙收拾房间,不吵不闹。

一心扑在学习上,为了争第一熬夜刷题。

被表扬时偷偷高兴,被批评时偷偷难过……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肯定。

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把“爱自己”的按钮,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考得好=我值得被爱;

考砸了=我不配得到认可。

长期生活在这种“有条件的自我价值”里,他们一旦失败,就会启动自责程序,认为是“我不够好”,而不是“这次没发挥好”。

他们不会怪环境,也不会怪难题,只会怪自己。

越是高期待下成长的孩子,越容易走上“我必须完美”的路线。

而完美主义的副作用,就是不容许失败,不容许自己有片刻的喘息和脆弱。


03

自我攻击,正在慢慢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自我攻击”看似只是偶尔几句气话,但其实是情绪内耗的表现。

这种内耗,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变得:

我曾见过一个初三男孩,前几次月考都拿年级前十,但有一次只考了30多名,他就对自己说:“我果然是个废物。”

从那次以后,他成绩一落千丈,不是因为突然不会,而是他不敢“再失败一次”。

自我攻击一旦成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出错”,逐渐把眼界变小,把人生压扁,最后连再次挑战的勇气都没有。

而这种内耗,不光消耗自信,还会侵蚀幸福感,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韧性。


04

请给孩子一个“允许不完美”的安全区


我们常说“鼓励孩子追求卓越”,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完美,也值得被爱。

考砸了,不等于你差劲;

失败了,不代表你不行;

出错了,也不影响你是我们最爱的孩子。

真正的成长,不是拿满分,而是摔倒了还能自己爬起来。

你不需要时刻都阳光,也可以偶尔崩溃流泪。

你不需要讨好每一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你不是“因为优秀才值得爱”,你本来就值得被爱。

请相信,温柔的接纳,比严厉的批评,更有力量。


孩子不是家长拿来比较的“战利品”,他是一个有血有肉、会怕也会痛的人。

他努力奔跑,不是为了换来你的爱,而是希望你在他累的时候,伸出手来接住他。

愿我们的孩子,不止优秀,更是自由而不怕出错的样子。

愿他们永远知道——“我不完美,但我被深深地爱着” 。



(来源:王崧舟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育儿   自我   优秀   孩子   内耗   努力   完美   情绪   表面   内心   成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