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苏联高层陷入权力真空,接班人问题成了当时最大的焦点。贝利亚、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这些人被认为是热门人选,但赫鲁晓夫却在幕后悄悄布局,最终靠着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上位。
1953年6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里,朱可夫掏出手枪,当众扣押贝利亚,这场戏剧性的事件成了苏联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
斯大林在1953年3月5日去世,这对苏联来说是个大震动。他在位几十年,把权力抓得死死的,底下的人都习惯了听他指挥。结果他一走,整个国家就像没了主心骨,高层立刻乱成一团。
斯大林去世当天,政治局几个大佬就凑在一起开了个紧急会议,商量接下来怎么办。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被推出来暂时管事儿,组成了个“三驾马车”的临时领导班子。
贝利亚是内务部长,手里攥着秘密警察这张王牌,实力最强。马林科夫当时是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管着政府日常事务。莫洛托夫是外交部长,老资格,资历深厚。
这三个人表面上合作,但私底下都盯着最高领导人的位置,谁也不服谁。赫鲁晓夫呢,当时只是苏共中央书记,看起来没那么显眼,但他管着党的组织工作,手里有不少资源,属于那种低调但有实力的角色。
斯大林死后,苏联国内问题一大堆。大清洗留下的阴影还没散去,经济也不景气,加盟共和国那边还有民族矛盾。谁要是能接班,就得收拾这个烂摊子,同时还得防着其他人的刀子。这种情况下,权力斗争自然就白热化了。
贝利亚在斯大林时代就是个狠角色,秘密警察在他手里成了整人的机器。大清洗的时候,他签字处决了无数人,手上沾满了血。
斯大林一死,他立刻跳出来想当老大,野心藏都藏不住。他还推了几个改革,比如大赦部分政治犯,放松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试图给自己拉点民心。
但这些动作在赫鲁晓夫眼里全是威胁。贝利亚手里的秘密警察太强了,要是他真掌了权,其他人估计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
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里提到,他觉得贝利亚是个“危险的家伙”,不光是因为他手狠,还因为他太会搞阴谋了。而且,贝利亚的改革虽然听着不错,但赫鲁晓夫觉得这家伙是在收买人心,实际上还是想把权力都攥在自己手里。
除了个人恩怨,赫鲁晓夫还有更大的顾虑。贝利亚要是上台,可能会继续斯大林那套高压政策,甚至变本加厉。这对赫鲁晓夫来说是个灾难,因为他想搞点新东西,改变一下苏联的路子。两人理念上也有分歧,赫鲁晓夫觉得贝利亚太激进,搞不好会把苏联弄得更乱。
关键是,赫鲁晓夫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发现,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这些人对贝利亚也不放心。贝利亚这人树敌太多,大家都怕他翻身。所以,赫鲁晓夫就想着,要不咱们联手把他干掉吧?这就有了后来的政变。
赫鲁晓夫要动贝利亚,光靠自己肯定不行。他得拉帮手,还得找个靠谱的执行者。
第一个被他拉拢的是国防部长布尔加宁。这家伙管着军队,跟赫鲁晓夫关系不错,关键是军队的枪杆子能镇住场面。接着是莫洛托夫,外交部长,政治局的老面孔,他的支持能让行动更有分量。
赫鲁晓夫还争取到了两个重要人物:国家安全部副部长谢罗夫和内务部部长克罗格洛夫。这两人本来是贝利亚的下属,但他们看出风向不对,干脆倒戈,把贝利亚的计划一股脑儿告诉了赫鲁晓夫。
