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仅在今⽇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在清宫剧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大臣犯了罪,皇上一怒之下将罪臣发配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此时的罪臣一面又要阿谀奉承的谢主隆恩,一边又要吵吵,皇上,臣冤枉啊。
可是,这宁古塔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为什么让这些罪臣们宁愿在启程前咬舌自尽,也不愿去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大清朝的流放之地,宁古塔
事实上,“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属清朝五大刑法之一的流刑,说白了就是流放,一般地方都会选在远离京城的战乱多发的边疆或是天气极度恶劣的地方。这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臣们来说就意味着永久的折磨直至死亡。
说到这个流刑呢,开始于大唐盛世,当时规定,流刑有三种,即流二千里、流二千五百里和流三千里。当然,这都是根据罪行的轻重来定的,像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地都是历朝历代皇帝们流放犯人的上佳之选。
但到了清朝,这些地方已不再荒凉,甚至还有些繁华,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犯人服刑,所以这宁古塔就成了清朝的流放圣地。
宁古塔呢,位于现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可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塔,就如同鱼香肉丝里没有鱼一样。
之所以叫宁古塔,是因为当时的国语是满语,在满语中,“宁古”为数字六的意思,而“塔”是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一词,用汉语来解释就是“六个”的含义。
那为什么要叫“六个”呢?据说,这还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关。
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生有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六个贝勒,时间长了,人们就对称呼进行了简化,就六个六个的叫着了,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宁古塔。
这里不同于中原,这可是东北啊,常年冰雪覆盖,是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苦寒之地。但同样,这里又是边陲重镇,自然不能弃之不管。稍有松懈,这番邦小国就开始各种骚扰。
所以,这大清朝呢,不仅安排了大量的官兵,还派出令人闻之色变的披甲人驻守这里。
什么是披甲人呢?
这群人可不好惹,他们实际上是改朝换代后战败的明朝俘虏,在清朝统治后被编入满军。可想而知,他们的地位不会很高,所以清王朝就把驻守边疆的重任强加在他们身上。为了稳定军心,还会把一些重犯发配到这里给披甲人当奴隶。
咱们暂且不说这大东北天寒地冻的,单就说给人当奴隶这事就有够可怕的了。但事实呢并不像我们看的这么表面。很多被贬的犯人,在这里反倒不像受刑,更像是度假。
顺治十四年,清朝的科举考试发生了考生连同考官舞弊的行为。皇上勃然大怒,下旨将纳贿考官抄家斩立决,涉嫌考生也都被夺功名,斩首示众。
这里面呢,就有个倒霉蛋叫吴兆骞,本来这案子跟他没啥关系,但皇帝下令这届学子要重新再考。
对吴兆骞来说,重考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重考的时候每位考生身边都站着两名持刀侍卫监督,这对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吴兆骞愤愤不平,于是他将笔一撂,索性交了白卷。皇帝那也不是白给的啊,看到这张白卷是龙颜大怒,你这不是戏耍朕呢嘛。于是就下令治了吴兆骞的罪,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史称“丁酉顺天乡试案”。
好在呢,这个吴兆骞家里世代为官,家底儿还算抗揍。买通了押送的官差,让他在路上并没受什么大罪。
吴兆骞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宁古塔。本以为就要遭着漫无天日的罪了,可没曾想,每天早上点个名就没事儿了。
