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新科进士初入仕途都有一定的候选期,其时间长短取决于官缺的多寡。此外,也与殿试名次、保举题补等因素有关。据统计,清代新科进士外放各省的平均候选期为8.1年,在候选期间,新科进士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收入。
科举时代,进士是稀缺品种,属于社会精英分子,考中进士后一般情况下不至于出现生计问题,一日三餐自然是有保障的。但是候选进士作为准官员,交际应酬比较多,如果要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就不得不自谋出路。
那么,清代的进士在候选期间都有哪些谋生之道呢?大体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清代的选官制度很大程度上依靠朝廷大员或封疆大吏保举题补,进士在初仕候选期内,交接官府、请托攀附是普遍行为。但是这类行为不了台面,具有隐秘性和私利性,很少见于记载,只能在人物年谱中有所透露。
比如安徽桐城人姚莹,他是嘉庆十三年进士,殿试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候选期。第二年,姚莹离开北京来到浙江,拜访会试座主刘凤诰。当时的刘凤诰由于受到科场案的困扰,以吏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浙江学政。
不过刘凤诰毕竟是朝廷大员,人脉很广,姚莹就是想利用座师的影响为自己谋求早日入仕。姚莹从浙江回安徽原籍后,恰巧遇见百龄上任两广总督过桐城,他邀请姚莹与他同往广州。
于是姚莹到了广州主讲缆山书院,后来松筠接任总督,赠400两银助其行资。因为松筠与桐城名士方苞有旧交,而姚莹正是方苞的高足。
嘉庆十六年,姚莹在广东学政程国仁署中授经,次年程国仁离任,姚莹改投从化知县王蓬壶署中,为广东名流黄培芳诗作序,还曾往惠州谒见乡试座师惠潮道赵某。
嘉庆二十一年,姚莹经过八年的漫长候选期,终于被实授为福建平和知县。可见他在八年中,以讲学、唱和、作文等形式,交接政要名流,为自己的仕途和前程打下了基础。
幕僚俗称“师爷”,介于官与民之间,且一般都有功名在身。人数众多的举贡、生员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入官府为幕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可以获得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
进士候选期间迫于经济压力,也会选择入幕,但与举贡生员不同,他们入幕多为临时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谋生和积累行政经验。类似的案例很多。
比如乾隆四十年进士蒋基,候选期间就在山东学政署中为幕。乾隆三四三年,又在姐夫家教授外甥,四十五年在云南布政使汪欣延署中为幕,其工作性质是充当家塾,每月得银八两。
后来,蒋基又到了会试座师、浙江学政王杰署中为幕,王杰升任左都御史后,继任学政窦光鼐仍挽留他充幕一月。
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年,蒋基在京师参与《四库全书》的编写工作,交接甚广。终于中乾隆五十年八月被选为福建莆田知县,候选十年,当时已是43岁。
新科进士在候选期中,属于初出茅庐,社会交往资源有限,其乡居活动能力和影响力也不大。而且有些进士颇为清高自傲,不愿意交接官府也不愿充当幕僚,所以只能在县级书院中作为教员以谋生。
比如乾隆元年进士王今远,候选期间在原籍曲周县毓英书院充当教员;乾隆二十二年进士陈典,候选期间被祁县知县聘请为延为书院山长;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曾公元,候选期间被德化知县聘为图南书院山长。
县级书院影响力有限,收入也不高,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而有些进士则会被地方高级官员聘请为省级书院教员,这一类进士的社会资源往往比较深厚。当地的督抚也会上奏保举,其候选期也就大大缩短了。
进士任书院教员,一方面可以将他们科举考试的成功经验传授学生,另一方面任教的收入可以补助家用,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士子甚至还须举债还贷。如果运气好,被督抚委任临时差事,那么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授。
比如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广东清远人郭志融,他候选期间在本籍修筑虎门炮台出力,经两广总督保奏,奉旨选为四川大邑知县,候选期一下子缩短为三年。
以上三类出路是清代候选进士的主流,当然也有少数的新科进士从始至终都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候选期间始终以教书维持生计。
比如雍正元年进士,河南偃师人武绍周中式后,时任礼部侍郎登封人景日畛就暗示他,如果愿意投在他的门下,就可以向皇上保举他为庶吉士,但被武绍周拒绝,后来回乡后在一个富商家中担任私塾教师。
事实上,清代的新科进士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他们在没有获得实职之前,同样也要面临一日三餐,同样也有应酬交际,根本不存在当地缙绅富商无缘无故送钱送房子的事情。说到底,只要没有做官,就不可能平白无故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