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纽约股市交易大厅里,交易员们紧盯屏幕,手指悬在交易按钮上。一则爆炸性消息在市场疯传——特朗普可能立即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道琼斯指数应声下挫,美元汇率闪崩,美国国债收益率直线飙升。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投资者惊慌失措地抛售手中资产,整个华尔街笼罩在不安的阴云中。
然而当天晚些时候,特朗普面对媒体镜头突然改口:“我们不打算做任何事”。但他话锋一转,补充道“不排除任何可能”,这场解雇风波并未真正平息。事实上,就在前一天晚上,特朗普已在白宫向共和党议员们展示了拟解除鲍威尔职务的信件草稿。
特朗普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7月15日晚,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灯火通明。特朗普与众议院共和党人密会,就是否应该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寻求意见。据彭博社报道,得到肯定回应后,特朗普甚至向议员们展示了早已准备好的解职信件。
消息传出,金融市场的反应迅速而猛烈。纽约股市三大股指直线跳水,美元指数急速下挫,美国国债收益率则逆势上扬,形成罕见的“股汇债三杀”局面。
这不是今年第一次因特朗普炮轰鲍威尔引发市场地震。早在4月21日,类似戏码已经上演过一次,当时特朗普一天后同样改口称“无意”解除鲍威尔职务。
面对白宫的步步紧逼,华尔街金融巨头们罕见集体发声。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莫伊尼汉强调:“美联储天生独立,其职责不受行政部门和国会管辖。”高盛首席执行官所罗门指出:“央行独立性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益处。”
在公开威胁解职引发市场震荡后,特朗普迅速变换施压策略。7月16日晚间,他在接受“真实美国声音网”专访时抛出新说法:“如果他想辞职,我很乐意,这取决于他自己。”这一表态将球踢给了鲍威尔,试图逼其主动请辞。
特朗普在采访中透露了让步的真正原因:“他们说如果我做这事(炒掉鲍威尔)会搅乱市场。”这番坦白揭示了白宫对市场反应的忌惮。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开辟了另一条攻击战线——瞄准美联储总部翻修工程。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沃特在社交媒体上发难,指责美联储总部大楼翻新工程严重超出预算,目前已达到25亿美元,比初始成本高出约7亿美元。
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更是火上浇油,公然宣称:“若有正当理由,特朗普有权解雇鲍威尔。”他还指责美联储对翻修工程超支“负有重大责任”。这些言论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潜在的解职借口。
面对白宫攻势,鲍威尔展现出罕见的强硬态度。美联储发言人明确表示,鲍威尔无意辞职,即使被要求辞职也不会照办。鲍威尔坚信美国总统没有解除其职务的合法权限,他决心工作至2026年5月任期结束。
7月19日,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机。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日私下劝谏特朗普,明确建议不应试图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贝森特向特朗普陈述利害关系,强调解雇行动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和法律后果。他特别警告,若在任期结束前解雇鲍威尔,这位美联储主席可能提起诉讼,而诉讼程序或将持续至明年春季——届时鲍威尔的任期本就即将届满。
财长的谏言中包含一个关键信息:美联储官员已经发出信号,他们可能在年底前进行两次降息。这一内幕消息显然旨在安抚特朗普对高利率的不满。
贝森特还向特朗普指出,他其实已在美联储人事布局上取得进展——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的任期将于明年1月结束,鲍威尔的美联储主席任期将于5月届满,这意味着特朗普明年初将获得一至两个提名空缺。与其冒险解职,不如耐心等待人事更迭的自然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知情人士透露,贝森特的言论与特朗普政府其他高级官员的观点不同。这种内部分歧表明,白宫在如何处置鲍威尔问题上存在明显矛盾。
在特朗普与鲍威尔角力之际,美联储内部关于货币政策的分歧逐渐公开化。7月18日,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在纽约大学发表演讲时抛出重磅观点:“我支持在两周后的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
沃勒的降息呼吁基于对经济形势的评估。他指出:“经济仍在增长,但其增长势头已显著减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业目标面临的风险已经增加。”这位由特朗普任命的美联储理事被视为下任主席潜在人选,他的表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在通胀问题上,沃勒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淡定。他认为特朗普关税措施只是“一次性的价格助推因素”,不会持续推高通胀。他预测,在进口关税永久性提高约10%的情况下,2025年PCE通胀率将上升0.3%至1%,但这一影响将在未来一年左右逐渐消退。
沃勒不仅呼吁7月降息,还表示将支持进一步25个基点的降息行动,以使货币政策逐步回归中性立场。今年还将举行四次议息会议,沃勒的观点显示美联储内部鸽派势力正在增强。
这场风波恰凸显了央行独立性的珍贵价值。美联储作为准政府、准私人实体,其理事免受任意人事变动及因政治或政策原因的罢免。这种制度设计旨在确保货币政策不受短期政治压力干扰。
最高法院近期判例已明确,美联储主席享有法律保障的职务稳定性。这一制度安排使鲍威尔能够顶住压力,坚持要完成剩余任期。鲍威尔由特朗普在其首个任期内提名,在拜登任内连任,本届任期定于明年5月15日结束。
中国在金融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央行决策独立性,确保货币政策不受行政干预影响。这种制度优势使中国金融市场免受政治周期波动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货币环境。
中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始终着眼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不受短期政治压力干扰。
反观美国,特朗普持续要求美联储降息的理由是“美国政府一直在为其债务支付巨额利息”。他认定美联储当前设定的4.3%左右的基准利率过高,应降至不高于3%。
这种将货币政策当作财政政策工具的做法,可能损害央行信誉,最终推高国家融资成本。
美联储总部大楼里,鲍威尔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面对白宫轮番施压,这位美联储主席展现出惊人的定力。他坚持要完成任期,继续观察特朗普关税政策对通胀的影响。
华尔街分析师们已在调整预测模型。一些交易员开始押注7月底美联储会议将有降息举措,这究竟是货币政策正常调整,还是政治施压下的妥协?答案将写在未来的经济数据中。
央行独立性的价值在这场风波中再次凸显。当政治力量试图左右货币政策方向时,市场终将用脚投票。历史经验表明,维护央行独立性不仅关乎一国金融稳定,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压舱石。
信息来源: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6日上涨
2025-07-17 07:09·北青网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