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日本大米价格又冲上了新高,一袋5公斤装的大米均价已经超过4275日元(大约205元人民币),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周上涨,逼近历史最高点。
这让不少日本家庭主妇直呼“吃不起米”,就连便利店里的饭团都悄悄涨了价。为什么平常看似稳定的大米会涨成这样?其实这背后是一场政策、垄断和气候多方因素交织成的“完美风暴”。
新米上市反而涨价?供需跷跷板失衡
说起来挺有意思,这次涨价正好碰上新米上市的季节。照理说新米上市应该能平抑价格,但现实恰恰相反——因为同期政府储备米的供应量在减少,市场就像跷跷板,一头轻了一头重了,价格自然就翘上去了。不过要是只把原因归结为季节因素,那可就小看这个问题了。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8月政府储备米投放量同比减少15%,而新米上市量又比往年晚了近十天,这个时间差被市场敏锐地捕捉到了。
被政策束缚的农业:减反政策的长期副作用
更深层的问题藏在日本农业的骨架里。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日本的“减反政策”?这其实是政府为了控制大米产量,避免供过于求导致米价暴跌的做法。听起来挺好,但长期实施下来,日本水稻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的330万公顷缩减到不足150万公顷,产量被刻意压制在700万吨左右。市场就像被按着脖子喝水,灵活性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这导致种粮农民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8岁,年轻人根本不愿接手。
天气也来捣乱:极端气候连年冲击
再加上这几年极端天气频发,去年创纪录的酷暑让水稻普遍减产,今年春天又遭遇低温寒潮,导致优质大米产量下降至少10%。日本农业研究所的专家坦言:“现在种大米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季节会遇上什么天气。”
农协:看不见的米价推手
但最关键的还是农协的存在。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几乎垄断了大米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控制着90%的收购和流通渠道。它不但影响政策制定,推动近800%的高关税限制进口,还经常囤积货源、延缓投放。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政府为平抑米价而投放的储备米,也有90%以上都被农协拍走,根本没有多少真正流入零售市场。这就好比往沙漠里倒了一杯水,瞬间就蒸发了,普通消费者根本感受不到凉意。
政治捆绑让改革寸步难行
更复杂的是农协和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每次选举时,农协能动员全国近200万农民投票,这种政治捆绑让改革举步维艰。去年政府试图推动的农协改革方案,就因为农协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需求端也在添柴加火
另一方面,需求却在增加。随着入境游客数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餐饮业大米消费需求同比上升18%。再加上去年能登半岛地震后引发囤货潮,市场心态进一步放大供需矛盾。现在日本超市常出现“一人限购一袋”的提示牌,有些老年人甚至凌晨五点就去排队。
通胀压力下的民生困境
这一连串因素叠加,导致米价易涨难跌。更糟糕的是,大米涨价还带动食品类整体价格上涨,成为推高日本通胀的主要动力之一。6月份日本核心CPI同比上升3.3%,其中食品价格贡献了过半涨幅。可惜的是,工资增速却远远跟不上物价,实际收入连续22个月下降。很多家庭不得不减少消费,转而购买更便宜的进口米或陈米。
破解困局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所以你看,日本米价问题绝不是投放一点储备粮就能解决的。它牵扯到延续半个世纪的农业政策、盘根错节的垄断集团、日益极端的气候变化,甚至还有深刻的社会老龄化问题。除非能打破农协垄断、放开进口限制、鼓励年轻务农,否则这样的涨价死循环恐怕很难打破。眼下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将大米关税税率从780%下调到500%,但这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前,依然前路漫漫。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