一开始他还很紧张,生怕这是个阴谋,毕竟身为阶下囚,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会先来。
但时间久了,他就发现,这是真没事儿啊,该干嘛干嘛。
心情好的时候还能跟同样被流放的朋友喝酒聚会,吟诗作对。为此他还特意在日记里写到: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这正是从早到晚都在一起,愉快地跟一家人一样啊。
可这毕竟是边境啊,当时沙俄和清王朝在东北地区经常发生冲突,宁古塔作为边陲重镇自然也不太平。吴兆骞自然也被拉去当了炮灰,好在他们家有钱,把他安排在了宁古塔将军的身边,一来二去俩人混成了铁哥们,将军觉得,这里好不容易来了个有文化的人,让他到前线去打仗太浪费了,于是就请吴兆骞到家里当了家庭教师。
后来,将军还为他开了个读书草堂。周围村里的孩子都到他这儿读书,据说其中还有中举的人。渐渐的,吴兆骞名声大噪,成为了当地官员们的座上宾,生活过得也十分惬意。
生活质量不愁了,就得满足自己精神需求。这吴兆骞在被流放之前,老家有个媳妇儿,这一来二去离家多年,吴兆骞很是想念啊,也许是没看上当地的姑娘,他就把媳妇儿从老家接到了宁古塔一起生活,第二年还生了个胖娃娃。
当然吴兆骞也不是一点儿担心都没有,他最担心的竟然是大赦天下。因为他实在不想离开宁古塔啊。
可是家人们并不知道,又是说好话又是送银子,死活也要把他救出来。就这样,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的吴兆骞,终于被放了出来,
一听说是家人在背后使了不少银子,更是不开心了。但木已成舟,回家后只能写写诗词来怀念宁古塔的日子,三年后郁郁而终,临终前还想着要是能吃上一口宁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你或许觉得吴兆骞的命好,又是个有钱人,所以才会在这样一个贫瘠之地过的这么畅快,其实不是,有个叫张缙彦的人,他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归顺大清后卷入文字狱,被流放到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张缙彦带着十个歌姬和大量书籍一同去了宁古塔。听听,这哪是流放啊。
到了宁古塔之后,张缙彦和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组成了一个“七子诗会”除此之外,当地农业水平落后,张缙彦就教当地人怎么种地。告诉他们今年这块地儿种完,好好保养一下,明年还能继续种。在他的指导下,收成一年比一年高,于是宁古塔人把他尊为五谷神供奉了起来,还为他盖庙烧香。
不光是种地,有个手艺在宁古塔就不愁吃饭。雍正六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文字狱吕留良案,他的尸体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后代也被发配宁古塔。他有个孙子是个医术高手,针灸水平出神入化,到了宁古塔后简直就成了稀缺人才,不仅犯人喜欢他,就连当地官吏也时常请他帮忙瞧病。还把他封为宁古塔医官。
可这朝廷钦犯还能在体制内做官,这不是胡闹吗?
消息传回朝廷,雍正很生气,就下旨撤了他的职,并要求对他严办。接到圣旨后,宁古塔将军也只能照办,但也只是走走形式,工资照样给,活儿照样干,该享有的福利一样没差。
反正1400多公里呢,山高皇帝远,你还能为这点事派兵来杀我啊。
雍正知道后,也没辙,默许了这种行为。不光是这孙子的事儿,其他人享福的事儿朝廷也是知道的,但都是象征性的管管也就拉到了。只要不造反,就谢天谢地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宁古塔到底有什么恐怖的地方,为什么很多人都害怕去呢?
这里面有两点,第一点呢就是当时的消息太闭塞了,很多人只知道宁古塔那天寒地冻,并不知道那里的人文生活如此惬意。当然,来到这的也都是罪犯,他们也很少有人能够再离开这。
再一点,犯人们要面对的最大考验其实并不是宁古塔这个地方,而是流放的过程。宁古塔距离京城1400公里。而流放的犯人只能带着枷锁用双脚赶路。
清朝律法规定,流放的犯人每日要走50里路,像北京到宁古塔这样的距离,要求必须在两个月之内到达。
大家想想,连续两个月,每天都要走25公里,那时候的鞋也不舒服。这两个月犯人遭的罪可想而知。并且,途中到处都是无人区,野兽出没那更是家常便饭,有些没钱的犯人,路上还会被特殊照顾。
不过,当时不管流放到哪里,路上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一点并不是宁古塔特有的。要说宁古塔呢,可能也就只有寒冷吧!
流放的犯人大多衣衫单薄。很多又都是南方人,有的甚至是文弱书生,又或者是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年官员,天寒地冻的宁古塔,也让大批犯人还没等到看到北国风光,就已经归天了!
久而久之呢,宁古塔就成了闻之可怕,实则度假的一处流放圣地。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