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乳山银滩,沙滩上的遮阳伞挤得密密麻麻,海风里混着售楼处的大喇叭声喊着“10万买海景房,养老投资都划算”,还有年轻人们举着手机直播“海边低总价买房,逃离大城市内卷”。
那时候,不管是背着布包的老人,还是拎着双肩包的年轻人,都觉得自己抓住了“捡漏”的机会。
可没人能想到,六年过去,这片曾让两代人动心的海岸,会变成很多人“想甩却甩不掉”的负担。
2019年的乳山银滩,开发商的宣传套路精准瞄准不同人群。
对中老年人,中介先在老年活动中心发传单,送鸡蛋、海鲜券,再用“200元包吃包住三日游”拉人过来。
到了银滩,上午带看沙滩美景,下午进样板间,销售会拿着计算器算:“10万买套房,每月返租比退休金高,以后住这儿空气好,还能看海养老”,甚至拿出打印的“业主租金到账记录”当佐证。
当时55岁以上的购房者占比超60%,不少人攒了一辈子养老钱,没细查周边有没有菜市场、医院,也没逐字看合同里的“自愿委托经营”条款,当场就刷了卡。
对年轻人,网上满是“乳山买房躺平”的帖子:“花8万买套小房子,远程办公就能过好日子”“每月省的房租,够在这儿生活得舒舒服服”。
这些35岁以下的购房者占比约36%,大多是从一线城市过来的,觉得“在大城市租单间的钱,这儿能全款买房”。
有的连实地都没去,只看了直播里的样板间就打钱付全款,10万左右的总价,对想逃离高房价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
当时开发商给两类人的宣传材料都不一样:给老人的单子印着“老年食堂、免费体检点”,提的全是养老便利;
给年轻人的海报写着“民宿创业、高速WiFi覆盖”,主打“低成本生活+搞钱机会”。
只是没人提,银滩当时已经建了200多个小区,房子早就供过于求,所谓的“特价房”,全是位置最偏、配套最差的房源。
2020年之后,海景房的“美好”开始露馅,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对老年购房者来说,最先受不了的是居住条件。
海边潮湿得厉害,墙皮容易发霉,被子晒三天还是潮乎乎的;到了冬天更难熬,没有集中供暖,室内温度经常只有10℃左右,不少人因为受凉加重了关节病。
生活配套也跟不上,最近的菜市场可能在两公里外,走路要半小时;想看病更难,银滩片区只有一家二甲医院。
稍微严重的病症得往十几公里外的威海市区送,遇到紧急情况,路上的时间都让人捏把汗。
年轻购房者面临的是“钱花了,却过不上想要的生活”。
他们当初想的“远程办公+海边躺平”,现实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小区信号不好,视频会议经常卡断;外卖选择少得可怜,配送费比餐费还贵。
想找份本地工作更是难,除了房产中介、超市收银员,几乎没别的岗位,要么被迫做中介卖房子,要么拍视频记录“海边生活”,可没多少流量,根本赚不到钱。
房价下跌是所有人的共同难题,2023年乳山银滩二手房均价为3117元/㎡,部分偏远房源甚至低于2000元/㎡。
2019年花10万左右入手的50㎡房源,2023年挂牌价多在7万以下,仍鲜有人问津。
更糟的是,就算房子空置,每年还得交物业费(约0.4元/㎡/月)、水电费,哪怕没人住,基础费用也少不了,相当于每年都在赔钱。
2025年的乳山银滩,楼市情况更不乐观,2025年6月全国司法拍卖平台显示,278套“1元起拍”的房产中,乳山银滩占216套。
这些房源大多是精装修,有的还带家具家电,可就算起拍价1元,很多还是流拍。
一套51.72㎡的房源,起拍价1元,需缴纳1.2万元保证金,挂了半年只有3人报名,最终因未达底价流拍。
别以为“1元起拍”是捡漏,里面的坑不少,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房子大多要承担原房主欠缴的物业费、水电费,加上过户税费,实际成本往往超过10万。
有媒体报道,某购房者拍下一套“1元房”后发现,宣传的“一线海景”被新建楼栋挡住,还有的房源是小产权房,根本没法办理过户。
2025年上半年,乳山银滩海景房产权纠纷案件数量,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不少,多是因为房子长期空置,被原房主抵押或转卖,新业主拿不到合法产权。
现在银滩的房价分化也很明显:靠市区、有超市和公交站的小区,均价能维持在3000元/㎡左右;偏远一点的小区,比如假日海景海之缘,均价已跌至1699元/㎡。
晚上走在这些偏远小区里,漆黑的楼栋比亮灯的窗户多得多,偶尔看到亮灯的,大多是来收拾房子准备出售的业主,很少有长期居住的人。
乳山海景房的问题,说到底是没人、没产业,留不住人长期生活。
乳山市常住人口已经连续十几年减少,2010年还有57万,2021年就降至53万,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5%。
年轻人不愿意留在这儿,要么去青岛、烟台等大城市找工作,要么去外地上学后就不回来。
老年购房者大多是“候鸟式居住”,夏天来住几个月,冬天就走,留不下稳定的常住人口。
产业方面,银滩除了夏季旅游业,几乎没别的支撑。
每年7-8月游客多,餐馆、民宿能赚点钱;9月之后游客走了,街上的店十家有八家关门,老板们说“冬天太冷,没人来,开门也是赔钱”。
没有稳定的工作机会,年轻人留不下来;没有足够的常住人口,商业配套也没法完善,最后变成“人少→配套差→人更少”的循环。
当地政府也试着改善,2024年出台方案要求开发商不能搞虚假宣传,合同里必须写清楚配套设施建设时间。
还想引进康养机构,把空置房改成护理床位,可因为位置偏、配套差,没多少人愿意来,效果并不明显。
六年过去,当年买房的人,日子过得各不一样,但大多绕不开“无奈”两个字。
不少人选择“认栽止损”:年轻购房者大多把房子挂在中介,降价抛售,能拿回多少是多少,然后离开银滩,回大城市找工作。
老年购房者有的把房子改成“候鸟房”,夏天来住,冬天返回原籍,至少不算完全浪费。
还有的人干脆不管了,房产证扔在抽屉里,物业费也不交,任由房子空置,“就当这10万买了个教训”。
也有人试着“硬扛生活”:少数年轻人留在银滩,要么做房产中介卖房子,要么拍短视频记录“海边生活”,虽然赚得不多,但能勉强维持。
老年购房者有的在小区里种点蔬菜,要么去集市摆摊卖些特产什么的,尽量减少开支。
乳山银滩的那些空置房,还在海边立着,风吹日晒。
它们像一个个提醒:不管是想“低价躺平”的年轻人,还是想“养老投资”的老人,买房终究要看能不能住、有没有人住。
10万的海景房看似便宜,可要是没配套、没人气,最后只会变成“扔不掉的负担”。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