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遗址考古最新成果发布:科技手段还原西周燕国生活细节

9月25日,“何以中国・理想都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吉祥大戏院正式启动,启动仪式通过AI视频+讲述、时光音乐会、微戏剧、情景讲述、众筹纪录片等方式,深入挖掘北京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展现北京在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首善之为。在“项目发布”环节,人民网、东城区、京报网、腾讯、滴滴等发布网上宣传主题项目。

“何以中国,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思索,并想要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北京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何以中国·理想都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从理想都城的角度切入,用网络化、平视角、小切口的方式,去展现北京的前世今生,展现首都北京在文化、科创、生态、民生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效。在未来一个月时间,横跨国庆、中秋双节,活动采用突出网络化的方式表达和网民平等交流的主旨,让更多人读懂北京这座城市。

演员余少群讲述《大戏看北京》。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跟“地道北京人”来一场City Walk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这是老舍笔下的北京,眼下正是北京最美的秋天,不妨跟着“地道的北京人”,来一场City Walk。从北海北门出去,顺着德胜门内大街,遛到城门楼子下,面前就是积水潭,要是累了就坐在石头上,看看水中的小鱼,要是不累就再往西,秋天的西山和八达岭红叶,真是美不胜收。

在文旅博主杨大炜的眼中,北京不只有老舍笔下的古建筑,驱车两三个小时,就能拥抱大山、草原、湿地、大海甚至是沙漠。在不忙的周末,还可以去怀柔雁栖湖走走,去延庆野鸭湖观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可以向西去门头沟幽州大峡谷,感受峡谷的壮丽。

在颐和园“扫地僧”张旭的解说中,颐和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等知识,变成了脍炙人口的“贯口”,为众多游客提供了接地气的特色解说。

作为一名外国人,秦思源在北京生活了30年。由于喜欢北京的声音,和朋友在通州开了一家声音艺术博物馆,在这里收录了451条北京的声音,秦思源说,“鸽哨声是我最喜欢的北京声音,它代表着北京的精气神儿。”

在金秋,北京市将推出百项精品活动,在全市12家公园开展自然观察季活动,市民可以跟随老师的讲解,感受首都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亲近自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向市民推荐。

《共同家园》环节“雨燕姐姐”杨紫瑄讲述北京雨燕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北京是拥有1100个在册公园的千园古城,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北京公园已经成为首都市民最喜爱的绿色空间。在今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陆续推出系列活动,优选了50个多彩公园、30条金秋画廊、20处斑斓森林,共三类赏秋体验场景,邀请市民走出家门,在公园里品味秋日闲趣,去远郊体验山野间的壮阔秋景,感受首都的独特韵味。

三代人接力守护长城用镰刀开辟出一条守护长城的路

“保护长城,就是保护家。”有人问四十年如一日保护长城的梅景田,“这么多年保护长城没有工资,不觉得亏吗?”他是这么回答的。

梅景田是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长城保护员,他所在的石峡村,三面被长城环绕,今年80多岁的梅景田自发守护长城四十载。

9月25日,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梅景田、刘红岩讲述长城保护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根,梅景田的外甥女刘红岩,在舅舅的感召下,小时候就天天爬长城、捡垃圾、阻止不文明行为,她说,“原本荆棘丛生无路可走,硬是用镰刀开辟出一条守护长城的路。”

2006年,梅景田在石峡村号召成立了“村级”长城保护协会,这也是北京第一个保护长城的农民组织。2019年,刘红岩也通过笔试、面试和体能测试,成为北京市的专职长城保护员。

1984年,时任北京晚报记者的苏文洋,在报纸上发文倡议,组织“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呼吁社会赞助文物保护行动。活动当天就收到国内捐款近千万元,海外捐款上百万美元。“在41年前,对保护长城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苏文洋说。

让苏文洋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中学生写信来说,自己要一天存一毛钱,凑齐20块钱,给我们的‘巨龙’治病。后来,这孩子真的寄来了20块钱。”“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至今,苏文洋再说起这八个字,依然心潮澎湃,他说“长城保护迎来了春天”。

如今,老一辈保护长城的接力棒,还在不断延续,梅景田的孙女梅敬雯,也加入到了保护长城的队伍中,成为一名小小的长城保护员。

亲子鉴定做到3000年前找到四世同堂的“燕都人家”

琉璃河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1988年,琉璃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琉璃河遗址被偶然发现,1962年首次进行科学考古工作,此后历经了多轮大规模考古工作,出土了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堇鼎、伯矩鬲、克盉、克罍等重要文物。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对琉璃河遗址考古最新成果进行了发布。她介绍,“通过多方面的科技手段,我们还原了西周燕国人民的生活细节。”通过植物考古知道了,过去人们采用以粟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主要的口粮是小米糊糊,通过动物考古,还了解到一些贵族和普通人,有时可以吃上猪肉,甚至是牛肉、羊肉。

“特别的是,通过手工业考古,我们了解到过去人们可以自己制作陶器、制作骨器,更重要的是可以铸造青铜器,这可是当时的高精尖产业,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也有自己的‘首钢’。”更有趣的是,考古人员还通过高分辨率的DNA研究,复原出了商周考古领域中首个大型家族树,找到了一户四世同堂的“燕都人家”,把亲子鉴定技术做到了3000年前。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线,是研究古代家族关系、社会结构的重大进展。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历史   西周   遗址   细节   手段   成果   最新   科技   长城   北京   北京市   延庆   都城   首都   记者   老舍   北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