谢罗夫还透露,贝利亚已经在乌克兰和几个加盟共和国部署了秘密警察,准备动手。这消息让赫鲁晓夫坐不住了,他知道得赶紧下手,不然就晚了。
执行任务的人选也很关键。赫鲁晓夫找了朱可夫,这位二战英雄在军队里威望很高,手下将领都听他的。朱可夫当时是国防部副部长,正好能调动军队资源。除了朱可夫,还有防空军司令莫斯卡连科等几个将军也被拉进来。这帮人都是硬茬,干这种事儿不含糊。
计划是这样的:先把贝利亚骗到克里姆林宫开会,然后在会上突然发难,朱可夫带人冲进来把他抓了。为了保密,赫鲁晓夫没跟太多人说,连政治局里有些人都蒙在鼓里。
布尔加宁还特批朱可夫他们带枪进克里姆林宫,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因为克里姆林宫安保特别严,一般人进门连根针都带不进去。
6月的时候,欧洲出了个“柏林事件”,东德那边闹起来了。贝利亚作为情报头子跑去处理,给了赫鲁晓夫喘息的机会。他趁这几天把计划敲定,6月25日贝利亚一回莫斯科,赫鲁晓夫就以军队演习为名,把政治局和军方的人召到克里姆林宫,准备动手。
1953年6月26日,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成了主战场。那天政治局成员都到齐了,贝利亚也来了,以为自己就是开个普通会。
会议一开始,讨论的是些日常问题,大家都装得挺正常。赫鲁晓夫突然站出来,说要谈个大事儿,矛头直指贝利亚,指控他搞反党反国家活动,还说他跟外国情报机构有勾结。
贝利亚肯定不服气,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马林科夫就按了个信号按钮。门一开,朱可夫带着莫斯卡连科等五个将军冲进来。
朱可夫直接掏出手枪,指着贝利亚让他别动。贝利亚手下的人都没在场,他孤立无援,只能束手就擒。整个过程很快,几分钟就搞定了。
抓了贝利亚不算完,朱可夫还得收拾他的残余势力。他立刻下令军队封锁内务部大楼,把贝利亚的亲信一网打尽。为了不打草惊蛇,他们等到晚上才把贝利亚偷偷运出去,关进了莫斯科军区的地下掩体。这场行动干净利落,贝利亚的势力根本没来得及反扑。
7月2日,马林科夫代表政治局宣布,贝利亚被免去所有职务,他的罪证被交给最高法院处理。消息一出,苏联上下都震动了。
贝利亚倒台后,赫鲁晓夫成了最大的赢家。他借着这个机会把对手清理干净,逐步掌握了最高权力。1953年7月10日,《真理报》发了篇文章,说贝利亚搞反党活动,已经被抓了。12月,最高法院给他定了叛国罪等一堆罪名,判了死刑。
12月23日,贝利亚在莫斯科军区的地下室被枪决,尸体火化,骨灰随便埋了。赫鲁晓夫没停下脚步。1955年,他把马林科夫挤下去,自己当了总理,1958年正式成了苏联的老大。
他搞了个去斯大林化的政策,把斯大林时代那些高压手段扔一边,释放了好几百万政治犯,还放松了审查,想让苏联喘口气。他还试着搞农业改革,比如推广种玉米、开发处女地,可惜效果不太好。
不过,赫鲁晓夫也不是没毛病。他外交上太冒险,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差点把世界拖进核战。国内政策也不咋地,经济没搞起来,老百姓日子还是苦。
1964年,勃列日涅夫这些人看不下去了,发动政变把他赶下台。赫鲁晓夫晚年被软禁在莫斯科,1971年因为心脏病去世。
朱可夫呢,因为这次行动立了大功,1955年当了国防部长。可他跟赫鲁晓夫关系没处好,1957年被免职,退出政治圈子,晚年写回忆录去了,1974年去世。马林科夫也失势了,1955年被调去管电力,1961年被开除出党,之后就没啥声音了。
贝利亚的下场标志着斯大林时代恐怖政治的结束,赫鲁晓夫的上台开了个新篇章。但苏联的权力斗争从来没停过,克里姆林宫里永远是刀光剑影。
对苏联来说,这场政变是个分水岭。斯大林的铁腕没了,赫鲁晓夫想搞点新花样,可惜他能力有限,苏联还是没摆脱老路子。后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又是一场政变,历史好像总在循环。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